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為工作或錢財而活。這種意義上的自由將他們緊緊地團結到了一起。這是一群將理想轉化為行動和艱苦工作的有志之人。
“我感覺自己像是來自19世紀中葉的大陸探險家,跋涉在蒼翠的森林,追隨著巖石上的彩虹符號,”攝影師凱文•法恩奈特講述他在比埃爾索的經歷時說道,比埃爾索是西班牙萊昂省的山區。
“遠遠地就能望見一個明黃色的圓屋頂冒了出來,我知道馬沓芬內羅就在眼前了。”
那個圓屋頂便是馬沓芬內羅生態村社交中心的所在地,也是這個村子的地標建筑。當地居民常在這座幾何結構建筑內舉行會議和慶典。村中還有一座學校,一家日常品商店,一家面包店,一家酒吧,一座圖書館,以及我最喜歡的公共桑拿房。
安東尼在附近的城市長大。6年前,他決定搬到馬沓芬內羅,在這里買了房子安頓了下來。
馬沓芬內羅的大部分原住民曾在礦區工作,上世紀60年代,西班牙采礦業衰落后這個村子便被廢棄了。但馬沓芬內羅并未就此消失。1989年,5名德國人受彩虹聚會(Rainbow Gatherings)鼓舞,決定尋找一個能與地球和諧相處的地方,他們來到了馬沓芬內羅并住了下來。“這幾位德國人聽說西班牙有許多廢棄的村莊,于是決定從中找一個合適的村子定居,”法恩奈特說道。后來,又有一批來自奧斯陸的丹麥人加入了他們,這些新居民開始重建村子,生態村逐漸成型并發展到了如今規模。
(譯者注:Rainbow Gatherings是一個象征自由和平的集體,從1972年一直延續到今天。一年一度的節日“彩虹聚會”于7月4日前后的周末舉辦,每年的場所都會選在一個不同的美國國家公園內。它的部分主旨是要慶祝包容性,以及為世界和平祈禱。)
烏利,1989年參與重建馬沓芬內羅的德國人之一。
法恩奈特從朋友那里聽說了這個小村莊,他對這些脫離電網生存的居民很感興趣。他們是誰?怎樣生存?他們為何會拋棄原有的生活?法恩奈特打算查清楚到底是什么讓他們“厭倦了以效率和消費為基礎的現代生活”,脫離電網后他們的生活又發生了哪些變化。
法恩奈特在幾位村民創建的網站上仔細研究了這個社區,知道了怎樣才能到達馬沓芬內羅。根本沒有路通往這個村子:機動車去不了那里。只有徒步3小時穿越茂密的樹林后才能到達,“這反而激起了我的興趣,”他說道。
這座房子里住著3個16歲少年,這里是他們的容身之所,也是他們的工作室,閑暇時他們會此創作朋克音樂。
快到達村子時,每走近一步,“我的心跳便加速一分,”法恩奈特說道。他沒告訴任何人要來這里。“我最先碰到了2個16歲的朋克少年,在山區遇上朋克一族讓我很是驚奇,我還認識了他們的父母,一些真正的嬉皮士。這幾位當地人都很熱情,極力邀請我到家里玩,一個由一半拖車和一半木質小屋組成的家。
克拉拉出生在奧地利維也納,10年前她為了跟烏利一同生活才搬到了馬沓芬內羅。
26歲的萊昂妮從小在馬沓芬內羅長大。她和家人們生活在這所房子里。
盡管遇到了很多有趣的當地人,有襁褓中的嬰兒,也有古稀老人,但法恩奈特在到達后的第一個周里并沒有拍攝肖像,而是將照相機封存在了自己搭建的帳篷里。“我只在日出之時拍攝,那時整個村子還在睡夢之中。我想先了解當地民眾,跟他們熟絡后在告知我的拍攝計劃,我想做一個馬沓芬內羅的專題,”他說道。“大多數人不喜歡陌生人拿相機對著自己,所以我不想把他們嚇跑。”
尼古拉斯剛搬來10個月,他之前住在巴倫西亞。在有資格留在這個社區之前,所有的新居民都希望能在馬沓芬內羅至少住滿一年。尼古拉斯是個狂熱的鳥類愛好者,每天早上他都要觀察鳥類。
在馬沓芬內羅的一個月時間里,法恩奈特認識了幾位居民,并了解了他們遷居于此的理由。“有些人受不了現代社會的重壓,有些人想讓自己的生活與自然與土地更加親近,有些人想要逃避個人問題,還有些人想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進行藝術創作,”他說道。
上世紀90年代一幅描繪馬沓芬內羅的作品,那時拓荒者們住在圓錐帳篷或普通帳篷里。
法恩奈特還摸清了居民生活的后勤狀況。“每位居民都要完成一項特定的公共任務。有人負責教學,有人負責烘焙,有人負責維護道路和隧道,有人負責打理村里的花園,”他說道。他們勞動的目的并非為了錢(有些居民在附近的鎮上工作或售賣貨物獲得收入,或是收取舊房子的租金),每個人都想干好自己的工作。
尼古拉斯準備用太陽能燒水,洗個熱水澡。
“在馬沓芬內羅生活并不容易,你必須掌握很多實用技能,還要學會干農活,”法恩奈特說道。這里并不是所謂的烏托邦,想要悠閑度日的人在這兒根本生活不下去。“遷居至此的人最終只有一小部分留了下來。超過一半的新居民在第一年就離開了,”他解釋道。
克里斯蒂娜和她的寵物狗正在欣賞落日。她生于本維弗雷,一個離馬沓芬內羅最近的村莊。1991年,克里斯蒂娜搬到了馬沓芬內羅。她是公共花園的負責人,還經營著一家雜貨店。
與全村人公用一臺電腦,爬到山頂才有手機信號,徒步3小時才能到達最近的村子,如此艱苦的條件不是所有人都能適應的。但對那些向往環境友好型和自給自足型生活的人來說,在馬沓芬內羅能體驗到“‘外部’世界根本體驗不到的自由,”法恩內特說道。“他們不為工作或錢財而活。這種意義上的自由將他們緊緊地團結到了一起。這是一群將理想轉化為行動和艱苦工作的有志之人。”
|
|
|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