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桑葚曾被封侯 房山磨盤柿進貢600年
摘要: 龐各莊金把黃鴨梨、安定桑葚、妙峰山玫瑰等京郊19種特產,日前通過了“中國地理標志”認證,其產地范圍、作物性狀、果實特點均獲“國家級”備案。其實
龐各莊金把黃鴨梨、安定桑葚、妙峰山玫瑰等京郊19種特產,日前通過了“中國地理標志”認證,其產地范圍、作物性狀、果實特點均獲“國家級”備案。其實,京郊這些特產不但久負盛名,而且多為明清時的皇家“貢品”,幾乎每一種特產都有一段歷史掌故與趣聞……
安定桑葚救駕有功被封“桑侯”
桑葚素有“夏日圣果”之稱,而大興安定鎮種植桑葚的歷史已有上千年,曾作為進奉皇宮的夏令時節貢品。相傳,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東宮太子劉秀起兵討伐王莽,但最終兵敗幽州。他孤身一人,負傷落魄于今天大興北野廠村的一片桑樹林中。此時,正值(農歷)五月,樹上的桑葚已成熟,但劉秀不識其物。饑餓難耐之時,他摘下幾粒桑葚放到嘴里,頓覺酸甜可口,于是又摘下許多吃下。就這樣他在桑樹林以桑葚充饑度過了三十多天,且養好了傷,后被其手下大將鄧羽接回。劉秀登上皇帝(史稱光武帝)寶座后,念念不忘幽州的那片桑樹林,特別是那棵又高又大的桑樹,曾為他遮陰擋雨,實在是“救駕”有功,于是傳旨:封其為“桑侯”,并派人為其披掛上黃綾子,令人精心看護。
此后,大興北野廠、高店村一帶的古桑園所產桑葚一直作為皇宮的“貢品”,每年仲夏時節,朝廷便要派人來此采摘新鮮的桑葚,以為帝后們時令膳品。
妙峰山玫瑰為清宮御制胭脂首選原料
門頭溝妙峰山一帶栽培玫瑰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并以花朵大、顏色艷、味道濃、含油量高而馳名。而今已繁衍數千畝,被譽為“玫瑰之鄉”。其中,澗溝村的重瓣紅玫瑰為甜香型,且花色艷麗,被稱為“玫瑰谷”。
自明清以來,妙峰山玫瑰便作為宮廷貢品,每年進奉。據傳后宮娘娘使用的胭脂,多是用新鮮的妙峰山玫瑰花瓣制成的,而慈禧太后對妙峰山玫瑰更為青睞,她使用的胭脂都是以妙峰山玫瑰為原料,由宮廷御制,所以每年陰歷五月,妙峰山玫瑰盛開之時,朝廷便派人到妙峰山督辦玫瑰花采摘事宜。澗溝的玫瑰花因品質最好,顏色最正,成為首選。一般是先從山上采回幾百斤玫瑰花瓣,然后一瓣一瓣地精挑細選,最終只挑出一二十斤清一色的紅色花瓣,進奉大內。宮內挑選有經驗的老太監監督制作胭脂,有時慈禧也會去驗看。花農們給朝廷采摘玫瑰花,要在朝陽未出、夜露未干之時,此時花兒含露乍開,香味正濃,質量最好。據傳有一年天旱少雨,妙峰山的玫瑰花開得稀稀拉拉,只采回幾斤,不夠為老佛爺研制胭脂所用。慈禧大發雷霆,將管轄妙峰山的宛平縣玉河鄉的“鄉長”傳至京城,以“域內為職不善”為由,予以革職,且罰銀五百兩,以給老佛爺采辦胭脂之用。
平谷種植桃樹始于南北朝時期
平谷素有“中國桃鄉”之美譽,22萬畝桃林堪稱世界最大的桃園。平谷種植桃樹的歷史源遠流長,有學者考證,平谷種植桃樹大約可追溯到1500年前的南北朝時期。在《魏書·地形志》中,有要陽縣“有桃花山”的記載。最初的桃花山在今河北豐寧。東魏初年,要陽縣內遷至今天平谷西北部鎮羅營鎮的上鎮村附近,“桃花山”地名也隨之遷過來,這就是今天的“大華山”。“大華山”應系“桃花山”演化來的。也就是說,東魏時的要陽縣包括今天平谷的北部地區。由此可見,1500多年前平谷就以桃花、桃樹聞名了。
據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征時曾由此路過,時值夏末秋初,正是大桃成熟之時,于是在大華山下安營扎寨,與將士們一起品嘗蜜桃。到了遼代,這里的桃樹種植已相當普遍,明清時以“北京貢桃”而聞名,成為皇家貢品。民國時期尚有百年以上桃樹千余棵。每年四五月份,盛開的桃花成為京東一處獨特的景觀。而今,桃花已成為平谷的一張“名片”,2007年被定為平谷的“區花”,由此北京市的區(縣)級行政區中有了首個“區花”。
北京唯一“京”字號果品京白梨
