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謠不傳謠 講文明樹新風 網絡安全
首頁 文化 當代文化 音樂

抗日戰爭時期的竹溝歌謠

2015-11-30 13:58 來源:駐馬店網 責任編輯:ldm
發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訂閱《駐馬店手機報》,每天1毛錢,無GPRS流量費。

摘要: □ 白 杰往昔歲月已隨硝煙飄去,或許沒有任何一種事變能像一場裹挾了中華民族長達八年之久的戰爭這樣,給文學歷史進程帶來如此深刻的影響。因為史無前列的中國抗

 

 

        

往昔歲月已隨硝煙飄去,或許沒有任何一種事變能像一場裹挾了中華民族長達八年之久的戰爭這樣,給文學歷史進程帶來如此深刻的影響。因為史無前列的中國抗戰歲月在徹底改變中華民族生存命運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改變了中國人民大眾的認知和改變他們表現世界的思維和藝術方式,并且進而在民間歌謠發展的宏觀格局上表現出戰爭條件下所獨有的特定時期特征。紅色歌謠是特定歷史時期的民族文化之魂,是中國大地上特殊時期的特有產物,它不僅是應該傳給后代的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而且是無數先烈英魂所寄托的地方。本文擬把“抗日戰爭時期的竹溝歌謠”作為這個特定歷史時期文藝的一部分進行考察,舉一反三地揭示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前后豫南大地乃至中原地區民間歌謠所固有的某些特殊屬性。

七十年前,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于把日本侵略者趕出國土,一洗近代以來中國總是敗于日本的恥辱,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在中國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之際,再次研讀這些紅色歌謠,仿佛“哎呀嘞”的歌聲就響徹在耳邊,“不收復失地誓不生還”的動人情景又呈現在眼前。紅色歌謠的動人旋律,激勵著我們不斷前進。

 

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流傳的民間歌謠,往往反映了人們共同的心聲,所要表達的情感和創作背景也都反映了時代的步調、社會的變遷、文化的傳承。“歌謠從來都是人民心聲的自然流露,它也是一個民族的社會歷史、時代生活和風土人情的一面鏡子”。在不同歷史時期,人民群眾都以自己的觀點、愿望和道德標準在認識歷史、解釋歷史、敘述歷史,發揮著各自的豐富想象,傾注各自的愛憎,以自己獨有的藝術才能,創造了內容豐富、構思不同、形式多樣的歌謠。這些歌謠反映了不同時代人民生活的情景,具體展示了他們的社會結構、價值觀念、意識形態以及風俗習慣。體現出了人民大眾的智慧,表達了他們的真情感。它以簡短生動的藝術形式,反映了當時的生活,傾訴了他們的愛憎,寄托了他們美好的愿望和理想,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觀念。其內容和形式的高度統一、和諧,反映出民眾在他們所處地位、環境的歷史現狀。可以說一部民間歌謠,就是一部洋洋大觀的人民生活發展的歷史畫卷及人生旅程的思想變化心路。

歷史不該忘記,在國土淪陷、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抗日戰爭時期,是中國共產黨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建立起了一個個抗日民主根據地,勝利地進行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爭,譜寫了中國革命史上的光輝篇章。確山縣竹溝鎮是我黨在中原地區發展的一個重要陣地和戰略支撐點,在中國革命斗爭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共河南省委先后設在這里,劉少奇、李先念、彭雪楓、朱理治、陳少敏、王國華、周駿鳴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為發展壯大黨的力量、組織和發展敵后游擊戰爭、開創華中地區抗戰新局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竹溝成為中原人民向往的中心,被人們譽為中原抗戰的搖籃、革命的“小延安”。

伴隨著確山抗日革命根據地斗爭史,竹溝這塊英雄土地上不但孕育了一批革命的種子,同時也產生和流傳了大量的革命紅色歌謠。在中國共產黨的倡導和鼓勵下,廣大群眾適應革命的需要創作出來的革命紅色歌謠,是伴隨著革命事業的發展而產生、流傳的。他們用山歌、民歌、民謠等形式謳歌戰斗生活,贊美抗日民主根據地建設。其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題材之廣泛,是竹溝地區紅色歌謠蓬勃興起、鼎盛發展的時期,也是豫南革命根據地特殊時期的特有產物。這些紅色歌謠歌頌了黨,歌頌了人民軍隊和英雄人物,記述描繪了發生在確山的重大事件、斗爭情景;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軍伐的殘暴和地主劣紳對人民的壓榨;控訴了日本鬼子燒殺奸淫的滔天罪行……這也是人民的心聲,更是歷史的見證,其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令人矚目,是革命根據地文藝創作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革命文化寶庫中的珍珠,也就成了最可貴的文化遺產。

