兒童戲劇教育:讓學習更“有戲”
摘要:原標題:戲劇教育,讓學習更“有戲” 學生在表演。 “從今天起,我不再上語文課,而是專職教大家演戲。”兩年前,林建麗做出這一決定時,臺下學生
原標題:戲劇教育,讓學習更“有戲”
學生在表演。
“從今天起,我不再上語文課,而是專職教大家演戲。”兩年前,林建麗做出這一決定時,臺下學生嘩啦啦熱情鼓掌,身邊親人朋友卻嚇了一大跳,“在他們傳統印象里,中小學語數外老師可是教學主力,戲劇老師會不會太邊緣呢?”
林建麗顧不了這么多,她一門心思扎在戲劇教育上。在北師大廈門海滄附屬學校做了8年的課本劇活動后,她覺得,是時候給學生開個專門的戲劇課程了。如今,“棄文從演”兩年,她失去了什么,又有何收獲?
戲服掛滿了教室兩旁的衣架,古今中外,傳統與現代,各式風格林林總總。學生們在這里換裝,演后羿,演梁山伯,演孟姜女,也演丑小鴨或白雪公主。
這是林建麗的戲劇課堂,作為北師大附校的特色課程,部分低年級學生通過戲劇社興趣班學習,每周三節課,而四至六年級的所有學生則每兩周上一次戲劇課。作為唯一的戲劇老師,林建麗將每個班級的45個人分成5個小組,每組9個學生,分發不同的劇本,導演、服裝、道具、海報、背景、音樂、化妝……9個學生分工協作,全員參與,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一個小小的表演。
向臺灣戲劇教師蹭課偷師
為了教好戲劇,林建麗自己寫劇本、編教材,從發聲、表情、動作,戲劇的每一個部分,她都要傾注相當多的精力,“大陸的中小學戲劇教學,基本還處于探索階段,沒有現成的課件,沒有經驗可借鑒。”她曾參考過北影、上影的教材,但發現不適合中小學,無奈之下只得自己摸索。幸運的是,她所在的廈門靠近臺灣地區,寶島的戲劇教育已被列入中小學義務教育課程,那邊也經常有戲劇教師到廈門來講課、培訓。“他們去哪培訓我都想辦法跟著去蹭課,近距離接觸了臺灣最好的七八位老師,也學了不少教學技巧。”
林建麗說,她總結匯編的教材有9本,包括傳統詩詞、民間故事、成語、繪本、童話、課本劇等,全都沒有出版,而是自己打印出來給學生使用。“小孩子很愛演,在表演過程中很快樂,很多小學生都追著我跑,如果沒有機會演,會哭上大半天。”
2000年從北師大中文系畢業后,林建麗來到廈門一所中學,成了一名語文老師,但她卻跟戲劇結下了不解之緣,“這個學校每年都有一個課本劇大賽,我當老師的第一個學期就帶學生參加了比賽,對這一塊的興趣特別濃。”
2005年,她來到北師大廈門海滄附屬學校,這所學校給了林建麗充足的戲劇教學空間。“從2006年開始,我一邊教中學語文,一邊做戲劇興趣小組,在課余時間帶戲劇興趣小組編排節目。”林建麗發現,興趣小組的人非但沒有因拍戲耽誤學習,語文素養反而得到很快提高。
2009年,她申請到學校的圖書館專職教學生閱讀,“如果只是讀書,學生興趣不大。”思來想去,林建麗決定把課本劇引入課堂。學生們對戲劇的興趣遠遠超過書本,戲劇內容占用的課堂時間也越來越多。2010年,在語文組的大力支持下,林建麗帶頭在初中開展課本劇比賽,每個班在語文老師的指導下改編劇本,林建麗指導服裝道具表演。于是,每年4月的戲劇節,成為了學校的一大特色活動。
戲劇也是語文教學的一種方式
“同時教兩門,我有點忙不過來,就自己編了教材,跟學校申請專職教戲劇。”令她欣慰的是,學校當即表示支持。2013年,林建麗不再擔任語文教師,專門承擔戲劇課的教學任務,家里人都覺得她“棄教從演”是不務正業,林建麗卻覺得,語文教學有很多方法,戲劇就是其中一種,“我還在教語文,只是換了一種方式。”