京白梨,也稱白梨,曾俗稱秋子梨,起源于門頭溝軍莊東山,追溯其歷史,據傳與清代乾隆皇帝有關。乾隆年間永定河決口,水退之后乾隆皇帝徒步視察,當時正值金秋時節,他來到東山附近時,又饑又渴,隨行的太監從路邊的果樹上采摘幾顆野果讓他充饑。乾隆皇帝品嘗后,覺得味道甘美,酸甜可口,但不知這果子叫什么名字。這時正好有位村民路過,一問方知叫“秋子梨”、“白梨”。隨即下旨除保護這一帶的梨樹外,還在周邊栽植梨樹上千畝,并將東山村的白梨封為“貢梨”,每年按時令向皇宮進奉。同時還將一棵最大的梨樹賜名為“老君樹”,以柵欄將其圍護,其果實任何人不得采食。此后這一帶的梨園被稱為“東山貢梨園”,這里的梨樹多有賜名。嘉慶曾給一棵老梨樹賜名“效君樹”,道光賜名“儉君樹”,咸豐賜名“忠君樹”,光緒賜名“承君樹”,慈禧太后賜名“壽君樹”,每棵被賜名的梨樹都曾被披掛過黃綾子。
而今東山一帶尚有200歲以上的老梨樹百余株。1954年在北京市梨品種評比會上,京西白梨榮獲最優,并于“白梨”之前冠以“京”字,命名為“京白梨”,由此成為北京果品中唯一冠以“京”字的地方特產。
萬歷皇帝賜名“金把黃鴨梨”
“金把黃鴨梨”是大興特產,以龐各莊鎮梨花村最知名。這個村過去叫南莊,位于永定河東岸,屬沙質土壤,水量豐沛,所產鴨梨個兒大、皮兒薄、色黃、肉脆。據《宛署雜記》記載,明萬歷二十一年,這里的鴨梨就成為皇宮貢品,400多年來一直享譽京城。
據傳“金把黃鴨梨”之名為萬歷皇帝所賜,至今流傳著“北村蘿卜蔥心綠、南莊鴨梨金把黃”的佳話。傳說萬歷年間,南莊有個姓寇的秀才,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曾被召至宮中,與多位翰林、大學士談古論今,吟詩作賦,且對答如流,所以頗受萬歷皇帝的賞識,村民們稱其為“寇大官人”。有一年中秋節,他被萬歷皇帝召至宮里賞月。席間,皇帝拿出個白皮兒大水蘿卜,對他說:“朕最愛吃的就是蘿卜,這是前天北村進貢來的。這種蘿卜白皮綠瓤兒,名喚‘蔥心綠’,又甜又脆,味道極佳。”寇大官人沒有急著去接蘿卜,而對皇帝說:“陛下,我今天也給您帶來一樣我們南莊的特產。”說罷,取出兩個又大、又黃的鴨梨,放在御案上。皇帝拿起一個咬了幾口,只覺得這鴨梨又脆、又甜,真是爽口。他越吃越愛吃,一會兒的工夫,兩個鴨梨就給吃完了。他一邊兒吧唧嘴,一邊兒咂摸滋味,連聲稱好,隨后降旨:將南莊的梨命名為“金把黃鴨梨”,并與北村的“蔥心綠蘿卜”同為“貢品”,擇時進奉,于是便有了“北村蘿卜蔥心綠、南莊鴨梨金把黃”之說。
房山磨盤柿“進貢”600年
據考證,早在明朝洪武年間房山一帶已栽培磨盤柿,因其“果實縊痕明顯,位于果腰,將果肉分成上下兩部分,形似磨盤而得名”。明成祖定都北京后,磨盤柿作為貢品年年進奉皇宮,至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明萬歷年間編修的《房山縣志》載:“柿,為本鏡(境)出產之大宗,西北河套溝,西南張坊溝,無村不有,售出北京者,房山最居多數,其大如拳,其甘如蜜。”曾有“色勝金衣美,甘逾玉液清”之美譽。
在民俗文化中,柿子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圓圓的果實,代表團圓美滿,橙紅的色澤,寓意紅紅火火,“柿子”的“柿”字諧音“事事如意”、“世代吉祥”等,所以受到人們青睞,清廷后宮娘娘們對柿子自然也是格外青睞。據傳每至金秋時節,娘娘們多在殿堂內放置一盤柿子,一盤蘋果,一盤石榴,以取“事事如意,平平安安,紅紅火火”之吉祥,而房山大峪溝的磨盤柿為娘娘們的首選。據傳,有一年乾隆皇帝龍體欠安,吃什么吐什么,咳嗽不止,幾位御醫用藥后都不見好。一位老御醫私下里對和珅說,柿子性味甘,有清熱去燥、潤肺化痰、止渴生津、健脾之效,尤以房山大峪溝的磨盤柿為宜,何不讓皇上吃幾個試試。此時正值金秋,柿子剛剛成熟,和珅于是令管家帶人連忙趕赴房山大峪溝,采辦磨盤柿若干。第二天一大早,幾個又大又紅的磨盤柿便送進乾隆的寢宮。說也奇怪,乾隆皇帝吃了大柿子沒幾天,就不咳、不喘了。他念和珅進獻柿子有功,賞銀二百兩。
責任編輯:df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