“紅色歌謠萬萬千,一人唱過萬人傳”。廣大群眾習慣把自己這時期的歌謠稱為紅色歌謠,說明了它與傳統歌謠的不同。它不僅在數量上比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歌謠要豐富得多,就在內容的廣度和思想的深度上,也有突出的發展,產生了大量義憤填膺、飽含激情的抗日救國優秀歌謠。這些歌謠用時代的最強音,以熱情的詩句抒發了人民對祖國深厚的熱愛、對日寇和漢奸強烈的憎恨,歌頌抗日勇士的英雄氣概,呼喚人類良知的回歸。它以強烈的革命激情歌唱竹溝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幸福生活和勝利的斗爭,強調斗爭的深遠意義,表現抗日游擊隊的戰斗業績,歌頌黨所領導的游擊戰爭,并從中向往著苦難中國的光明前景,這是對偉大的抗日戰爭的崇高禮贊。

由于紅色歌謠大多能在中國抗日戰爭的背景下落筆,所以富有時代氣息,表現了較強的政治性,歌謠情緒比較飽滿,有激憤的抗議,也有憂傷的沉思。它不僅有時代特色和崇高的社會責任感,而且藝術感染力也很強,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農民會唱、干部會唱、戰士會唱,它是根據地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是人民的生活教科書。引起中原地區竹溝革命根據地上下尤其是青年學生同赴國難的廣泛共鳴,并將竹溝革命根據推向繁榮高潮,可以說“紅色歌謠”是當年的“流行歌曲”。

 

 

竹溝革命根據地紅色革命歌謠的主要內容是歌頌共產黨和紅軍戰士,歌唱人民群眾新的生活,表現紅軍和竹溝革命根據地人民的英勇戰斗和傾吐積壓了多年的階級仇恨。因此,它成為了竹溝革命的歷史記錄。這些紅色歌謠使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民歌形式,反映了全民抗敵的激情,表達了爭取抗戰勝利的決心,充溢著戰斗的喜悅和力量,來表現最現代的內容,用以喚起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增強戰勝敵人的信心。對推動竹溝革命根據地抗日斗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伏牛山桐柏山,竹溝(那個)就在兩山間。青竹翠欲滴,綠水似蜜甜。片片是沃土,處處是寶山。英雄的土地,革命的搖籃,抗日的指揮部屹立在中原……(《竹溝頌》)既表現了中原地區人民革命戰士叱咤風云的英雄氣概,又描繪出中原人民對敵斗爭的堅毅果敢。

又如《竹溝山水美名傳》“河南有個什么縣,開創革命有貢獻?縣里有個什么鎮,人民稱她小延安?河南有個確山縣,開創革命有貢獻。確山有個竹溝鎮,人民稱她小延安,養育了子弟兵萬萬千。” 歌謠以革命的內容和昂揚的格調,堅定樂觀的情緒,欣喜深情的歌詞,表達了人民堅強的革命信念,聽后使人意氣風發、斗志昂揚,成為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戰斗武器。

“干革命,心要強,沒有洋槍拿土槍;長矛大刀好武器,扁擔鋤頭好刀槍。” (《干革命心要強》)

“谷山沖,山重重,七道溝來八道嶺。溝里溝外八百戶,哪家沒有鬧革命。”(《哪家沒有鬧革命》)

前一首表現了革命者克服一切困難險阻的“沒有洋槍拿土槍”的氣概,也是一個革命戰士的誓言。后一首格調淳樸,富有風趣,以回答問訊者的口氣,表現了革命者的生活目的和政治抱負,音節自然,聲調和諧。

