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歷史告訴未來
摘要:記錄歷史 告訴未來——魏德忠的攝影人生□晚報記者 王慧玲/文 王惠宏/圖穿過重重迷霧,記者驅車前往鄭州,去采訪一位81歲的老人——他是新聞攝影記
記錄歷史 告訴未來
——魏德忠的攝影人生
□晚報記者 王慧玲/文 王惠宏/圖
穿過重重迷霧,記者驅車前往鄭州,去采訪一位81歲的老人——他是新聞攝影記者的驕傲,也是天中人民的驕傲、鄭州人民的驕傲,更是林縣人民的驕傲。因為,在他的人生中,有著太多讓人崇敬的不平凡:他是河南日報社的攝影記者,他曾8次用鏡頭定格一代偉人毛澤東視察河南的風采,他見證了中國第一個人民公社成立的歷史場景;他用鏡頭為鄭州在全國叫響了“綠城”;他用10年的堅持記錄下林縣紅旗渠修建的全過程……
上午9時,鄭州花園路59號21世紀社區。我們敲開了魏德忠老人的家門。
老人熱情地讓座、倒茶。“幾十年來也沒給家鄉辦過啥事,家鄉人來訪,我一定會盡力配合。”不多的寒暄在冒著熱氣的茶水中升騰著溫暖,老人質樸的語言如緩緩的河流,在清晰的回憶里清澈而自然地流向遠方——
1960年5月11日,毛澤東在鄭州燕莊麥田視察。魏德忠/攝
1958年4月15日,周恩來總理在鄭州西關虎屯同老農民鮑有德親切交談。魏德忠/攝
人物檔案
魏德忠,1934年6月生于河南新蔡縣。原河南日報社攝影記者、河南省攝影家協會主席。現任河南省攝影家協會名譽主席、河南省新聞攝影協會名譽會長、河南省文聯名譽委員、河南省高級攝影技師考評委員會主任、鄭州大學客座教授、紅旗渠精神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其作品《車水馬龍》、《得獎歸來》等近20幅作品入選第一屆至第十屆全國攝影展。其中《移山造海》入選第四屆全國攝影展和1962年德國國際攝影藝術展;《小水庫顯神威》入選全國第五屆攝影展,獲1963年世界荷賽榮譽獎。
出版大型畫冊《紅旗渠》(歷史珍藏版)、《鏡頭感知錄》、《紅旗渠》、《一代偉人在河南》等。攝影理論文章曾多次在《中國攝影》等刊物上發表,并多次選入《中國攝影理論年會論文集》。
紅旗渠的代言人
魏德忠正門墻上懸掛著一張大幅的照片:兩個人手持鋼釬懸掛在懸崖間,剪影般的畫面,凌空飛舞,身輕如燕。這是魏德忠拍攝紅旗渠工程的代表作《凌空除險》。
兩本散發著墨香的畫冊:2004年,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奇跡人工天河紅旗渠》和2015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65~2015)紀念紅旗渠總干渠勝利通水五十周年《中華民族精神的脊梁——永遠的紅旗渠》擺在記者的面前。
翻過一頁頁黑白照片,上世紀60年代千軍萬馬戰太行的壯闊畫面與感人場景再一次讓記者震驚:領導干部走在前的楊貴;深山洞里安營扎寨的民工;在臨時工棚里學習毛主席著作的青年;在太行山上如螞蟻搬家般奮戰的群眾;英雄炮手常根虎;農民水利技術員路銀;鑿洞能手王師存;“鳳凰雙展翅”的郝改秀…….這是精衛填海,這是當代的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這也是魏德忠用10年的堅持為紅旗渠留下的震撼與感動。
1960年2月,時任《河南日報》攝影記者的魏德忠隨采訪團到太行山采訪山區建設。走到“雞叫鳴三省”(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的林縣河口村橋上, 聽到“鏗-鏘、鏗-鏘”此起彼伏的鑿石聲,走近一看,山洼里,紅旗招展,人來車往,工地上一派沸騰景象。民工腰系繩索,懸掛在半山腰,一錘一釬地在峭壁上鑿石,露營在山野,吃住在山洞。這一幕幕令人震撼的場景,像磁石一樣吸引著魏德忠的腳步,他當即決定就在這里拍攝 “引漳入林”工程。
從此,10年間,紅旗渠大小工程的開工,都能看到魏德忠背著相機的身影。他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為了拍出滿意的照片,他常翻山越嶺,爬樹、鉆洞,衣服掛破、跌倒摔傷,甚至冒著生命危險也在所不惜。那張《凌空除險》的作品,就是他讓人把自己綁在懸崖邊,拍了一上午才拍成的佳作。
說到第一次見到凌空排險隊隊長任羊成的情景,魏德忠至今仍抑制不住自己的感動。那天,剛收工回來的任羊成,上身穿的棉襖露著斑斑點點的棉絮,脫掉一抖便落下幾百個除險時扎、掛進去的棗刺、蒺藜。掀起衣服,任羊成的腰際是一圈硬邦邦的老繭,讓人目不忍視,用手一敲像皮鼓般咚咚作響。那是他每天腰上纏著幾十斤重的繩索,手上拿著特制的鐵鉤,像蕩秋千一樣在懸崖上蕩來蕩去除險時磨出的老繭。看著那一圈圈老繭,魏德忠的眼睛濕潤了。
