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投資到了“克服恐懼”時刻
摘要: ⊙姜韌 ○編輯 楊曉坤 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由于一沒有短期業績考核壓力,二如果不加杠桿投資,那么投資成功的概率將遠高于機構投資者。當前,筆者認為,投資者需要
⊙姜韌 ○編輯 楊曉坤
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由于一沒有短期業績考核壓力,二如果不加杠桿投資,那么投資成功的概率將遠高于機構投資者。當前,筆者認為,投資者需要恪守的是巴菲特逆向思維的投資策略,現在是“克服恐懼”的時刻,因為新的A股牛市征途正在醞釀之中。
對于看空者而言,經濟基本面欠佳是常掛在嘴邊的托詞,但你研究一下海內外資本市場發展規律,所謂經濟基本面繁榮周期不也就是經濟過熱周期嗎?對于價值投資者而言,由于經濟低迷期股票估值便宜,投資成功的概率反而遠高于經濟過熱周期。2006年至2007年是全球經濟的鼎盛期,也就是在此期間美國次級債醞釀出了全球金融海嘯。反之,1982年至1989年是全球經濟低迷期,美國、德國甚至日本的“供給側改革”,醞釀出了美股、德股和日股的牛市。
何謂“供給側改革”?對于A股市場是新名詞,但對于全球市場而言,20世紀80年代就經歷過一次“供給側改革”。以當時經濟結構與現在中國經濟結構最相似的德國經濟為例,1966年至1982年德國經濟增速和結構類似1992年至2013年的中國經濟增速和結構,類似經濟模式在經濟換擋后將面臨債務結構和產業結構兩大問題。1982年開始,德國政府啟動了“多市場、少政府”的偏向供給側的經濟改革,其中就有一項核心措施: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對“收縮部門”和“停滯部門”進行“有秩序的適應”,對有戰略需求的部門進行“有目的的保存”,對新興產業進行“有遠見的塑形”。
當時不僅是德國,整個西方經濟體都處于經濟換擋周期,即經濟增速下滑。同期美國和日本等經濟體也都采取了“供給側改革”措施,美國就是著名的里根經濟改革。按照經濟教科書,經濟下滑周期股市表現應該欠佳,但是整個20世紀80年代,美股、德股和日股都表現極佳,其中德股DAX指數漲幅是2.6倍,其牛市的經濟面基礎就是“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奧秘何在?說得簡單點,就是“去產能、去杠桿”之后,剩下的企業少了,財務負擔少了,利潤就上去。近期就有一個例子,大家是否記得以前A股市場帶“特鋼”字眼的鋼鐵企業特別多,但現在幾乎沒有了,數據顯示,去年鋼鐵業一片蕭條的狀況下,特鋼企業卻業績飄紅。
除了經濟基本面,牛市醞釀的更關鍵因素是估值,假設估值高高在上,任何市場都是風險大于機遇。例如,1990年日股和2000年美股牛市終結都是因為高估值,但你會發現美股在2000年之后仍然維持牛市。你再仔細分析美股牛市的指數結構,你就會發現道指和標普指數在迭創新高,而納斯達克綜指卻一直低于2000年指數高點,背后的奧秘就是估值。
道指和標普指數估值核心波動區間是10至20倍PE,目前A股市場藍籌指數和滬綜指估值在8至12倍PE之間,因此未來A股主板市場牛市將更穩健。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