在這類作品中,內容最精彩、分量最重的,也正是反映革命戰爭,正面歌唱紅軍英勇斗爭的篇章。這里沒有長篇理論分析,沒有嚴密邏輯論證,卻可以使讀者感受到,在豫南大地上抗日革命是怎樣發生的,豫南人民為什么要奮起,又何以能廣泛開展,集中地反映了侵略戰爭給豫南大地帶來了苦難,發出了激昂的呼聲號召斗爭:“東洋鬼子惡魔王,燒殺奸淫像虎狼。叫咱同胞做牛馬,叫咱兒孫做豬羊。拿起刀,拿起槍,打東洋,保家鄉,別讓鬼子再猖狂。” (《別讓鬼子再猖狂》)“抗戰一發生,日日里炮火浸。前方我戰士,勇敢殺敵人,不讓那日本鬼子來逞兇,屠殺我爹娘……”(《勇敢殺敵人》) 這里,群眾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了舊中國殘酷的階級剝削與帝國主義的瘋狂侵略壓榨,人民的貧困與饑餓、憤怒與覺醒、掙扎與抗爭,以至呼嘯吶喊,義無反顧地踏上自我解放、救亡圖存的大路。還有《向前走》充滿著強烈的戰斗氣氛,以高昂的斗志和熱烈的情緒、激動的語言,充滿了對日本鬼子抗議和反侵略斗爭的激憤,表現了紅軍的勝利信心。這些篇章以精短有力的詩句來表現戰斗的激情,又以連續反復的出現來渲染雄壯的聲勢,這精短和反復,自然地在節奏上形成一種急促感,增強了鼓動性,有力地激起讀者感情的共鳴。歌謠形式與風格上的這種特點,與抗戰前期的時代精神正相契合,因此產生很大的作用。

也有一些是利用歌謠形式來概括斗爭經驗的,如《得勝歌》,它描繪了紅軍戰士“肩上背著槍,手榴彈掛胸膛”,我們的紅軍戰士如猛虎下了山崗,“打得敵人留下子彈和軍糧”,大家“小車推大車裝,興沖沖樂洋洋進村莊”。不多的詩行,就勾畫出一幅色彩豐富、意境深遠的畫面,讀起來朗朗上口,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讀者仿佛可以看到戰士槍刺上閃亮的寒光,看到勝利歸來的戰士,既是現實戰斗中的英雄形象,又是人民內心希望的象征,給人以有力的鼓舞,對于革命部隊有很大的鼓舞作用。它也會使人們意識到,這樣的戰爭,勝負應是早就決定了的;這樣的人民戰爭,不論在怎樣變化的客觀條件下,都將發揮其巨大的威力。

在內容特別豐富歌頌紅軍部分的竹溝歌謠中,有歌唱人民和紅軍親密關系的誠摯留戀,有描寫迎紅軍、送紅軍、盼紅軍的殷切期望。豪邁的樂觀氣概,堅定的勝利信心,充滿在字里行間:“半夜三更天,門外馬叫喚。爹爹翻身起,我往被窩鉆。好久沒動靜,一家心才安。爹爹開門看——啊!原來紅軍回來了,都睡在路邊。”(《原來紅軍回來了》)

這首歌謠不用正面描寫紅軍,而對紅軍的本質揭示得非常充分,寫紅軍和人民群眾的關系十分親切。歌謠里借一個農家幾個人的動作,生動地描寫了人民和紅軍之間的深厚情誼。半夜里,農家人被門外馬叫聲驚醒,知道有隊伍在門口過。這時,爹爹的心情相當復雜,“爹爹開門看——” 環境的安謐,把一支自覺遵守紀律的部隊的形象清晰地烘托了出來。爹爹看到路邊睡滿了士兵,從多少次經驗中很快就判明了,這樣好的隊伍自然不是敵軍而是自己的親人紅軍,充分表露了他對紅軍的信任和關懷。整個作品字數不多,但內容豐富、感情真摯,結構緊密、層次分明;無論是敘事抒情,都寫得有聲有色。

1938年竹溝抗日革命根據地在擴大武裝隊伍運動中,青年都唱著歌謠去參軍。當時在豫南這塊英雄的土地上,廣為流傳著一首《我當紅軍上山崗》的歌謠,以發自人民的肺腑之言,來歌頌王國華、周駿鳴與人民群眾的魚水之情,在動員參軍,鼓勵英勇殺敵等方面都起了鼓舞作用。反映了當時豫南人民參加革命斗爭的蓬勃熱情和踴躍狀態。 歌謠唱道:

