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謠不傳謠 講文明樹新風 網絡安全
首頁 旅游 國內游

頤和園五大謎團:揭頤和園“水牢”真相

2016-02-22 15:03 來源:大河網 責任編輯:fl
發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訂閱《駐馬店手機報》,每天1毛錢,無GPRS流量費。

摘要:  頤和園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令人不解的是,為何說今天的頤和園比過去矮了大半截?為什么昆明湖中撈起的佛頭竟然與北京城內的明代銅佛嚴絲合縫?

  頤和園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令人不解的是,為何說今天的頤和園比過去矮了大半截?為什么昆明湖中撈起的佛頭竟然與北京城內的明代銅佛嚴絲合縫?神秘的水牢,高大的圍墻,隱秘的廢墟,頤和園里到底藏著多少秘密?
  頤和園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中國四大名園(另三座為承德避暑山莊、蘇州拙政園、蘇州留園)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區,距北京城區十五公里,占地約二百九十公頃。利用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某些設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
   不可思議一:頤和園曾經高樓林立
   從照片中不難看出來,當年的文昌閣與今天的區別還是很大的,當年的文昌閣是三層建筑,而且旁邊小亭子有兩層檐。原始的文昌閣比現存的文昌閣高出一大截,而且裝飾更為精美,上面還有一座西洋大鐘。可以看出在清漪園時代的文昌閣整個建筑都是比較獨特的。現在我們看到的頤和園是慈禧重修后的景象,因為當時的財政原因,將三層的文昌閣修成兩層,這樣整體的形象和感覺就比清漪園時代矮了好多。
   其實不只文昌閣,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慈禧重修過的頤和園,許多建筑都比之前矮了很多,比如兩層的曇花閣變成單層的景福閣,三層的香巖宗印之閣也變成了單層,還有許多完全消失的高層建筑,如西堤上的景明樓,湖中心的治鏡閣、鳳凰墩,后山構虛軒、花承閣等。
   文昌閣一方面是頤和園的陸地關口,另一方面在建筑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在中國古代的園林藝術里面講究對稱。當年的文昌閣里供奉著文昌帝君,管文的。而與之相對的就是西面的宿云檐,那上面供奉的是關圣帝君。一文一武,遙相呼應。
   不可思議二:看不見的警戒線
   文昌閣旁邊最美麗的風景,莫過于寬闊的昆明湖。早在明朝的時候,這里就是北京地區最有名的風景區了,每年三四月,到這里來踏春已經成為當地百姓的風俗。后來,乾隆看上這塊風水寶地,修了皇家園林,那就不是隨便什么人都能來的了。可要是派重兵把守呢,又破壞了這里的景致。據說,有人就想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修了一條看不見的“警戒線”。您知道這警戒線在哪兒嗎?在歷史上,尤其是慈禧之前,頤和園內的廓如亭是一個欣賞風景的地方,因為在廓如亭東南面以前是一片稻田,清晰的時候,甚至可以看見西直門城樓。而且最早頤和園的東南方是沒有墻的,那么廓如亭就成為最東南的一個大型建筑了,站在廓如亭里面可以看到一望無際的稻田。為什么要在這里建個亭子看稻田呢?這有說道了,要知道,咱中國是以農耕為主要生產資料的一個國家,如果糧食豐收了,那這年國家基本就不會有什么大事發生了,國泰自然就民安了,所以乾隆皇帝最喜歡在這兒欣賞老百姓種糧食的情景,每當這時候他心里就有國家富強的感覺,那叫一個踏實啊。這叫什么?手里有糧,心里不慌啊,只要糧食夠了,有吃有喝了那咱們一切就都有了。
   可是這當皇帝的站在頤和園內欣賞風景,他能看到外面,那外面的人也自然能看到他啊。得,皇帝在園子里看豐收,老百姓在田里看皇上,這成何體統啊?怎么辦?把這片地方用圍墻圈起來?不合適啊,為什么?這地方打明朝起就是京城百姓游玩的地方,您為了一己私欲就占為己有,這傳出去顯得皇帝太不體恤百姓了。那怎么辦呢?
   


