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功臣”李衛軍7年獲46項專利
摘要:□晚報記者 劉金霞 文/圖“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計;無志者,只感千難萬險。干我們這行,只要善于觀察、舍得鉆研,就會成功。”1月15日上午,在國網駐馬店供電
□晚報記者 劉金霞 文/圖
“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計;無志者,只感千難萬險。干我們這行,只要善于觀察、舍得鉆研,就會成功。”1月15日上午,在國網駐馬店供電公司QC成果發布會上,輸電運檢專業帶電作業班技術員李衛軍說。
作為一名普通的電力職工,李衛軍在短短7年時間里成功研制出60余項具有安裝方便、易于操作等優點的工具,其中46項專利已獲國家專利局實用新型和發明授權。在單位,同事們都親切地稱他為“李發明”。
李衛軍。
“李發明”當年也是“熊孩子”
“你知道一個只有中專文化水平的普通電力職工,是如何考上大學,再成為今天的發明家嗎?他靠的就是堅持。”1月15日上午,在帶電作業班的工作室內,李衛軍的一名同事告訴記者,這個在駐馬店供電系統輸電運檢一線摸爬滾打了近20年的硬漢,無論在工作中遇到什么問題,都有一股牛一樣的鉆勁。這么多年來,他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摸索創新,成功研制出了不少小發明。
“哪有他們說得那么夸張。我是從農村出來的,在電力運檢專業干了這么多年的體力活,給大家琢磨出來點兒‘省勁’的小點子也是應該的。”李衛軍說,他今年38歲,出生在遂平縣和興鄉一個農村家庭。生性好動又調皮的他,讓家人一度認為他有多動癥。因為家里窮,大人們為了多掙點兒錢總是去地里忙活,而他只能自己待在家里,沒事就和家里的收音機、鬧鐘、自行車一起“玩耍”。
“那時候家里沒啥好東西,平時看著那些東西挺好奇的,總是把它們拆了裝、裝了拆。”李衛軍說,因為經常對家里的這些物件“動手動腳”,甚至對家里的手扶拖拉機“為非作歹”,父母沒少打他,經常說他是“敗家子”。
后來,看到李衛軍能讓自家和鄰家的壞收音機、壞自行車“起死回生”,村里人開始勸李衛軍的父母不要再打孩子,還開玩笑地說:“這小子行,說不定將來能當科學家呢。”
15歲離家 搬過磚,當過門衛
“我父親很早就去世了,家里條件不太好,靠母親一人根本維持不了家人的生活。初中沒畢業,我就從遂平老家來到了駐馬店。”李衛軍說,沒有一技之長的他根本不知道去哪里找工作。沒有生活來源,他每天僅吃饅頭和蘿卜、白菜,根本沒吃過肉。
后來,經人介紹,李衛軍到一家磚窯廠給人搬磚。“那時候拉磚坯,一天只能賺幾元錢,一個月還掙不了80元錢。”李衛軍說,因為沒有一技之長,他只能干些體力活。
李衛軍不愿一直生活在勞苦和饑餓中,他攢了幾個月的工錢,到原來的駐馬店技工學校報名學習家電維修。“去學家電維修純粹是為了生活,因為那個年代電視機、錄音機已經開始慢慢流行起來。我想如果能開一家電器維修門店,肯定能掙錢。”李衛軍說。
“我和電力的交集點是在技校學習半年之后,而這個交集點完全是因為已經離開人世的父親。”李衛軍說,當年還流行“接班制”,父親是電力系統的職工,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生命,單位為了照顧這個貧困的家庭,就讓李衛軍早早地接了他父親的班,在原來的電力安裝公司當門衛。因為在駐馬店沒有家,他就住在門衛室里。
后來,電力安裝公司缺少人手,李衛軍被調到安裝公司,成了一名學徒工,這一學就是3年。3年后,他跟著師傅到野外架線。為了節省開支,他常常住在野外架線工地上。“因為安裝公司的工作就是在外架設桿塔線路,所以外出一次基本上就是半年。雖然我在安裝公司干了5年,但還有很多同事不認識我。”李衛軍說,能得到這份工作是他的榮幸,他格外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
為了“偷懶”開啟發明之路
李衛軍深知自己閱歷淺薄、知識貧乏,但他堅信“笨鳥先飛”、“勤能補拙”。在工作中,他腳踏實地、刻苦鉆研。因為表現良好,2001年,他被調至輸電運檢專業帶電作業班工作。