“……王政委周隊長,你帶紅軍在何方?冬季里來苦難當,下鍋沒有一粒糧,孩子餓得皮包骨,爹娘餓得下不來床。王政委周隊長,快帶紅軍下山崗,鄉親們莫愁悵,挺起腰桿過時光。眼前只有一條路,扛起槍桿把紅軍當。跟著王政委,跟著周隊長,我當紅軍上山崗。”

同一時期,反映了廣大青年在竹溝黨訓班、教導隊生活工作、斗爭,戰友們的活動等歌謠,充溢著深厚的感情,“教導大隊‘小抗大’,竹溝就是“小延安’,救亡工作領導好,挺進敵后把敵殲!”(《新四軍真快樂》)廣大青年在竹溝‘小延安’生活心情的抒發。《前進吧!青年的演劇隊員》形象地描寫了歌拂曉劇團的政治意義,《東征戰歌》描寫竹溝黨訓班、教導隊的學員們在彭雪楓將軍的率領下,開赴抗日前線的豪邁氣概。這些歌謠自然地反映著熱烈興奮的情緒,充滿著戰斗的希望和信心。

勞動人民深深地懂得,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勞動人民的幸福,人民群眾對黨和革命領袖充滿著無比的愛戴和崇敬,對于革命領袖劉少奇同志,人民群眾總是帶著純樸真摯的感情,選擇最美麗的言詞來加以贊頌:“滿山翠竹綠油油,背起行李上竹溝,參加咱們新四軍,跟著胡服打日寇。”(《跟著胡服打日寇》)

從短短的四句歌謠里,可以看出竹溝人民群眾對劉少奇同志發自肺腑的感激和對他領導的無限信任。還有一首《彭雪楓真威風》的民歌:“彭雪楓、真威風,紅軍隊里早有名。帶領人馬到溝竹,土匪漢奸都心驚。招群眾、收學生,學政治、練本領。一桿大旗迎風飄,東進抗日出了征。”氣勢豪邁,思想表達得準確,表現了人民群眾跟著黨革命到底的決心。

在血與火的革命征途上,軍民共同培育出患難與共的魚水親情。如:“你也看,他也看,扶老攜幼團團轉。誰要看到李先念,好像金榜得狀元。”(《李先念到竹溝》) “紅軍速來如飛箭,聽說來了王老漢,男女老少都歡迎,俺娘帶著兩手面。”(《聽說來了王老漢》)還有在“紅色竹溝”,人稱“女將軍”的陳少敏,帶頭赤腳下田。“陳大姐,種白菜,又肥又大人人愛”的歌謠,一時傳遍中原地區。從中我們看到,那些始終同廣大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的人,根據地的人民總是抑制不住要歌唱他們的。這些篇章,讀來朗朗上口,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這樣的歌謠決不是憑想象能夠寫得出來的,而是思想、愿望和要求真實感情的流露。

根據地的人民在政治上、經濟上、思想上第一次得到了解放,幸福的生活對他們來說是眼前的現實,內心的喜悅十分自然,因而發出來的歌聲不再像過去的長工歌、訴苦歌那樣調子低沉。根據地的民歌主調是明朗的,洋溢著歡樂的氣氛。

“深深的山洞是我的房,槐草茅草是我的床,山菜葛根是我的糧,共產黨是咱的親爹娘。哪怕敵人來圍剿,血流頭斷不投降,只要我們心向黨,總有一天見太陽”。(《總有一天見太陽》)

他們唱得這樣樂觀、酣暢,情緒飽滿,因為他們堅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對革命勝利的前景具有堅定的信心。歌謠氣息清新,想象豐富,具有革命浪漫主義色彩,而又不脫離現實的生活基礎。

