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美麗鄉村抓精準扶貧
摘要:原標題:建美麗鄉村 抓精準扶貧 廣州市蘿崗區九龍鎮蓮塘村獲得第一批“廣州市美麗鄉村”稱號。 記者駱昌威 實習生吳志恒 攝 牢記總書記囑托 廣東打響精準扶
廣州市蘿崗區九龍鎮蓮塘村獲得第一批“廣州市美麗鄉村”稱號。 記者駱昌威 實習生吳志恒 攝
牢記總書記囑托 廣東打響精準扶貧攻堅戰
牢記
總書記囑托
2015年10月l6日,習近平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發表主旨演講時說道:“足寒傷心,民寒傷國。”我們既為11億人脫貧而深受鼓舞,也為8億多人仍然在挨餓而深為擔憂。實現全球減貧目標依然任重道遠。
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卻仍舊有部分地區處于貧困線之下。“讓幾千萬農村貧困人口生活好起來,是我心中的牽掛。”在今年的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如是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把扶貧開發工作提升至治國理政新高度。如今,中國正在全力推進實施精準扶貧方略,確保到2020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2015年12月16日下午,省委書記胡春華赴汕尾陸豐市、陸河縣調研,強調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全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的要求,堅定不移抓好我省對口幫扶工作,全力以赴打贏扶貧攻堅戰,采取更加有力措施補齊粵東西北發展和扶貧開發短板,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為此,廣東制定了精準扶貧時間表,吹響了在2018年實現179萬農村相對貧困人口脫貧的攻堅“沖鋒號”。
如何告別中華民族數千年發展歷程中,始終揮之不去的貧困陰影?正在北京參加今年全國兩會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經過大量的調研和豐富的實踐競相獻計獻策,共同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鼓與呼。
文/廣州日報記者卜瑜、盧文潔、任珊珊、楊洋、申卉、賀涵甫、廖靖文、賴偉行
廣州實踐:美麗鄉村令古村實現華麗轉型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向曉梅認為,精準扶貧是新時期黨和國家扶貧工作的精髓和亮點,建設美麗鄉村是精準扶貧的一種實現方式。在她的心目中,美麗鄉村不僅僅是指村容村貌美麗,還包括了農業產業化、農民的脫貧致富、基層社會治理、公共服務如醫療教育均等化等。
如何讓資金稀缺的貧困鄉村實現“華麗轉型”?向曉梅認為,要發揮政府主導的杠桿效應。“比如可以讓政府發動鄉村把垃圾搞干凈、河涌治理好、道路修整一下,隨后通過附近的大項目、大工廠進行帶動。”她說,“前期政府主導的主要是基礎的公共服務的配套,中后期則應該引入社會資本來建設。但這些項目一定要和農民的收入相結合,方能解決城鎮化過程中失地農民的問題。”
建村迄今已有700多年歷史的蘿崗區蓮塘村,見證了廣州美麗鄉村的建設過程。蓮塘村以現代的設計理念和審美要求來解讀自身鄉土氣息,符合傳統又有現代元素,通過修舊如舊的原則,修繕時四陳公祠,整治周邊環境,重現嶺南傳統鄉村特色。
無數個“蓮塘村”正飛速地在廣州大地上呈現。2012年9月,廣州啟動了美麗鄉村建設工作。2013年,第一批14條村、2014年第二批28條村均已通過了創建驗收,2015年第三批47條村正在驗收,2016年第四批71條村已啟動申報工作。2016~2018年,廣州將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發揮中心鎮、名鎮名村和美麗鄉村的輻射帶動作用,重點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
廣東實踐:用精準脫貧策略告別貧困宿命
地處連南瑤族自治縣南部與陽山交界處的山聯村,是一個地處偏遠的高寒山區貧困村。全村有人口1600多人,早些年年人均收入一直在3000~4000元左右徘徊。這是典型的粵北貧困落后山村的縮影。
全國人大代表、清遠連南瑤族自治縣寨崗鎮山聯村黨支部書記何桂芳認為,精準扶貧的“精準”二字首先要針對落后地區的實際、量身打造適應當地農戶發展需要的扶貧政策。他說,山聯村原有300多戶農戶居住于“不具備生產、生活條件”的高寒山區,許多人仍然居住于上個世紀70年代建造的泥磚房中,每逢刮風下雨,這些農戶們都膽戰心驚。
在上級和社會各界的共同關心下,村民們啟動了異地重建移民新村的建設。何桂芳在廣泛征求村民的意見后,并沒有把新村建設到繁華熱鬧的鎮區附近,而是選擇了離老村約三四公里左右一處地勢較好處重建了新村。何桂芳和村民們都認為,廣袤的山地就是農戶們最寶貴的資源。
