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暑:古時有“食新”習俗
摘要:原標題:今日小暑:古時有“食新”習俗 舉行隆重祭祀儀式 資料圖:2013年,北京。悶熱的小暑時節,民眾戲水納涼。中新社發 楊可佳攝 今天是傳統的二十四節
原標題:今日小暑:古時有“食新”習俗 舉行隆重祭祀儀式
資料圖:2013年,北京。悶熱的小暑時節,民眾戲水納涼。中新社發 楊可佳攝
今天是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小暑”。它的到來,意味夏季高溫天氣即將開始。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炎熱氣候,同時表示對最早一輪谷物收獲的感恩,中國社會在幾千年的時間里逐漸形成“食新”、“祭祀五谷大神”等習俗。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說,在這一天,人們會品嘗最新收獲的糧食,并舉行一系列重要的祭祀儀式,表示對大自然以及祖先的感恩。
習俗:古時有“食新”習俗 舉行隆重祭祀儀式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它的到來,預示著高溫天氣即將開始,不久將進入“三伏天”。而此時,天氣雖不像“大暑”前后那樣炎熱,但高溫高濕的氣候也已十分難耐。
高熱天氣并非益處全無。高巍說,這種氣候有利于農作物生長,早先北方地區種的小麥、南方種的稻子,此時都開始收割了。伴隨新糧食的收獲,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隆重的祭祀儀式,包括祭天、祭地等,甚至還會祭祀“土地公公”。“古時‘小暑’節氣有‘食新’的習俗,人們還會將最新鮮的面粉蒸成饅頭等吃食,獻給祖先”。
“據說,有些地方有祭祀五谷大神的習慣,用意與祭天、祭地相同,只不過祭祀對象發生改變而已。”高巍表示,這體現了先民良好的感恩傳統:豐收固然有自己的心血在里面,也是靠著大自然的風調雨順以及祖先的保佑,才得以實現。
其實,“小暑”前后還有一個重要節日,即每年農歷六月六日舉行的“天貺節”,又名“曬寶節”。高巍介紹,在節日中,寺廟會曬經書、法器,老百姓則曬書、曬衣服等等,“該習俗也是根據夏天的濕熱氣候而來,上述舉措能夠有效防止器物霉變。至今北京市懷柔區一些村莊仍然保持這一習慣”。
“此外,老北京還有一個重要習俗。在‘小暑’這天,已出嫁的姑娘要帶著孩子回娘家探親,外婆則要在孩子的腦門上按個紅印,以示辟邪。”高巍說道。
養生:民間“小暑”吃藕 北方流行喝羊湯
中華民族歷來注重養生,在吃上非常講究,在素有“苦夏”說法的夏季更是如此。據聞,民間素有小暑吃藕的說法,認為夏天食用以適當方式烹制的鮮藕,能夠治療血虛失眠。高巍肯定了這個說法:“小暑到來后,人們會注意多吃水果蔬菜,將食物、保健有機結合起來。”
說到“吃”這方面的習俗,還有“小暑黃鱔賽人參”的說法。高巍說,這在南方比較流行,北方則會在小暑、大暑期間喝羊湯,第一可以滋補身體;第二“羊”與“陽”諧音,“古人認為夏季陽氣喪失較多,這樣能夠增加陽氣”。
因為古代一直將五月當作“惡月”,視之不吉,六月跟著沾了邊兒,故也應當“辟惡”?!肚G楚歲時記》便記載:“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所謂“湯餅”,指的便是熱湯面。高巍說,小暑到來后,有些地區的人們會在伏天吃過水面或者炒面,“炒面”這種吃法在漢代便已經出現了,“這也是提醒要在夏季多吃主食,注意營養補充”。
只是,在經歷了漫長的時間后,這些習俗今天多已不存。高巍感慨地說,如果時逢“小暑”,農村或者景區能夠舉行一些類似的民俗儀式,與日常生活形成對比,或許更能給人們震撼,讓人們了解人、自然的和諧關系。(上官云)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中國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