竹溝婦女,尤其是廣大農村勞動婦女,在抗日革命戰爭中參戰、支前的熱烈情景,在歌謠中有很突出的表現。她們的一隊隊行列、一段段故事,成為這部人民戰爭歷史畫卷中彩色鮮明、壯美感人的重要部分。“豆油燈,快挑亮,嫂子燈下做鞋忙,軍鞋送給紅軍哥,多殺幾個‘害人狼’”( 《軍鞋送給紅軍哥》)。還有《調兵歌》《李蓮英參軍》等,這些生動的歷史情景,深刻地顯示出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戰爭的人民性質。同時,團結各界民眾、各界政黨共同抗日是我黨抗日民主統一戰線的一大法寶,《國共合作歌》《我們軍民要合作》等歌謠,反映人民戰爭對群眾的號召力所達到的廣度與深度。還有被稱為街頭詩,也稱傳單詩、墻頭詩、巖頭詩等短詩,極具鼓動性。顧名思義,這些歌謠寫出來后,或在街頭、巖石上張貼,或印成傳單散發,是一種緊密配合當前斗爭,比較直接地發揮宣傳教育作用的詩的戰斗形式。如《轉盤槍》:“轉盤槍,轉盤槍,七十二發子彈上滿膛,戰場上,把話講,成群的鬼子把命喪。”

紅色歌謠中歌唱愛情生活的作品和傳統情歌的主要區別,在于傳統情歌的內容主要是通過個人愛情的不幸遭遇,控訴封建禮教所依附的社會制度,而根據地里的情歌,是在革命的雨露中滋長起來的,它很自然地把愛情和革命聯系起來,沒有革命,沒有紅軍的勝利,沒有革命政權的存在,他們的愛情就沒有保障,因而革命變成了青年男女維系愛情的主要條件。愛情的堅貞建筑在雙方對革命的堅定信念上,送郎當紅軍的主題在這些情歌里占了不小比重。“哥哥你上戰場,小妹妹實在難受。送哥送到大門口,伸手拉著哥哥哩手,哥哥你去打仗。放槍也放哩準,一槍打一個,不要放掉中央軍。哥哥你去打仗,打了勝仗千萬快快轉回家門。”(《哥哥上戰場》)情人送別,乃生活中極平常之事,這首情歌從極平常之事物中,提取最具典型之素材,以最樸素的直敘形式,描述體現了一個女子送遠離自己而去的情人,形成了一幅極其生動且情景交融的情人送別畫面,非常真實感人。在大門口送哥送得難舍難分, 再三叮囑哥哥“打了勝仗千萬快快轉回家門”。平常通俗的歌唱語言,唱出了鮮明的獨特畫面,細膩地反映出了人物感情的深厚,情意真摯,表現形式自然活潑,革命立場又十分鮮明,更多的是對革命斗爭精神的鼓勵,在平常中產生了強烈的感人藝術效果。

了解抗戰歷史的同志都知道,我們的戰斗隊伍,不論是主力軍、地方部隊,還是廣大民兵;也不論戰爭中我軍發展順利,還是處境艱險,它總是保持那么一股勁,一股氣,不屈不撓,確信仗一定能打勝,革命早晚定成功。在這些歌謠中,隨處都可以感覺到這種革命士氣撲面而來,忠貞、堅定、自信、樂觀與詼諧,這是革命戰爭年代軍民最寶貴的品格;是革命力量由小到大,人民戰爭由被動到主動直到勝利的決定性因素。如今戰爭硝煙早已散去,而重讀這些紅色歌謠,依然能使人感到有一種震撼力量。同時,它似乎也在提醒我們,起于革命戰爭年代的高昂士氣與民氣,什么時候都不應被漠視、被削弱。盛世歡歌雖在情理之中,憂患意識卻一刻不可或缺,英雄進行曲還是應當成為主旋律。我們每天齊唱《義勇軍進行曲》,那聲音應更多一分深沉,更多一分激越。

 

 