事實證明了這一點。搬進新村的農戶沒有舍棄故土,卻告別了祖祖輩輩居住于泥磚房、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宿命。漫山遍野的杉樹、竹子、經濟作物在他們熟悉的土地上郁郁蔥蔥,成為他們無盡的綠色寶庫。在節假日,他們還辦起了土味十足的“冬筍節”,火爆的情景讓何桂芳瞠目結舌:“僅僅幾天時間,光是網上就有6000多人報名要參加活動!最后為了保證安全,我們只接受了1000人報名,謝絕了5000多人的好意。”
就是靠這種針對山村實際精確打造的扶貧措施,山聯村如今人均年收入已經增長到了約7000元左右。作為見證人的何桂芳希望,山聯村“一村一法,一戶一策,對癥下藥,因地制宜”打造精準脫貧策略,能為粵東西北貧困山區的脫貧起到有益的借鑒。
農業實踐:用精品化路線幫農民致富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農業廳副廳長程萍介紹,“精準扶貧”在廣東以產業扶貧、引入互聯網概念為主。目前,廣東正在開展互聯網+農業行動計劃,通過發展廣東的農產品電子商務進行對農村的幫扶。2015年,廣東省建立了1600個惠農信息社,既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將廣東的農產品推向全國甚至全世界,也可以通過現代科技指導農民進行種植。“例如用數據告訴農民,什么時候該種什么種子,種什么比較好賣。”
程萍直言,廣東是農業大省,但不是強省。要幫助農民致富,要走精品化路線。“我們連續多年舉辦的名優新農產品推介會,已經為廣大農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近幾年,廣東的名優新產品從線下擴展到線上,與多家電商平臺合作,推出廣東農產品特色館,評選出廣東十大名牌農產品。2014年,廣東登記了近10萬家的電商農產品企業,銷售額去年達到98億元,位列全國第一名。
“互聯網給農業帶來了新機遇,從前買米都是一大袋一大袋,現在變成小包裝,做得很精致。”程萍說。對于未來,她認為要引導農民的生產更重質量。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實現讓農產品“觸電”的目標,把更多的農產品通過網絡銷售出去。
“去年的雙十一前后一星期,我們廣東的清遠雞就賣了1000萬只,優質新鮮的清遠雞,通過電商網絡擴大銷路樹立口碑,也讓農民實現了增收。”
【數字】
廣州添47條美麗鄉村
記者昨天從市住建委獲悉,市美麗鄉村工作辦公室對廣州去年47條創建村進行了考核驗收,全部達到“廣州市美麗鄉村”驗收標準。過去三年,廣州市共投入資金55億多元,分三批創建89條美麗鄉村。
市住建委表示,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廣州形成了一批嶺南鄉村品牌。“初步展現出以南沙區大穩村、紅港村、馮馬三村為代表的水鄉沙田文化觀光農業,花都區洛場村和朗頭村、增城區瓜嶺村為代表的古村落保護開發利用,白云區白山村、花都區紅山村、從化區西和村為代表的鄉土生態觀光農業,以增城區蒙花布村和蓮塘村為代表的萬家旅社觀光農業旅游。”(李天研 通訊員穗建)
廣東精準鎖定貧困
人口、村莊、脫貧時間
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朱小丹省長明確提出,廣東將啟動實施2016~2018年脫貧攻堅工程。廣東明確了消滅區域性貧困的路徑圖: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對全省相對貧困人口、相對貧困村情況開展全面摸查核準,開展建檔立卡等方式,扎實推進扶貧開發,不讓一村一戶一人掉隊。
據省扶貧辦透露,在“十三五”期間前3年時間,廣東將集中力量脫貧攻堅,后兩年則鞏固提高,著力提高貧困人口收入,改變貧困地區落后面貌,銜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時間節點,確保到2018年全省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與全省同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精確識別貧困人口和村莊,是精準扶貧的重要內容之一。為此,廣東將派出大批工作組進村入戶,在地方各級反復摸底,建檔立卡。同時,現代的大數據系統也將運用于精準扶貧中,對廣東的相對貧困人口和村莊實施“精細管理、動態監測、精確瞄準”,并減少返貧現象的發生。
在精確鎖定貧困人口和村莊的同時,脫貧時間表也被精準化。廣東提出到2018年,相對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或超過當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5%,確保全部實現穩定脫貧;相對貧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或超過當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確保全部出列。屆時,廣東的農村貧困人口將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達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廣州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