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資管規模快速膨脹 漸成險企重要利潤來源
摘要: 原標題:保險資管規模快速膨脹 漸成險企重要利潤來源在群雄并起的大資管時代,保險資管雖屬于姍姍來遲者,但規模增速強勢難擋。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保險資管在資管行業中的
原標題:保險資管規??焖倥蛎?漸成險企重要利潤來源
在群雄并起的大資管時代,保險資管雖屬于姍姍來遲者,但規模增速強勢難擋。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保險資管在資管行業中的市場份額已升至第四位,僅次于銀行、信托和基金。
受益于保費的持續高增長,第三方業務模式的效應顯現,規模高速增長將成為保險資管“新常態”。而從中長期來看,高速成長的資管業務將成保險公司利潤的重要來源,從而拓展了保險公司的盈利模式。
險資每增長萬億速度加快
有這樣一組數據,可窺保險資管市場的規模膨脹速度。2004 年至2014 年這十年間,保險資金運用余額從10778.62億元快速增長至93314.43億元,增長了近七倍多。經粗略估算發現,保險資金運用余額每增長1萬億元所需的時間,已經由一年左右的時間縮短至6個月左右。
基于對保險市場的了解,險資破萬億速度的加快,主要得益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國保險業正迎來第四輪機構擴容潮,以專業性保險公司為代表的數十家保險新軍在這幾年內相繼獲批設立,參與主體的擴容無疑帶來了相應的資產增量;與之相關的另一面是,隨著機構數量的增多以及政策扶持東風的吹來,保險需求得以刺激,保費規模持續高速增長。
上述兩大因素為保險資管市場帶來了超預期的新增需求。可參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末,資管行業總規模超過70萬億,其中保險資金(加上第三方業務)的占比提高到18%。根據安信證券研究中心統計,在激烈競爭下,保險資管規模已經躋身至第四位,僅次于銀行、信托和基金,行業復合增長速度27%。
值得注意的是,保險資管規模放量背后,是明顯改善的業務及投資者結構。為打造新的利潤增長點,保險資管公司近年來持續探索市場化和產品化的發展模式,主動創新第三方業務模式,并開展資管產品試點,保險資管公司的第三方業務明顯增加。
其中一個變化尤為明顯,在保險資管公司發行的各類資管產品中,保險機構認購金額的比例在逐年下降,而來自銀行、企業年金、財務公司等業外機構的認購金額則大幅增長。在多家大型保險資管機構內部,業外機構的認購金額占比甚至已經超過三四成。
這也意味著,發行人母公司及其關聯公司、業內其他保險機構、保險業外機構的認購比例,呈現“三分天下”格局。這一改過去保險資管公司發行產品“內部消化”的單一格局,對于保險資管的利潤結構有一定的改善提升作用。
現實問題仍然嚴峻
從國外保險資管公司的發展軌跡來看,保險公司是資本市場最重要的機構投資者,資管業務收入是保險集團的重要利潤來源。相關數據顯示,全球近半的投資資產是交由保險公司來管理的。這令業內人士對于我國保險資管市場的前景充滿期待。
前景雖然美好,但現實問題仍堪憂。首先,保險資管市場的集中度仍然較高,部分保險資管公司“大而不精”的問題也亟待解決;其次,保險資管第三方業務業務規模和種類的大幅度增加,對保險資管公司的產品、風控合規、內部治理等都提出了更嚴峻的挑戰。
來自外部的競爭也在加劇。受政策即將松綁所推動,券商、信托在發行資產證券化等產品上也都在發力,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并非危言聳聽,雖然整個保險業資產體量龐大,但在類投行業務領域,保險資管仍算是“新兵”,尤其是在第三方業務領域尚處于探索階段,與其他資管機構相比還存在差距。
此外,盤活保險資管產品流動性的問題也亟需解決,與此同時,保險資管行業若要形成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就必須有制度化、法制化的保證。來自業內人士的建議是,“目前規范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的規范性文件法律層級不高,亟待頂層設計和上位法的支持,為行業創造有利發展環境。”(記者 黃蕾)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