   直到最后,乾隆也沒有用圍墻把整個園子都圍起來,昆明湖南邊是一片稻田,基本上用不著圍墻,文昌閣到東宮門這段有圍墻,文昌閣以外一直到廓如亭這段都沒有圍墻,所以老百姓可以到這個地方來。這樣既滿足了老百姓游玩的意愿,又能減少百姓直接面對龍顏的可能,同時皇帝也能隱隱約約看到昆明湖沿岸的風景。
   文昌閣在乾隆時期是具有防衛作用的關卡,不過,城關南面老百姓可以游覽觀望,守衛并不森嚴。看來皇帝也有開放的心態。據說整個園子的保衛人員才60人。從文昌閣往南,過十七孔橋就是南湖島,島上過去有一座和武漢黃鶴樓一模一樣的建筑。您可別小看這座建筑,當年這可是皇帝登高賞月的地兒,它還有個響亮的名字,叫望蟾閣。沒錯,就是咱們今天看到的涵虛堂所在地。您一定奇怪了,這樓也不高,怎么能賞月呢?據說啊,原來這樓可不這樣,那造型大小,和黃鶴樓差不多。歷史上真是這樣嗎?這座高挺的樓閣是不是也因為慈禧沒錢重修而一去不返呢?
   不可思議三:北京也有黃鶴樓!
   話說在昆明湖的南湖島上,本來有一個很高的建筑叫做望蟾閣。這個望蟾閣是跟那個萬壽山上的佛香閣是南北對應的,但是后來也變矮了,據說在慈禧重修之前,就已經矮了不少,規模也縮小了不少。這又是為什么呢?咱們先從這個望蟾閣的由來說起。
   在乾隆的時候,這兒有一個三層的高閣叫望蟾閣。這個閣是怎么來的呢?是在乾隆十五年的時候,有一個叫阿里袞的人,到湖廣去做總督,這個湖廣包括現在的湖南、湖北。而乾隆十五年時乾隆已經開始修清漪園了,這個阿里袞就想為皇帝做點兒什么,他知道這乾隆爺修園子,希望把全國各地的景色都挪到自己這來,兩廣地區最有名的當然就是黃鶴樓了,于是他就自己拿錢,在湖北購了些木材,仿照黃鶴樓做了一個建筑。您別小看這建筑,它的大小都是按照1:1的比例做的,做成了以后,再弄到北京來組裝,組裝以后放在哪兒了?就放在南湖島上。這就是后來的望蟾閣。
   黃鶴樓——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現代重修前最后一個版本是清同治時期的,高三層。乾隆時期南湖島上的望蟾閣和它一模一樣。今天,望蟾閣的遺址上是單層的涵虛堂。南湖島失去了統領全局的高層建筑,整體景觀大打折扣。從什么時候開始,曾經高大的建筑變成了今天矮小的涵虛堂呢?有人說啊,這都怪慈禧,想當年,她打著海軍的旗號修園子,這涵虛堂正是她檢閱水師的地方。可她沒錢修園子,只好偷工減料,把本該修三層的樓變成一層;還有人說啊,這樓修起來沒幾天就由于神秘原因自個兒倒了,和慈禧一點關系都沒有。歷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縮水的涵虛堂背后,有什么不為人知的事?
   今天的南湖島上存留的是慈禧后來修建的涵虛堂,這和當初的樣子已經是大相徑庭了。但實際上,早在乾隆時期最開始修建望蟾閣的時候,這建筑就修得不順利。由于當初施工的時候是冬天,地面的土都凍了,所以地基打得并不深。當工匠們把這個三層的望蟾閣放上去以后,南湖島這下面的地基就承受不住了,等到房子修好以后,來年春暖花開了,人們發現地基開始下陷,為此當時乾隆還處罰了一批匠人和一批有關的官員。事先沒有進行考察,沒測量好,地基都沒弄好,就敢在上面修東西,這還了得啊?
   到后來雖然采取了一些措施進行維修,但是畢竟是地基不行,再有乾隆年事已高,也不適合再登高了,這要是把他摔了,誰負得起責任啊,所以后來在嘉慶年間就把望蟾閣拆毀了。拆毀以后就建成了涵虛堂,吸取了上一次地基的教訓,這次把它由三層改成了一層,但是1860年的時候涵虛堂也被八國聯軍燒了,燒了以后,光緒的時候重建,又把它按照嘉慶年間的樣子原樣重建。等到慈禧太后在昆明湖檢閱水師的時候,就是在這個地方檢閱的。
   所以說實話,慈禧也沒見過以前的建筑什么樣,還甭說慈禧了,就連咸豐也沒見過,道光皇帝恐怕也沒見過。所以當時就按照嘉慶時期的樣子修建,因此這個建筑不存在以大變小的問題。實際上涵虛堂就是完全按照嘉慶時期,按1860年之前的樣子修建的。放眼整個清漪園也只有涵虛堂一個建筑屬于這種特殊情況。站在南湖島上向北眺望,萬壽山上的佛香閣顯得君臨天下,十分突出,殊不知在乾隆年間,在萬壽山左肩上還有一座顯赫的高層建筑——曇花閣,閣的四周各有一座高大的牌樓,五光十色,與佛香閣遙相呼應。如今這座樓閣的位置上是一個平淡無奇的單層殿宇——景福閣。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祭牛郎織女、八月十五中秋節賞月、九月初九重陽登高,甚至陰天下雨“過陰天”,慈禧首選的地兒都是這里,可見慈禧對這里的喜愛。這景福閣的前身,就是乾隆時期修建的曇花閣,文獻記載,曇花閣的平面是仿照佛經里“六瓣曇花”的形狀,內供普賢菩薩,設計精巧無比,這讓后人百思不得其解:這座在中國建筑史絕無僅有的樓閣到底是什么樣子?
   