魏德忠用10年的堅守,完整拍攝下紅旗渠建設的全過程,為紅旗渠建設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如今,魏德忠已經成了紅旗渠的代言人。2006年,魏德忠拍攝的“紅旗渠”系列作為時代的代表精神之一,入展中國攝協主辦的“攝影中國1949~2006大型攝影展覽”。2008年,紅旗渠精神研討會在安陽舉行,魏德忠的珍貴照片成為傳播“紅旗渠精神”最直觀、最震撼的藝術形式。
2015年9月15日至12月7日,以魏德忠拍攝的紅旗渠照片為主的《守望紅旗渠·輝煌中國夢》作為促進踐行中國夢的宣傳載體,在北京藝術博物館展出。參觀的人們在被紅旗渠精神感動的同時,對魏德忠老師以記錄歷史、告訴未來為己任的行為表達了深深的敬意。
近距離接觸偉人
能與偉大領袖毛主席見上一面,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多少中國人的榮幸與渴盼,但眾多人只能夢想卻終生無緣。
魏德忠卻榮幸之至: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等多次到河南視察調研,當時擔任《河南日報》攝影記者的魏德忠用鏡頭記錄了許多寶貴的歷史瞬間,他8次跟蹤采訪拍攝毛主席到河南的視察活動,6次為周總理在河南留影。
與偉人近距離接觸,感受偉人的風范,親領偉人的教誨,魏德忠印象深刻。
魏德忠第一次給毛主席照相,是1958年10月,在毛主席的專列上。毛主席要到武漢去,途中準備到河南的七里營、嵖岈山看看。
魏德忠接到采訪任務就早早地在七里營等候,結果等到晚上五六點鐘,毛主席在七里營沒有下車,魏德忠趕緊找火車趕往毛主席去的下一站。怕追不上毛主席的專列耽誤采訪,他沒有買票,看見火車就只管往上上。正好上的是毛主席的專列,他被警衛人員攔住不讓上,是當時的省委書記吳芝圃出來說:“這是咱河南日報社的攝影記者。”魏德忠才得以上車。
火車走到駐馬店上蔡附近時停了,魏德忠隨吳芝圃趕緊到毛主席所在的車廂說明情況。毛主席問:“這是什么地方?”吳芝圃說:“是上蔡。”主席又問:“下蔡在哪?”吳芝圃說:“上蔡東邊是新蔡,新蔡可能就是下蔡吧。”毛主席搖搖頭說:“不對,不對。新蔡是新蔡,下蔡是下蔡。”主席說得很肯定,大家都不知道,就沒敢吭聲了。
后來查查,原來新蔡東邊安徽有個下蔡集,現在還有個下蔡鎮。可見毛主席對歷史研究得很透,知識很淵博。
毛主席對為革命做出貢獻的老同志念念不忘。
1958年11月,毛主席在河南省軍區禮堂和省委有關人員見面,突然巡視左右連聲喊道:“王老漢,王老漢在哪里?”有個留著八字胡的老人從人群中走上來說:“主席,我在這里。”主席握著他的手說:“王老漢啊,你為人民做好事,我們不會忘記你。”王老漢就是當時河南省副省長王國華。他曾在駐馬店確山長期領導農民鬧革命,是豫南革命根據地創始人之一。
毛主席非常善解人意、幽默風趣。1960年5月11日,毛主席到鄭州郊區的燕莊視察。剛下過雨的麥田泥濘不堪,陪同人員想讓主席站在公路上視察,但公路高,麥田低,不好拍照。主席看到攝影記者選擇角度為難,非常善解人意地走進麥田配合記者拍照。拍完照,主席非常幽默地對攝影記者們說:“你們是三只眼睛(兩只眼睛、一個鏡頭)看人,目標集中啊。不過,以后你們要把鏡頭對準群眾,不要對準我,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毛主席的話意味深長,也讓魏德忠銘記于心、受益終身。
跟隨周恩來總理采訪,魏德忠不僅領略了周總理的平易近人、細致入微,還為周總理與人民群眾平等相處、忘我工作,對記者關懷備至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周總理平易近人,到哪兒都與群眾打成一片,沒有架子。不管是工人、農民,他都平等對待。
1958年4月20日,周恩來在關虎屯調研,路上碰見一位老農鮑有德,總理問他:“老漢今年多大?”“我今年70歲。” 鮑有德答。“你比我大10歲,你是我老兄。”老漢說:“我咋敢跟總理比呀?你是總理,我是農民。”“你是農民,我是總理,只是分工不同,作為人是平等的。”總理說。
