錮 漏 鍋
摘要:王太廣過去,鄉下人喜歡錮漏鍋的(即補鍋匠)來村里做活兒,但不讓自己的孩子干這個行當。曾有這樣一則順口溜:“有兒不學錮漏鍋,挑個擔子到處摸,一天到晚吃不飽,一
王太廣
過去,鄉下人喜歡錮漏鍋的(即補鍋匠)來村里做活兒,但不讓自己的孩子干這個行當。曾有這樣一則順口溜:“有兒不學錮漏鍋,挑個擔子到處摸,一天到晚吃不飽,一輩子娶不到好老婆。”雖然錮漏鍋的走南闖北很辛苦,但還是比農民種地掙錢多。解放前夕,有一名年輕的錮漏鍋匠叫王連敬,從禹州擔著錮漏鍋挑子到處游蕩,當他在水屯北邊的魯莊補鍋時,被一位叫王素貞的姑娘看上了,后來他們都落戶到了俺村。
俺村自從有了錮漏鍋匠,誰家的鍋漏了、盆裂了、桶浸水了,就會有人喊:“給錮漏鍋的送去。”這個“錮漏鍋的”不是別人,就是王連敬。
錮一次漏鍋得生一次火。在生火之前,王連敬會在村里轉一圈兒,邊走邊喊:“錮漏鍋嘍!”他喊一圈后,就在堂屋前面挖一個地爐,支起風箱,把大的煤塊放在地上用鐵錘敲成碎塊后,就開始敲鐵鍋。把廢棄的鍋敲爛,放在箱子里,什么時候用,就取出一塊。然后,拿出鉗鍋,里面裝上敲碎的鑄鐵,再把鉗鍋埋在煤里。
這時候,鄉里鄉親便扛鍋、抬鍋、背鍋、提桶、端盆,陸陸續續來到他家門口。不一會兒,墻邊的鍋就一口套一口,碼起長長的一摞。
錮漏鍋匠不用出村,就把錢掙下了。這對于把一分錢攥在手里好長時間,有的在箱子底下藏半年,每天還要親自看上一回的社員來說,覺得補鍋匠不是一般的人。
我沒事就在王連敬家,看稀奇,看熱鬧,看他的手藝。只見他拿起一只只鐵鍋,用一把錘子在鐵鍋周圍一陣乒乒乓乓地敲打,以便看清鍋底裂縫到底有多長、多寬??瓷先ネ踹B敬敲敲打打很容易,其實有很多技巧,要經過剪裁、敲打、縫補、磨平等復雜的工序,其中敲打最為費工,如果敲打不細致,鍋就補不好,容易漏水。敲打完畢,王連敬再端起鐵鍋,對著亮光處仔細查看一遍,看看有沒有砂眼,砂眼有多大,從而做到心中有數,然后再確定怎樣修補好這一口爛鍋。
補鍋的時候,王連敬先將一塊蒲灰的布墊子鋪在左手上,再撥開炭火,用一只小勺從鉗鍋里舀出熔化后太陽一樣灼亮的鐵水,通紅的鐵水像一個小球在掌心的石棉布上來回滾動,這時,他嘴里“咝哩哩”吹著,迅速抓起鐵鍋將砂眼對準鐵水按上去,然后敏捷地用一個圓柱形的布墩將穿過砂眼的鐵水壓扁、磨平。沒等我看清,王連敬已從地上捏一小點兒黃土敷在上邊,接著發出“哧哩哩”的聲音,一股泥巴味從騰起的霧氣里鉆進了我的鼻孔。至今我鬧不明白這是怎么回事。待冷卻后,再用一塊砂石將補的疤痕細細打磨。王連敬動作嫻熟,看得我眼花繚亂。很快,他就把一口爛鍋補好了。只見鍋底外敷了一塊補丁,鍋面卻非常平整,沒有明顯的修補痕跡。
那時候,農村很貧窮,只要能吃飽,什么艱苦生活都能過,衣服破了打補丁,農具壞了修修再用,煮飯的鐵鍋是生鐵鑄的,容易損壞,要買一口新鐵鍋得好幾塊錢,鍋燒壞了,裂縫了,不能燒水做飯了,人們也舍不得把鐵鍋扔掉,只好放在一邊等王連敬補補。
上世紀70年代后期,王連敬的身體雖然還壯實,但神智出現呆滯,從此就不再補鍋了。那些外地擔挑的錮漏鍋匠便時不時地進入俺村。隨著“錮漏鍋嘍!”的吆喝聲響過之后,人們仍把破鍋、爛盆拿到生產隊文化室門前的空場上。錮漏鍋匠一邊拉著風箱,一邊干著他的活,聽到人們的談話,偶爾也插上幾句。我們小孩子圍在錮漏鍋匠的身邊觀看,發現他錮漏鍋的方法與王連敬的差不多,手藝都很高超。無論是破鍋破碗,還是爛瓢爛盆,只要經過他們的手,很快就能“化腐朽為神奇”,“由無用變有用”,使破舊煥然一新。
后來,鄉親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鐵鍋破了就扔了換新的,或直接賣給收廢品的。漸漸的,錮漏鍋匠也少了,有的改行了,有的歇業了。大浪淘沙,時代把錮漏鍋這個行業給淘沒了,只有那漸行漸遠的錮漏鍋匠的吆喝聲還在耳邊回蕩。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