七十個春秋過去了,我們對竹溝抗日革命根據地紅色歌謠這筆文化遺產進行發掘研究,對于弘揚革命文藝,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竹溝革命根據地紅色歌謠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戰斗性。就整體而言,流傳于竹溝民間的這些口耳相傳的紅色歌謠之所以受歡迎,當然不是在于精湛的詞句或者是美妙的旋律,而是運用這些平易淺顯的大時代的最強音的歌謠形式,表達著勞苦大眾的心聲,充分的反映了當時人民生活的喜怒哀樂,奠定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與自決心的依托所在,是孕育著民族文化的產物,孕育著豐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歌謠快速傳播了革命,也是紅軍宣傳革命的好媒介,使紅軍與群眾結下了不解之緣,把紅軍與群眾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歌謠具有與民眾共鳴的感染力,能鼓勵、教育、慰藉著人們,導引民族心的團結和情感的凝聚,表現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戰斗精神。使人們自覺以歌謠當武器,喚起民眾投入反法西斯戰爭的生死大搏斗之中去。而這一首首的歌曲藉由口口相唱,代代相傳,最能反應出當時社會潮流與民情,更是激發愛鄉、愛社會、愛國家、愛民族的精神之所在。這些民間歌謠早已膾炙人口,大家都已經是耳熟能詳了,因此,只要聽到這個曲子,心里面就有百般感受從心頭涌起那種無法言語的感覺,往往都能很快的流行起來,不管是田夫野老的所唱,是傍人漁父的所唱,或且出之于十三四女孩兒的口中,就歌詞來講,情景總是很深,趣味總是很濃,就音節來講,聲韻又是無不調和的。自然的靈秘,不必一定是藝術家才能感受得到,才能表現得出,盡有不識字的人,自能運用質實樸素而且又逼真的手腕,發為自然的歌詩,成為天地間的妙文。因為他并不懂得格式,所以不為格式所拘泥;他又不要雕琢,所以不受雕琢的累贅……

在藝術表現方面,這些紅色歌謠同祖國各地紅色歌謠一脈相承,互相影響,其藝術源流是共有的華夏文化精華。也是在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民歌藝術表現技法的基礎上,加以靈活應用、創新和發展的。紅色歌謠通過淡泊自然的敘事、抒情之詠唱,巧妙地表現深沉的感情橋梁,以不可信的虛幻想象和極度的夸張擬比,藝術地反映人們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的是真景,抒的是真情,會的是真意趣,是絕對真實的表現,是極端自然的文章。它風格明快,曲調激昂, 繼承傳統的民間歌謠比、興、賦手法,又有一定的創造和發展。它或因物起興,或就近取比,或直抒胸懷,或反復吟唱。其巧智慧黠之處,令人叫絕,其深沉感人之處令人涕流。既浪漫又真實,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這種藝術表現手法是從深厚的日常生活中提取素材,看似平淡無奇,但經過巧妙地夸張、比喻、諧音等手法的運用,其內蘊就顯得特別豐富多彩,把新的革命詞匯及革命道理,融進歌體之中,所體現的種種感情也就顯得特別深沉感人了,且具有較強的政治鼓動性,賦予全新的革命內容。勞動人民過去世世代代運用這種形式和方法唱出他們的苦難,唱出他們的愛情;這里則用以歌唱革命斗爭,歌唱新的生活,歌唱黨,歌唱領袖和紅軍。這些歌謠除仍然保持著傳統歌謠的那種單純、明朗、剛健、清新以及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外,其革命浪漫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則有新的發展,為文學史增添了新的光輝的一頁。高爾基曾經指出:“民歌是和悲觀主義絕緣的。”這個論斷,在勞動人民已經當家做主的紅色歌謠里,得到了最充分的印證。

紅色歌謠是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以展現戰爭中的人格和人性贏得了眾多的讀者和觀眾,提升到鑄造國格和民族性格的高度。是一個時代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的體現,具有明顯的革命教育作用。一曲曲紅色歌謠,能讓往事在我們心頭久久回響。由此,歌謠承載起革命,歌謠記錄著歷史,也值得今天學習和借鑒。從中,我們不僅讀到精彩的故事,還能了解我們的歷史、了解我們的民族、了解我們自己,從而了解我們的今天和明天。③3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點贊

  • 高興

  • 羨慕

  • 憤怒

  • 震驚

  • 難過

  • 流淚

  • 無奈

  • 槍稿

  • 標題黨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丈县| 孟津县| 张家川| 永吉县| 墨竹工卡县| 莱芜市| 庆城县| 邵武市| 株洲市| 潍坊市| 宜丰县| 新干县| 平湖市| 伊春市| 鄂伦春自治旗| 辽中县| 高平市| 海林市| 谷城县| 柘城县| 安远县| 永吉县| 普格县| 福鼎市| 奎屯市| 淮南市| 库尔勒市| 都匀市| 克什克腾旗| 凤山县| 三明市| 兴宁市| 凤庆县| 阿克陶县| 云和县| 察雅县| 玛曲县| 温州市| 绩溪县| 大连市|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