周總理對每一個同志都非常關心,細致入微。一次總理陪外賓從蘭州回北京時,洛陽拖拉機廠發生一件事,總理去調研。周總理從蘭州乘直升飛機到洛陽已經是11時了,陪同人員想讓總理先到賓館休息一下吃吃午飯,總理堅持先到拖拉機廠處理事務,處理完事務已經12時了。陪同人員說:“咱是不是把飯拿到會議室吃?”總理說:“不,咱們到職工食堂吃。”吃完飯,大家都沒注意,總理一個人悄悄去了廚房,他與后廚的三個廚師一一握手表達謝意:“我們工作晚了,影響你們休息了,對不起!謝謝!”攝影記者都沒注意,也沒拍成照片,留下了遺憾。
周總理對記者更是貼己。一次,周總理到陜縣大營子公社去看棉花。在一個村子里被一位六七十歲的老太太看見,她看見總理像見到久別的親人一樣,將總理拉到屋里攀談,總理出來后看見彭德懷身邊有個少年,就問:“小鬼,你長大想干什么?”少年說:“我長大想當解放軍。”總理說:“你算找對對象,找到人了!這是國防部部長彭德懷。”少年有點質疑,彭德懷親切地把小孩摟到了懷里。總理一看忙對記者喊:“記者同志,快來拍呀,多好的鏡頭呀——元帥和少年。”魏德忠立刻抓拍下了那溫馨的一幕。
為鄭州叫響“綠城”
魏德忠15歲參軍,先是被分配到宣傳科從事文字宣傳工作。他寫了篇報道戰斗英雄的新聞稿,在部隊的《前進報》上發表后嶄露頭角,被部隊領導看中,18歲便被吸收入了黨,后被選拔為攝影干事。
由于他刻苦專研技術、攝影成績突出,1953年被調到沈陽軍區的前進報社做攝影記者。部隊首長對他說:“照相機就是你的武器、你的槍,你要用它記錄軍史、服務士兵。”
魏德忠牢牢記住了首長的那句“記錄軍史,服務士兵”,以記錄歷史為己任。1957年魏德忠轉業到河南日報社當攝影記者。自從到了河南日報社,魏德忠便扎根中原,持續記錄下半個世紀以來中原大地的一個個重大歷史事件、城市經濟建設發展以及百姓生活變遷,為河南積累和保存了大量影像歷史。
他不僅為偉大領袖到河南視察留下了光彩的足跡, 還為紅旗渠10年的建設工程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蹤。除此之外, 魏德忠還用鏡頭記錄下了“二七歷史名城” 鄭州,從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一步步發展的不同歷程。鄭州的二七廣場、二七紀念塔最初的建設、后期的擴建、今天的新貌,包括最早的河南飯店、中州賓館的模樣,魏德忠都一一攝入了鏡頭中。
鄭州“綠城”名字的由來,也得益于上世紀70年代魏德忠在《人民畫報》上發表的《綠滿鄭州》的大幅照片。
1954年,河南省會從開封遷至鄭州后,為了綠化環境,鄭州大面積種植法桐。到上世紀70年代初,這些樹已經長得枝繁葉茂。
一次,魏德忠參加航拍鄭州的活動后,把拍攝的作品寄到了《人民畫報》。不久,《人民畫報》用一整版篇幅進行了報道,鄭州綠樹成蔭、郁郁蔥蔥的清新畫面,給人們留下了美麗的印象,人們說這個城市真像個綠城。自此鄭州便有了“綠城”的美譽。
時任法國外交部長舒曼看到了魏德忠的這些照片,得知法桐在鄭州“安營扎寨”變成這么美好的風景后非常高興。1971年,舒曼專程到鄭州觀賞,更是稱贊鄭州是“綠色的海洋”。
定格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成立
魏德忠1934年6月出生于駐馬店新蔡縣城關鎮一個貧窮的家庭。上學時,他學習刻苦,曾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豫皖蘇第八中學新蔡分校(原今是中學)。他品學兼優,毛筆字寫得好,學校大幅的宣傳標語都出自他的手。當時在新蔡的駐軍看到了他寫的標語,認為是個人才,就找到學校領導動員他參軍。1949年,年僅15歲的魏德忠在老師的一再動員下,參軍入伍。
1957年魏德忠轉業到河南日報社擔任攝影記者。因為政治可靠、業務突出,凡是有重大的采訪活動和偉人們來河南視察,領導總是派他去完成任務。
魏德忠把1960年毛主席視察鄭州燕莊時對攝影記者說的話作為座右銘,以記錄歷史為己任,把鏡頭對準群眾。
作為駐馬店人,魏德忠對家鄉有著不可割舍的感情。采訪時,魏德忠拿出了一本剛剛整理好的一本《人民公社》專輯照片,其中1958年6月,我國第一個人民公社——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成立時的照片和嵖岈山公社食堂職工為群眾搟面條的照片非常醒目。
