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考古系學生赴伊考察古跡 評:精神可嘉
摘要: 澎湃新聞報道,日前被伊拉克警方誤作極端分子逮捕的北大學生劉偉(化名)將很快釋放。據悉,劉偉此行只是進行考古旅游。劉偉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研究生。他本人非但與極
澎湃新聞報道,日前被伊拉克警方誤作極端分子逮捕的北大學生劉偉(化名)將很快釋放。據悉,劉偉此行只是進行考古旅游。劉偉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研究生。他本人非但與極端組織毫無關系,這趟前往伊拉克旅游,恰是擔心當地文物遺址遭受破壞。他在網上曾發過一條“狀態”:“尼尼微城、哈特拉城、尼姆魯德城、霍爾馬巴德城已都被夷平,估計下一個就是亞述城了……這下尼尼微省就真被清零了。”他的言語之間,流露出對文物遺址遭遇滅頂之災的沉痛和惋惜之情。
看到這些,不由讓人對這位同學既欽佩又羨慕。有這種向往與愛惜古文明的心已屬罕見,像他這樣敢于冒險去追尋自己的愛好,更加不易。雖說他的行為不宜模仿,但他的勇氣和精神卻值得贊揚。這就叫真愛呀!世界很大,卻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出去看看,許多人更不知道出去后該看些什么。每年大小長假,國內各大景區人滿為患,特別是一些熱門風景區,擁擠不堪,嚴重超負荷運作。倒不是說這種旅游層次太low,而是想說,國內值得一游的好去處實在不少。
我到每個地方,首先想去的不是風景名勝,而是地方博物館。這些博物館是了解地方史的一個重要窗口,經常有令人意外的“發現”。還有一些名人墓地、故居,也是追思前賢、陶冶精神的好地方。有一年我到廬山,專程拜謁陳寅恪墓。陳寅恪墓雖在熱鬧的廬山景區內,卻是人跡罕至。像劉偉這樣,把專業背景與旅游愛好、實地考察相結合,自然不是普通的旅游觀光。
劉偉對專業的熱愛,也令人感動。考古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理論知識必須和田野考察相結合,才可能出成果。民國時期曾任北大代校長、長期主持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傅斯年曾有一句名言:“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這是對考古學的形象注釋。考古也是一門坐冷板凳的事業,必須耐得住寂寞。比如奠定中國考古學科基礎的殷墟考古挖掘活動,在甲骨等文物出土后,有些學者更是花費了大半輩子整理研究。如果不是出于對考古的熱愛,很難做到這一點。
劉偉冒險考察遺址的意義,并不僅限于考古專業。從他身上,讓人依稀看到司馬遷所提倡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精神。這句話堪稱歷代讀書人的座右銘,在今天仍非常具有現實意義。介紹稱,他除了利用暑假出國,也已經走遍了中國500個縣城。這顯然不是光憑金錢或對旅游的愛好就能做到,更不能說是不務正業。一個人讀書除了學習知識、養浩然之氣,也應發揮所長、學以致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在為日后踏入社會、經世濟用進行充分的準備。
考古是與歷史對話的一種方式,也是觸摸文化的一種路徑。只有真正的考古愛好者,才能成為人類歷史與文化的代言人。雖然至今還不知道劉偉真名是什么,但這并不妨礙我對他的贊賞。愿他早日平安歸來,也希望他以后在保證個人安全的情況下外出考古。期待在考古以及其他學科領域,出現更多像他這樣具有專業精神的人才。
責任編輯:df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