   不可思議四:中國最奇特的建筑
   世紀之交,中國報刊爆出驚人消息,據說是有人在國外發現了一張圓明園中式建筑老照片。照片的拍攝時間為1860年10月18日,正是圓明園被焚毀的日子。照片上的這座建筑結構奇特,呈六角星形,可是人們遍查圓明園檔案,卻沒有找到它的所在。那么這座神秘建筑到底在哪兒?
   關于這座神秘的建筑當時在史學界著實爭論了一陣子,最終人們把目光鎖定在了圓明園之外的頤和園。像這種老照片,時過境遷,照片的作者早已不在人世,所以人們習慣性地把它歸到了圓明園中,這也給后來的辨別工作增加了不少麻煩。不過不管怎么說吧,這張照片最終被確認為頤和園傳說中的曇花閣。我們在看到照片后,會很驚奇地發現,曇花閣為二層建筑,閣及臺基、外墻均為六角星形,閣周圍有四柱四式九樓牌樓六座。
   那么曇花閣在哪兒呢?事實上曇花閣就是現在景福閣所在的位置,閣里原來是供佛的。供的什么佛呢?供的是普賢菩薩,是佛教里面一個重要的人物。曇花閣后來被一把大火燒毀了,等到慈禧重修頤和園的時候,對于曇花閣,慈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慈禧喜歡賞月,喜歡看雨景,過去曇花閣的樣子顯然不適合慈禧的要求,怎么辦?就在這兒給她弄一個景福閣,景福閣的意思是什么呢?景福就是大福,景就是大的意思。因為慈禧年老了,她企望的一個是福一個是壽,所以說把這個叫景福閣,而景福閣下面有一個小院,它叫益壽堂。
   站在萬壽山上向昆明湖西南方看,會發現西堤以西的湖水當中有一座孤島,這里常年封閉,無路可通。冬季有人踩著冰過去,發現島上有兩道高大的城墻,有人傳說,這里以前是頤和園的秘密水牢,專門關押不聽話的宮女和太監。于是“頤和園中有水牢”的說法不脛而走。據說當年英法聯軍攻入頤和園的時候,發現島上有城墻和高臺,懷疑這里是清軍的崗哨,嚇得他們不敢貿然前進,遠遠地向島上發射了一通炮彈后,立即撤走了;如今這里早已成為了一片廢墟,讓一切的傳說成為了懸案。那么頤和園中這座最具傳奇色彩的孤島過去究竟什么樣?以前真的有水牢嗎?
   不可思議五:頤和園“水牢”真相
   這座孤島上的建筑叫做治鏡閣,這張照片拍攝于1865年前后,從照片的年份來看,治鏡閣這個建筑至少沒有毀于英法聯軍之手。因為治境閣是建在湖中孤島之上,四周都是水,沒有陸路連接,因此在八國聯軍火燒頤和園的時候躲過了一劫。
   不過今天如果您有機會登上小島的話,就會發現,偌大的治境閣早已蕩然無存,只留下一堆殘垣斷壁,那么這么大的一組建筑是如何消失的呢?按照目前的資料推斷,這個湖中建筑并非毀于戰亂,而是在慈禧重修頤和園時,由于缺少木料,直接將治境閣拆除,將材料挪用到了其他地方,說白了,這建筑沒毀于侵略者的手里,反倒是被自己人給拆了。
   
