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歲考”不及格者留級
摘要:原標題:古人也要修學分:隋唐時“歲考”不及格者留級 □張勇 學分,可不要以為只是現代莘莘學子的追求,古人也曾為之拼命。 《禮記·學記》記載:
□張勇
學分,可不要以為只是現代莘莘學子的追求,古人也曾為之拼命。
《禮記·學記》記載:“比年入學,中年考核。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也就是說,每年入學一次,隔年考核一次。一年考察辨明志向,三年考察是否專心和親近同學,五年考察是否博學和親近師長,七年考察是否有獨立見解和擇友能力,這些都達到了,就是小成,意味著已經掌握了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如果到九年的時候可以做到觸類旁通,堅強獨立而不違背師訓,就是大成,意味著學業已經達到了成熟的水平。
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設立太學,可謂中國古代學制的一項重要進步。太學并無明確的學習年限規定,但考試十分嚴格,西漢時每年考核一次,方式是“設科射策”,相當于今天的抽簽問答。東漢中期改為每兩年考核一次,通過者授予官職,否則留下繼續學習。隋唐時期的官學開始對學生年齡和學習年限作出明確規定,例如律學招收學生的年齡在18到25歲之間,學習年限為六年,考試分“旬考”、“歲考”、“畢業考”三種,旬考內容為十日之內所學課程,不及格者將受到處罰;歲考內容為一年之內所學課程,不及格者留級;畢業考及格則取得舉薦資格,否則勒令退學。
宋代實行過學分制。以后各朝代大多也都實行過。當時叫做積分制,實際上就是學分制。宋神宗熙寧、元豐年間,曾把太學分為外、內、上三舍,外舍升內舍和內舍升上舍的升舍考試成績的評定,分為上、中、下三等,然后再合成分:其中操行和學業都是優者為上等,一優一平者為中等,兩種都是平者或一優一否者為下等。三舍考試都實行積分法。
明朝也采用宋神宗時期的辦法,凡國子監的學生都實行積分法,學生積分達到及格者,即可授予相當的官職。國子監按學業程度設為六堂:正義、崇志、廣義、修道、誠心、率性,編其為初、中、高三個級別。在高年級中實行學分制,若在一年內積分達到8分即為及格,而成績優異的學生,可不受年限的限制提前畢業,破格錄用。
清代的國子監編制與明代相同。每月進行一次考試,凡月考列為一等者給1分,列為二等者給半分,年終積夠8分者為及格。
民國時期,積分制正式更名為學分制,并更趨于完善。1931年,當時的政府頒布了《學分制統一辦法》,通令全國學校一律采用學年兼學分制,并規定大學生4年需修滿132個學分才準予畢業。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羊城晚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