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治道重在歷史經驗
摘要:原標題:中國治道重在歷史經驗(干部談讀書) 中國治道沒有西方那樣的虛構前提,走的是“事實論證”的路子,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就使“歷史
中國治道沒有西方那樣的虛構前提,走的是“事實論證”的路子,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就使“歷史經驗”在中國治道上有著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
國家治道,關鍵在頂層設計。在這一問題上,有很多學者是從“民主”“自由”“人權”等既定價值出發,通過人性、道德或者法治論證開路,以理想主義者自我“立言”。這個路子是西方的“比薩斜塔”,適合西方人登攀,而中國是“黃鶴樓”,中國人不適合登“斜塔”。也就是說,在中國走“比薩斜塔”的路子尋求國家治道,難以行通。
西方尋求國家治道,通常是從虛構前提出發,比如“天賦人權”,然后再圍繞這個虛構前提進行所謂自由、民主論證。這樣的論證,基本上是“理論論證”,容易完美,但不太實用。比如英國,有了君主立憲框架,才有洛克的契約論思想,也才有法國孟德斯鳩的“法的精神”。讀洛克、孟德斯鳩的“論證”,“文美”令人驚嘆,但實用起來就不那么靈,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中國治道,有中國的國情和特點。其國情和特點,決定了不能按照西方的路子來。因為中國治道沒有西方那樣的虛構前提,走的是“事實論證”的路子,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崇尚的傳統是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探索,在實踐中得道,這就使“歷史經驗”在中國治道上有著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
縱觀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政府組織形式以及賦稅、兵役、選舉等制度,均有著清晰的歷史傳承印跡。如在政府組織方面,從秦漢時期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再到明代的內閣制,都是對歷史哲學和經驗吸收與揚棄的產物。
歷史是戰略研究的可靠資料,是正確決策的重要依據。古人云:“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沒有歷史的集體記憶,就難有現實的廣泛認同。一個國家自身的歷史越是深入人心,就越有凝聚力。這樣的凝聚力,是國家民族認同的“屋頂”,是發展之路上“核裂變”的基礎。
舒煉同志撰寫的《中國紅——中國夢的歷史書寫》一書,堅持“中國味道”,采用“歷史經驗論證”方法,用歷史說話,用事實說話,用材料說話,用典型說話,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解讀得具體、實在、生動,形成一條“中國紅”路線,新穎獨特,耐人尋味,比那種空洞無物的“理論吶喊”更能吸引人,更能令人接受和信服,也更不會出現水土不服、“渾身上下”不舒服的現象,難得可貴,應予點贊。
高度重視歷史文化,傳承民族記憶,延續文化血脈,依托厚重的歷史土壤,奮力展開未來騰飛的翅膀,努力在中國夢的廣闊藍天中翱翔,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追求和重任,我輩必須努力而為之!
(作者為國防大學政委)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03日 05 版)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人民網-人民日報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