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取通知書雷同折射大學想象力貧乏
摘要:中國人民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有23頁。“捧著它,就像捧著一本書。”該校新聞學院新聞傳播學類專業錄取的廈門考生郭悅萍說。近日,媒體報道中國人民大學的具有特點的
中國人民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有23頁。“捧著它,就像捧著一本書。”該校新聞學院新聞傳播學類專業錄取的廈門考生郭悅萍說。近日,媒體報道中國人民大學的具有特點的錄取通知書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據報道,錄取通知書與新生入學須知、附錄裝訂在一起,共23頁,右側有傳統花紋裝飾的磁鐵暗扣,如同一冊書集。
說到中國人民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就不能不提近日的“錄取通知書雷同”事件。上周,武漢大學官方微博展示了該校2015級本科錄取通知書,隨后有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的網友質疑,武大錄取通知書與人大去年的錄取通知書“字體雷同,構圖雷同,云水紋路雷同,字框布局雷同,水墨風格雷同”。針對網友的質疑,武漢大學在官方微博回應稱,不存在抄襲一說。該校介紹,近年來大學錄取通知書借用傳統文化元素已成為流行趨勢,武漢大學所采用的均為傳統文化書籍設計中的經典元素,并非抄襲。
一石激起千層浪。“錄取通知書雷同”事件引發網友熱議,紛紛對此發表意見。可事件真相依然如在云山霧海,但無論真相如何,大學“錄取通知書雷同”都是對大學的莫大諷刺。大學人才濟濟,如果一所大學連一張錄取通知書都沒有想象力去制作,讓人怎能不失望透頂?這樣的大學又怎能培養出一流的創意人才?
創意需要想象力,想象力貧乏,創意必然貧瘠。我們不由得要問:大學的想象力為何如此貧乏?這讓筆者想到讀過的一篇文章,其中一段內容印象特別深刻。文中說,某電視臺搞了一個智力測驗節目。攝制組先來到某局機關,主持人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圈,問大家:“這是什么?”臺下處長、科長、科員面面相覷,一陣沉默之后,處長說:“這個問題你事先沒打招呼,我們不能隨便回答,要請示局長后再定。”接著,在某大學采訪大學生,主持人又問了同樣的問題,結果課堂上一片“噓”聲,一些學生甚至顯得有些憤怒:“這個問題太可笑了!”“把我們當傻瓜啊!”第三組測試對象是初中生,班上一個“尖子生”首先回答:“這是一個零。”幾乎所有學生都齊聲附和是零;一個學生小聲說:“這是英文字母O。”老師瞪了他一眼。
最后,攝制組來到一所小學。接受測試的一年級學生一看到黑板上的圓圈,爭先恐后舉起小手:“這是一個太陽!”“不,是地球!”“是樹上的蘋果。”“是我吹的肥皂泡泡!”“是老師的眼睛,她生氣啦。”……每個學生的回答都不一樣,每個回答都充滿了想象力。
這個故事令人深思,或許也能從一個側面解釋,大學為何想象力貧乏。我們的孩子從小都是有想象力的,但在分數至上的教育下,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孩子們的想象力慢慢被扼殺了。從大學生到大學老師,都是在這樣分數至上的教育下成長的,到了大學自然想象力貧乏。
可見,大學想象力貧乏,不僅僅是大學的問題,關鍵是應試教育導致的“蝴蝶效應”。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孩子想象力被應試教育扼殺,等他們長大了,又用同樣教育方式教育他們的孩子,使他們孩子的想象力也被慢慢扼殺。如此反復,大學想象力怎能不貧乏?正是從這個意義上,“錄取通知書雷同”似乎不再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從中可見,大學想象力貧乏已經到了何等嚴重之程度,也折射了應試教育弊端之深重。
責任編輯:df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