   治鏡閣很有特色,它的外層有一個大概五丈高的一個城,里邊有一個比外城高一倍的一個城,在這個城臺的上邊建起三層樓閣,這個三層樓閣按宗教界的說法算是壇城式的建筑。它以漢族的傳統建筑形式,表現藏傳佛教的宗教理念。過去因為它是禁區,沒有人去過,所以人們對這個建筑它究竟是干什么的產生了猜疑,以至于后來有人說這是一個水牢,宮女太監犯了錯誤就關在里面。其實這是一個誤會。
   治鏡閣在清漪園的時候就是個比較重要的建筑。乾隆年間一個畫家叫弘旿,是一個宗室,他畫了一幅畿輔水利圖,里邊就有關于清漪園這部分,從圖中能看出治鏡閣所占的體量還是相當大的。治境閣的造型是仿造壇城修建的。
   壇城,梵文音譯“曼陀羅”,是佛教世界的宇宙模型,是藏傳佛教密宗修法時陳設和觀想的重要道具,治鏡閣兩道城墻加上高臺樓閣的設計,本身就是一個小壇城,而通過匾聯,它又把漢族古典文化融入到西藏佛教建筑中。乾隆對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的造詣頗深,頤和園的前身清漪園中處處體現了佛教的含義和象征。
   頤和園做為歷史變化的見證者和承載者,其中也發生了許多歷史未解的謎團與傳說。除了以上五大謎團,在頤和園里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與傳說,或許未來的某一天這些謎團都將一一揭開,公諸于世。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大河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點贊

  • 高興

  • 羨慕

  • 憤怒

  • 震驚

  • 難過

  • 流淚

  • 無奈

  • 槍稿

  • 標題黨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关县| 略阳县| 新密市| 衡东县| 丰镇市| 米泉市| 封开县| 错那县| 岳西县| 博兴县| 攀枝花市| 屯昌县| 封开县| 新昌县| 安阳市| 乌鲁木齐县| 宿州市| 青神县| 湄潭县| 福州市| 含山县| 财经| 得荣县| 舒城县| 临夏县| 方正县| 安宁市| 钟山县| 平邑县| 焉耆| 米林县| 永安市| 绿春县| 莱阳市| 图片| 林西县| 长沙县| 华池县| 晋中市| 建昌县| 老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