魏德忠充滿感情地向記者介紹說,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成立那天,他正在嵖岈山休息,忽然聽到外邊鑼鼓喧天,非常熱鬧,趕緊跑出屋子看,原來是群眾正自發地慶祝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成立的。“沒有一個干部組織,全是群眾自發的。你看,群眾那出自內心的歡天喜地敲鑼打鼓的樣子,多感人!”魏德忠指著照片說。這張照片,是他用兩個耙搭在一起當支架,站在上面拍下的。后來遂平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被列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展覽館成立時,什么資料都沒有,這張照片就成了唯一的見證。現在展覽館里關于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成立的一些資料,就是從魏德忠的這張照片中尋找到的當事人,進行后期采訪回憶整理出來的。
在這本魏德忠老師剛整理好的《人民公社》影集里,記者還看到了上世紀70年代全國有名的新蔡縣程莊勞動學校——《棉田里面上大課》的宏偉場面。還有一幅1962年6月魏德忠拍的西華縣西夏農民在打麥場上收攏翻曬小麥的場景:推、拉、揚、掃……動作各異,場景火熱,勞作的人們像在跳著歡樂的舞蹈,整個畫面充滿動感、祥和、歡樂,不禁讓人對那個時代充滿留戀與向往。
“群眾對我的教育很大。我至今還留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時候,群眾非常純樸、真誠、積極向上,干起活來熱情高漲。我用鏡頭記錄歷史,把鏡頭對準群眾。幾十年來,我雖然無官無祿,到1994年我從《河南日報》退休,還是個攝影記者,但我家里幾麻袋的攝影膠卷,會為那個過去的時代作證。”魏德忠非常感慨。
如今,已進入耄耋之年的魏德忠生活得充實而忙碌。他經常會接到各種媒體、出版單位、文史單位的電話,找他查找或詢問相關的歷史照片,他都會給予積極配合支持。國家歷史博物館還把魏德忠的一些照片作為文物進行了收藏。
今年,他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用于對膠卷和照片的挖掘、梳理、研究上,已整理了包括《人民公社》在內的幾個專題攝影集,希望這些塵封的歷史照片能夠出版,為人們提供更多有價值的文獻資料。
采訪結束時,魏德忠老師以自身的攝影經歷,對家鄉的攝影記者給予殷殷的希望:“攝影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實,在于它瞬間定格的永恒。攝影,要服務社會服務人民。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攝影除了認識、教育、審美功能外,還有文獻功能。作為攝影記者,要樹立文獻記錄的觀念,做一個忠實的時代記錄者,把社會的變遷,時代的足跡忠實記錄下來。這是我們攝影人的責任和義務。”
相關鏈接
上世紀60年代,林縣(今河南省安陽市林州)人民靠一錘、一釬、一雙手,苦干10個年頭,硬是在萬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斬斷1250個山頭,架設152座渡槽,鑿通211個隧洞,建成了全長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紅旗渠。
有人做過計算,如果把修紅旗渠所挖砌的1696.19萬立方米土石壘成寬2米、高3米的墻,可以將哈爾濱和廣州連接起來。紅旗渠的建成,結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難歷史,從根本上改變了林州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林州人民親切地稱紅旗渠為“生命渠”、“幸福渠”。20世紀70年代,周總理曾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在紅旗渠修建過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更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
魏德忠攝影作品
1962年6月,西華縣西夏農民在打麥場上,忙著收攏翻曬小麥。
1958年6月,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中國第一個人民公社)成立之時。
1960年2月,林縣人民發揚愚公移山精神,興修水利(1962年獲德國婦女攝影展優秀獎)。
1971年,輝縣石門水庫修建中的石姑娘隊。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