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王家兄弟曾“聯名高第” 最終雙雙進入翰林院
摘要:乾隆南巡圖 文/劉紹義 從宋嘉定十年(1217)至清光緒六年(1880),中國第一狀元縣安徽休寧出了19名文武狀元,在這些狀元名錄中,有一個叫王以銜的人格外引人注目,因為在
乾隆南巡圖
文/劉紹義
從宋嘉定十年(1217)至清光緒六年(1880),中國第一狀元縣安徽休寧出了19名文武狀元,在這些狀元名錄中,有一個叫王以銜的人格外引人注目,因為在浙江湖州的狀元名錄里,也有一個名叫王以銜的人。他們都是乾隆六十年(1795)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二品禮部右侍郎。原來他們就是一個人,王以銜祖籍安徽休寧合陽(今屬安徽黃山市屯溪區),參加考試時,他已經是浙江歸安(今湖州)人了。
王以銜是復試出來的狀元,他和哥哥不但讓當年的主考官竇光鼎一波三折,降職復職,連乾隆皇帝都給驚動了,這都與和珅有關。好在上天有眼,最后的狀元還是落在了王家,只是不是哥哥王以铻了,變成了弟弟王以銜。
原來,王以铻、王以銜兄弟二人都參加了乾隆乙卯年(1795年)的“高考”,最終,哥哥王以铻得了第一名(會元),弟弟王以銜榮居第二。“兄弟聯名高第”的消息,讓百姓覺得不可思議,“群議嘩然”。和珅連夜向乾隆皇帝匯報說:“竇光鼎長期擔任浙江學政,出于一己‘私利’,或是為了顯示其政績,或是與王氏兄弟試前有染,收下了他們的巨額賄賂,泄露了試題。因為在王氏兄弟二人的試卷中,都有‘王道本乎人情’一語。”
乾隆皇帝聽了也覺得事情有點蹊蹺,就換掉主考官重新進行復試。復試官不是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紀曉嵐。
在復試時,原來第一名的王以铻以試卷“疵累甚多”為由,被置于榜末,并取消了殿試資格。王以铻盡管滿肚子委屈也無能為力,只能默默地成為和珅和竇光鼎政治斗爭的犧牲品。而此時的竇光鼎早已降為四品,與其一起受牽連的還有副考官禮部侍郎劉躍云和內閣學士瑚圖禮,他們的官位也分別降了四級。
竇光鼎是山東諸城人,乾隆七年的進士。他脾氣耿直,辦事認真,長期在王氏兄弟的第二故鄉浙江為官,主要擔任浙江“學政”,主管教育考試事宜。因為他曾經揭發過和珅在浙江的爪牙富勒渾、陳祖輝、王亶望等人的貪墨罪行,故被和珅一直視為眼中釘。
復試結束后,考官們把排過名次的前十名交給皇帝圈閱。大家拆視彌封,一看一甲一名,是原來的第二名王以銜。由于原來第一名的哥哥王以铻被取消了殿試資格,第二名王以銜又順理成章地成了狀元。這說明考官竇光鼎等人根本沒有弄虛作假,沒有作弊。
看到如此結果,和珅也驚得目瞪口呆。當聽到乾隆問這是誰錄取的時,紀曉嵐連忙回答是他取的。瞠目結舌的和珅呆了很久才想起向乾隆上奏:“此次閱卷諸臣,皆秉公認真,亦無私弊。如有失當,何妨易置。”和珅到此時還沒忘讓皇帝換下狀元這個人。乾隆皇帝看著和珅和眾人說:“若次則彼之兄弟聯名?;虺雠既唬频诟呦拢忻桑侨艘馑軠y也,何必易置。且既拆彌封而再易置,則轉不公矣。”于是“臚唱之日,輿論翕然,蓋以二王素著才名也”。
值得慶賀的是,35歲中狀元的王以銜成了翰林院修撰,他的哥哥王以铻因為學識淵博,經史根底深厚,后來也進了翰林院。
責任編輯:df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