“以前我們的工作實行的是‘包干制’,也就是每人每天固定工作量。有一次,我的工作任務是把舊線塔拆除。因為時間長久,線塔上的螺絲生銹,很難擰下來,而且有些螺絲,人站在幾十米高的空中根本無法使勁,有時還會把好端端的螺絲擰壞。”李衛軍說,“當時我就埋怨扳手設計得不合理,想如果力矩再長點兒、卡口再換個角度該多好呀。”
“當時動手改扳手,純粹是為了減輕勞動量、提高工作效率,說白了就是想省點兒勁。”李衛軍說,第二天,他便開始著手改裝單位配發的扳手。
經過幾天的實驗,李衛軍帶著新扳手去工作。當別人還在桿塔上為擰下一個螺絲而發愁時,他已經順利地擰下了好幾個;當別人還在桿塔上擦汗時,他已經坐在地上休息了。
“這種新型扳手確實為大家減輕了不少工作量。后來,有人鼓勵我申請專利,我便開始準備材料往上報。”李衛軍說,這次改裝新型扳手讓他記憶猶新,因為這是他的第一個專利。
7年獲得46項專利
“我們這個專業的工作基本上沒有輕活,除了例行巡檢之外,其他工作就是吊裝變壓器、線纜、桿塔,這些設備的重量都是以噸來計量,從來沒有用斤或者公斤來衡量的。”李衛軍說。
由于每天和這些幾噸重的設備打交道,李衛軍發現,在吊輸電線路桿塔作業時,存在滑車脫落、角鐵變形、繩套破損等一系列問題。為了杜絕這些問題的發生,他便開始鉆研用金屬類裝置固定在角鐵上代替尼龍繩套。
經過多次試驗,李衛軍研制的角鐵多角度承力固定裝置,有效解決了角鐵掛點問題,提高了輸電線路桿塔角鐵作業穩定性,保障了作業安全。這項發明榮獲了河南省電力公司創新成果二等獎。
“因為我們是帶電作業班組,所以帶電更換高壓直線桿塔上的合成絕緣子是常見工作。”李衛軍說,帶電更換220千伏直線桿塔的合成絕緣子是一項重要的工作,此項工作涉及一種重要工具——雙分裂導線提升器。
李衛軍介紹,這種工具是用金屬三角板和兩個掛鉤制作而成,重5公斤左右。對于長時間在高空作業的電力人員來說,是很大的考驗。為了增強工具的絕緣性和易操作性,李衛軍決定嘗試對這項工具進行改良。
“帶電作業中使用的環氧樹脂板不僅材質較輕,而且耐絕緣、強度高,或許值得一試。”李衛軍說,當他準備著手實施時,難題又來了,環氧樹脂板比較厚,自己也不會加工,他便拿著環氧樹脂板到一家加工廠用銑床進行加工。但加工師傅不愿意,因為加工環氧樹脂板時會產生大量對人體有害的粉末。執著的李衛軍并沒有灰心,他買來防毒面具,在加工師傅的幫助下完成了加工。
經過反復實踐,使用改進后的雙分裂導線提升器,更換220千伏直線桿塔絕緣子每基縮短將近半個小時。
李衛軍說,從2008年到現在,他成功研制了新型多功能地線提升器、雙分裂導線提升器、桿塔地線提升器、輸電線路帶電跨越承力索護網等60余個新型工具,其中46項專利已獲國家專利局實用新型和發明授權,為企業節約資金近百萬元。
“李發明”還是“抗洪功臣”
記者了解到,李衛軍設計的雙分裂導線提升器等10多項工具已經開始批量生產,省內多家電力公司都正在使用。
“可以說我們電力公司不少人都是李衛軍的‘徒弟’。這些年,他從來沒有對自己的技術和創新有過一絲保留,都教給我們這些工友了。不僅如此,李衛軍還是個樂于奉獻的人。”同事小劉說,他到現在都記得,2010年南陽發洪水,西峽縣一山谷處桿塔被洪水沖倒,作為技術指導的李衛軍主動申請前往南陽。因為倒塌的線塔就處在懸崖邊,并且進山的道路已經被洪水沖毀,大家只能抬著幾噸重的桿塔配件和供電設備徒步前行。經過一個月的工作,南陽西峽段供電恢復正常,而李衛軍被河南省電力公司授予“抗洪功臣”稱號。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多年來,李衛軍一步一個腳印,從公司青年崗位能手、金牌員工、技能專家,到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再到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河南省技術能手、河南省電力公司勞動模范、國家電網技能專家……這位“抗洪功臣”在普通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地揮灑著自己的汗水和智慧。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