“歐美、日韓的中小學戲劇教育開展得很早,我國臺灣地區也做得不錯。”林建麗說,大陸的中小學戲劇教育起步晚,需要有人把這一課程注入到當前教育中,她表示,教育界對戲劇進入課堂也有越來越多的共識,而家長們也逐漸認識到戲劇教育對孩子人格、能力、素質培養的重要性。
“時間管理、自信心、自我約束和汲取他人建議,沒有哪門課程比戲劇更能培養這些。”林建麗舉了個例子,有個孩子很不愛讀書,但為了在《丑小鴨》劇中演好一只公雞,他把每個版本的丑小鴨都看了一遍,廢寢忘食,連家長都覺得奇怪,怎么孩子突然間就迷上了閱讀。
傳統文藝融入課堂成特色
林建麗反復強調“興趣”,她自己的成長經歷也是如此。酷愛戲曲藝術的媽媽培養了她對越劇、黃梅戲、蘇州評彈等地方戲的濃厚興趣,酷愛閱讀的姐姐們培養她對文學的濃厚興趣。
“跟歐美、日韓的戲劇教育不同,我的課堂融合了更多傳統文化藝術,如京劇、越劇、黃梅戲、昆曲、豫劇、評劇、湖南花鼓、蘇州評彈、泉州南音等地方戲。”林建麗不僅使用了這些戲種的服裝與道具,還把經典唱段教授給學生,繞口令、相聲等曲藝藝術也成為表演基本功的訓練方式。
“學生表演的內容包括童詩童謠、童話、繪本、成語故事、神話、民間故事、中小學語文課本劇,還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十二個詞用十二個生動的故事表演出來。”林建麗的戲劇課,包含了中國的傳統戲曲文化藝術與古今中外文學藝術。
放棄評職稱收獲更多成就感
家長對林建麗的教學也很放心,愿意把孩子交給她,“她雖不是科班出身,但從唱腔到表演,跟專業的沒什么區別。”有家長說,孩子在學校表演時,他們都會收到孩子們自己制作的邀請函。林建麗老師編的劇本跟網上的不一樣,孩子怎么上臺、下臺,表演性更強,也更好看一些。
褪去語文教師身份,影響了林建麗的職稱評定。不時有來訪的領導、同行問她“職稱怎么辦”,她只能笑著回答,堅持下去,一切都會水到渠成。“在義務教育學校做一名專職的兒童戲劇教師,我放棄了評職稱,但我得到了更多的成就感與快樂。”林建麗說。
走近
“大師名師”
戲劇教育
每個學生都是主角
廣州日報:有沒有人說你“棄文從演”很傻?
林建麗:有人不理解,很多人也關心我的職稱評定,可是教師在評職稱這個問題上壓力山大、輾轉反側、不得安寧,其實是一件畸形的事。教師的目標難道不是探索出最合適的教育方式,在學生的成長與自己的成長中感受到人生最大的樂趣嗎?
廣州日報:在小學教戲劇,要特別注意什么?
林建麗:第一,戲劇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不管有沒有表演天賦,都是主角,唱戲跑調也沒關系;第二,表演只是技能,是載體,更重要的是裝著的文化、文學和藝術。
廣州日報:戲劇在大學還只是選修課程,現在你一個人要在中小學開專門戲劇課,會不會有很大壓力?
林建麗:戲劇教育其實是越早越好,有利于孩子全面素質的提升。至于這門課,我也不是一個人在戰斗,有學校領導支持,班主任們幫助與參與,目前中學各個班級的語文老師也主導了自己班上的課本劇排練,大家一起努力,困難就不難化解。
廣州日報:有沒有其他中小學過來“取經”?
林建麗:陸陸續續有學校過來交流,我能做的就是介紹自己的教學,把編好的教材、劇本送給他們,希望能把這門課推廣出去。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廣州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