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洛陽龍門石窟
摘要:龍門石窟 盧舍那大佛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城南6公里處的伊闕峽谷間。由于地處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擬己為“真龍天子”,故又稱“龍門”。龍門自古為險
龍門石窟 盧舍那大佛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城南6公里處的伊闕峽谷間。由于地處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擬己為“真龍天子”,故又稱“龍門”。龍門自古為險要關隘,交通要沖,向為兵家必爭之地。因山青水秀,環境清幽,氣候宜人,素為文人墨客觀游勝地。又因石質優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擇此而建石窟。這里青山綠水、萬象生輝,伊河兩岸東西山崖壁上的窟龕星羅棋布、密如蜂房。1961年國務院公布龍門石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龍門風景名勝區被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游局聯合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2007年5月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全國首批5A級景區。
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另外碑刻題記2800余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范。
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2000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龍門石窟這些洋溢著信仰情感的文化遺存,其極具異域格調的外在形態和充斥著人文意識的內在涵養,是古代社會廣大人民對現實世界充滿訴求意愿的物質折射。中華民族向往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和成效卓絕的創造能力,透過這一遺響千載的人文景觀可以得到透徹的解說。
龍門石窟,因“互聯網+龍門”智慧景區建設變得碩果累累。 龍馬精神、龍騰天下。“互聯網+龍門”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精彩!(楊智偉)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大河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