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經”因科舉和仕途需要 成為漢代的普及讀本
摘要: “五經”成為漢代的普及讀本,與“四書”是明清兩朝的普及讀本是同一個原理,因為科舉和仕途的需要。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不僅僅是國家人才的成長道
“五經”成為漢代的普及讀本,與“四書”是明清兩朝的普及讀本是同一個原理,因為科舉和仕途的需要。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不僅僅是國家人才的成長道路,還是窮門小戶的希望之光和生活出路。底層人家的孩子,通過苦讀書,就有出人頭地的機會,還可能娶皇帝的閨女。今天中國大學里的讀書空氣是稀薄的,這怨不得學生,因為書讀得多,也不能保證畢業后有穩定工作。進了大學門就著急考慮找工作的,都是孝順孩子,知道父母的養育不容易。
漢代還沒有科舉考試,是察舉制,也就是推薦制。漢武帝時期的推薦標準是,“郡國縣官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所聞,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二千石謹察可者,常與計偕,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一歲皆輒課,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第可以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在漢代,文學一詞比今天含義厚實。“有好文學”者,有寫作的一面,但更多指好讀書,且能從中讀出學問的。政審標準是“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發現這樣的人才后,“令相長丞”(縣令、侯相、縣長、縣丞)要上報給“二千石”(郡守及諸王相這種級別的工資是“二千石”)。“二千石”考察通過后,要帶著考生,還有具體的推薦者進京,到太常處報到。太常是九卿之首,掌管國家禮儀、宗律、天地祭祀,還分管文化教育。入門太常后,經過一年的預科學習,讀通一藝(漢代六藝指詩書禮易春秋,再加上樂經),“補文學掌故缺”,文學和掌故均是官職,也相當于學位??嫉煤玫倪x為郎中,“太常籍奏”,指進入國管后備干部序列。“既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其中特別突出的,直接奏報皇上,告示天下。漢代選拔人才的機制,同時還有退出機制,“其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藝,輒罷之,而請諸能稱者”。連一本經都讀不通的,勸退,再遞補另選。漢代不說“博覽群書”這樣的浮夸話,講究讀通讀透。公孫弘是漢武帝時的丞相,也是《春秋》研究的專家,還是人才選拔和退出機制的頂層設計人。
當年的干部政策,也鼓勵低級別官吏讀五經。不讀書的文官,基本上沒有晉升的機會。當年的官場,讀五經成為一時的風尚。
漢武帝在國家人才選拔主渠道外,還設置有更高層面的學術機構,設置博士官,相當于今天的科學院。博士官招研究生,“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博士弟子是要精通“五經”的。“復其身”是很高的待遇,一般官員都享受不到,終生免稅賦。武帝之后,漢昭帝“增博士弟子員滿百之”,漢宣帝“增倍之”。漢元帝時增為一千人,而且“能通一經者皆復”,通一經,就可以終生免稅賦。到了漢成帝時期,“增弟子員三千人”。讀通一門經,就可以光耀門第,還可以終身免稅賦,這對普通人家是多么具體的誘惑和鼓勵。
從漢武帝到漢平帝,百余年形成的濃郁的文風和學風,在于“祿利之路然也”,是政府的祿和利起的實際功用。
責任編輯:df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