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消息》作用大
摘要:記者 張新義 張大成《小消息》是中共豫鄂邊區黨委創辦的機關報,也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原地區我黨領導機關最早創辦出版的重要報紙之一。它積極宣傳黨中央的抗日主張、方針、政
記者 張新義 張大成
《小消息》是中共豫鄂邊區黨委創辦的機關報,也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原地區我黨領導機關最早創辦出版的重要報紙之一。它積極宣傳黨中央的抗日主張、方針、政策和政治路線,對于提高黨員干部的政治思想覺悟,激發軍民抗日斗志,開創中原地區抗戰新局面,起到了很大的宣傳發動作用。
《小消息》的創辦
《小消息》的前身是《消息》。1938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從開封轉移到確山縣竹溝鎮。7月,河南省委為盡快發動河南敵后抗戰,開創獨立自主的抗戰局面,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決定在竹溝鎮創辦省委機關報《消息》,指定河南省委宣傳部部長王闌西具體負責,留蘇回國的經濟學家裴濟華任主編,陶陽和蘇星兩人任編輯。《消息》為蠟版刻寫,八開油印,隔日一版或一日一版。當時,為了保密,報紙只叫《消息》而不叫《消息報》,而且也不注明出版機構和出版地址,公開發行。
《消息》報社的全部家當,僅僅是一部半導體收音機、一塊活動鋼板和一部簡易油印機。每天由陶陽負責收聽延安新華社廣播,記錄重要消息、中央指示和全國的形勢等,整理后由裴濟華定稿,夜晚由陶陽、蘇星兩人刻寫油印,第二天一早分發。
《消息》的發行量,開始時不足百份。隨著讀者的快速增長,發行量也增加到二三百份,仍是供不應求。當時,看《消息》成了竹溝鎮抗日軍民每天必不可少的事。1939年初,新成立的豫鄂邊區黨委決定把《消息》改名為《小消息》。《小消息》既是區黨委的機關報,也是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機關報。
《小消息》的成長
《小消息》的編輯方針靈活,內容豐富,主要是宣傳黨在全國和中原地區當時的任務,報道國內和中原各敵后抗日根據地抗日斗爭情況及救亡運動,適當刊載中原局所屬各區黨委、地委、特委、縣委的工作動態等。此外,也經常選載一些通訊、詩歌、版畫、漫畫等。
報紙的發行方式,一是由從竹溝鎮派往各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干部、戰士帶出,再就是通過各地下黨的交通員、各地來竹溝鎮匯報請示工作的同志帶往各地,或以零存整取的辦法送入豫皖蘇、鄂豫皖、豫鄂邊抗日根據地。
《小消息》的影響
隨著《小消息》影響的不斷擴大,報紙的版面也由四開兩版增加為四開四版,發行量增加到1000余份。發行對象為豫鄂邊區黨委和各敵后抗日根據地黨組織、黨領導的群眾團體與革命武裝。
1939年9月前后,原在豫東主辦《大公報》豫東版的徐師梁、余海涵等人來到竹溝鎮,也參加了報社的工作。徐師梁負責編輯和刻寫,余海涵等負責印刷,顧文華負責發行。新聞抄收工作先后由陶陽、石干、許崇道、周建中等負責。
1939年9月,中原局書記劉少奇第二次來到竹溝鎮,根據中央關于反頑斗爭的指示和中原地區局勢的變化,重新調整了中原地區戰略部署,要求竹溝鎮黨的機關、干部和武裝逐步撤離,挺進敵后。《小消息》報社除徐師梁等幾個同志外,絕大部分同志于
《小消息》從1938年7月創辦,一直堅持到
中王莊遺址
中王莊遺址,位于遂平縣城西南約45華里、文城鄉中王莊村南
該遺址兩個高臺均呈東西走向,南北相錯,西邊相連,南面臺東西長約
通過多次調查、勘探,發現這里文化層較豐富。文化層深度在2~4米之間。南面臺北坡地面上有大量紅燒土碎塊,有鴨嘴形、扁鑿形鼎腿。遺址上的陶片以紅陶居多,灰陶次之;紋飾以素面為主,也有繩紋、藍紋。發現器物有夾砂陶、鼎缽、泥質灰陶圈足、盤鬲足等。當地群眾犁地時,經常發現有磨制石箭頭。根據遺址上采集標本的器形、陶質、陶色及紋飾等有關特征的不同,可將其粗分為仰韶文化遺物及龍山文化遺物。2006年6月,中王莊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徐佳瑞 輯自市政協文史委《天中記憶·文化卷》)
責任編輯:df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