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化學術環境催生更多“屠呦呦”
摘要:原標題:凈化學術環境 催生更多“屠呦呦” 今年兩會上,一位科學家的名字被正式寫進《政府工作報告》,這在以前是極其罕見的。李克強總理在回顧2015年工作時特
今年兩會上,一位科學家的名字被正式寫進《政府工作報告》,這在以前是極其罕見的。李克強總理在回顧2015年工作時特別指出“我國科技領域一批創新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對我國發展取得的成就,全國各族人民倍感振奮和自豪!”兩會的代表委員們也紛紛表示,要成為創新型國家,我們需要更多“屠呦呦”!這種期待,更是一種對于科技創新的訴求表達,以及對于創新人才的熱烈渴望。
一個國家擁有一、兩項諾貝爾獎級的科研成果并不能證明其已成為科技強國,但要想躋身科技強國行列,沒有諾貝爾獎是斷然不行的。這些諾獎級別的科研成果的獲得,需要那些世界一流的科學家來努力實現,而杰出科技人才的出現則有賴于全社會所營造的良好的學術環境。
日本的經驗值得借鑒。該國首次摘得諾貝爾科學獎桂冠的是湯川秀樹,他因以核作用力的理論為基礎預言了介子的存在而榮獲194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后又有日本研究人員不斷獲得諾貝爾獎。日本曾在2001年提出過“五十年三十個諾獎計劃”。截至2015年底,含美籍日本科學家在內,已經有16人獲得諾貝爾獎,主要集中在物理學獎、化學獎,以及生理學或醫學獎項。這種井噴現象并不多,在世界范圍內相似的情況,也僅僅有美國在1945年之后曾出現過短時期內獲獎人數激增的景象。縱觀日本21世紀以來獲得的諾貝爾獎獎項,除天體物理與理論物理之外,其他研究均在生活中得以實際的運用,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都為最具代表性的科技創新。
這些不斷涌現出諾獎得主的基礎研究領域,所給予我們的啟示是,首先需要有穩定自由的學術環境,這樣才能催生研究的獨創性。進入后期的技術開發階段中,則更為強調研發人員要與市場對接互動,以及在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用上對研發的支持。因此,已經有學者提出,中國當前的創新必須回歸到原初的理念,即“廣義創新”。而實現廣義創新的源頭在于全社會能否形成良好的學術環境。由于治理學術環境是個世界性的難題,不同的國家在改善本國科研條件、優化人才成長條件時,也是基于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而采取相應的改善措施。這就決定了我們要客觀審視當前的科學發展階段,只有在正確的認知前提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科學判斷。同時,要求我們既不能簡單地搞“拿來主義”,也不能一概趨同化、類比化。
良好的學術環境是培養優秀科技人才、激發科技工作者創新活力的重要基礎。我認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就是以優化本國學術環境為根本,從科學文化層面來提升中國科研的“軟實力”。國務院辦公廳年初發布的《關于優化學術環境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優化科研管理環境、宏觀政策環境、學術民主環境、學術誠信環境、人才成長環境的任務要求。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尚勇也強調,學術環境質量取決于改革的成效。只有整個學術環境提升上去,才能避免出現數學大師丘成桐所擔憂的現象:“如果不重視學風建設,中國的科技至少要倒退20年。”
未來,可以期待通過優化學術環境,將為中國帶來更多的“屠呦呦”。諾貝爾獎得主、著名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也曾指出,中國以科教興國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方針,將使中國在21世紀出現更多的一流科學家和人才。中國要出現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做出一流的科學研究,需要有四個條件:一是人才,二是好的傳統,三是決心,四是經濟。毫無疑問,目前中國已經逐步具備這些條件。預計在不久的將來,隨著中國學術環境的不斷優化和改善,在為我們帶來更多諾獎得主的同時,也會促進大量優秀的科研人才脫穎而出。
(作者系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科技日報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