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妖記》真的適合孩子們嗎?
摘要: 前幾天《捉妖記》票房破6億元的時候,片方推出過一個慶賀海報:井柏然一臉柔情地抱著賣萌的小妖怪胡巴,上面配文寫著“有胡巴麻麻在,天天都是六‘億’兒
前幾天《捉妖記》票房破6億元的時候,片方推出過一個慶賀海報:井柏然一臉柔情地抱著賣萌的小妖怪胡巴,上面配文寫著“有胡巴麻麻在,天天都是六‘億’兒童節”。海報看起來特別親民和善無公害,正和片方營造的影片形象一樣,是一部老少咸宜、適合合家觀賞的電影,尤其是還突出了該片主打的受眾群體——兒童。正值暑假,無數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就在這樣的宣傳口號鼓惑下走進影院,期待著與萌妖們的親密接觸。如今該片票房一路走高沖破10億元,可想而知還會有更多的孩子成為它的觀眾。然而,《捉妖記》真的適合孩子們嗎?
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上都可以看到這樣的觀后感:“影院里的小孩子哇一下都哭了”、“我旁邊的小男孩哭著說‘不要不要’”、“小朋友嚇得嗷嗷哭”……這些場景基本都出現在同一個段落,就是廚子用種種手段意圖烹調胡巴的時候。更有甚之的是,當胡巴經受住油炸、清蒸等考驗而大難不死,廚子竟想出了用活吃猴腦的辦法來吃掉它,影片這時還以畫外音方式對這種野蠻飲食進行解說,如“活吃妖腦是大補”云云。難怪作家廖偉棠撰文稱這部看似極萌的影片有著“殘忍”的另一面,而且在某些暴力場景之外,它所宣揚的黨同伐異的價值觀也值得推敲,即廖偉棠所哀嘆的:“所謂文明時期的人類,對異類的同情心已經降至無。”
沒有分級制度的中國電影常常會給未成年人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乃至誤導或是心理傷害,但是如果說當年有小孩看《金陵十三釵》之類電影被嚇哭,還只是因為少數家長的無知而能得以預防的話,像《捉妖記》這樣把不適于兒童的內容隱藏于合家歡的表象之后,則顯然有著更大的危害性。更可怕的是,這些東西看起來并非為了吸引眼球、追求經濟利益故意為之,假如是那樣,也還比較容易察覺和防范,或通過輿論譴責及相關法律法規予以制止,但拍攝者、表演者甚或觀眾對此的態度更大成分卻是不以為然,大家都覺得“這個沒什么呀”。目前能像廖偉棠那樣看出并指出問題的人不多,即使偶爾有網友說上一句,也馬上遭到回擊:“怎么就殘忍了?你是有多脆弱?”
覺得沒什么,那是因為你是成年人,可是還沒有任何社會經驗和鑒別能力的孩子,他確實就是這么脆弱!你習以為常的嘲諷、欺騙、攻訐等等行為,都會給他帶來深深的恐懼與困惑。再想想之前的《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果寶特攻》等在兒童觀眾間頗受歡迎的動畫片也都出現過類似問題,其原因就是身為成年人的創作者并沒有真正考慮到孩子的心理狀態、欣賞水平和接受能力,只是想當然地從自己的思維和體驗出發,這樣不負責任的態度自然難免各種錯誤與疏漏。
在這個網絡極為發達、信息無從篩選的世界里,徹底暴露于其中的孩子本來就已是易受傷害的弱勢群體,如同10歲的兒子前些天好奇地問我“為什么大家都在說優衣庫”,我一時實在不知該如何作答。那么,聲稱是在為孩子創作的文藝工作者們,能否請你們再多用一點心?給這些稚嫩的幼苗撐起一把安全而溫暖的大傘好嗎?
責任編輯:df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