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謠不傳謠 講文明樹新風 網絡安全
首頁 文化 鄉土文化 老照片

宰相狀元家的家風:\"四足歌\"教育子孫淡泊名利

2016-03-29 15:18 來源:華西都市報 責任編輯:xmx
發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訂閱《駐馬店手機報》,每天1毛錢,無GPRS流量費。

摘要:  3月25日,成都新都區馬家鎮,楊升庵十四代孫楊德力正在念誦家訓。  楊氏宗祠  開欄語  隨著“新鄉賢文化”成為2016年的一大熱詞,如何繼承和發展中國傳

點擊進入下一頁

  3月25日,成都新都區馬家鎮,楊升庵十四代孫楊德力正在念誦家訓。

點擊進入下一頁

  楊氏宗祠

  開欄語

  隨著“新鄉賢文化”成為2016年的一大熱詞,如何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的鄉賢文化,一時間引起眾多人熱議。而“家風”作為鄉賢文化的內容之一,也再次進入更多人的視野。

  家風是什么?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由此可見,家風可以很大;吃飯得雙手扶碗,不允許有剩飯——對于普通人來說,家風也可以很小。古老家風在家族傳承中有著怎樣的文化密碼,在你身邊又有什么樣的家規、家訓故事呢?即日起,本報推出“家風”系列報道,在全省范圍內尋訪優秀的家風、家規、家訓故事,挖掘本地歷史、文化、家族、宗祠中特有的歷史文化,家規家訓等人文特色,讀懂當下的“新家風、新家規”。

  《三國演義》開篇詞“滾滾長江東逝水”膾炙人口,你知道詞作者是誰嗎?他就是著名文學家、明朝狀元楊升庵。據史料記載,楊升庵,本名楊慎,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明代三才子”之首。

  楊升庵不僅是明朝四川地區唯一狀元,而且其家族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一門七進士,宰相狀元家”。

  中紀委監察部網站推出“中國傳統中的家規”第二十五篇,曾以《四川新都楊升庵:一曲詩詞傳天下“四重”“四足”教子孫》為題,專門講述并重點關注了新都楊升庵家族的家規家訓。

  宰相狀元家的千年家風是如何養成的呢?楊氏后人有哪些家訓故事呢?在新都馬家鎮楊升庵故里,至今還完整地保留著楊氏宗祠。就此,華西都市報記者前往馬家鎮進行了探訪。

  楊氏宗祠

  歷來以“清白”傳家

  修建于清代道光十九年的楊家宗祠,青瓦泥墻、木柱石磴、雕花窗欞,透露著古樸與肅穆。

  “在古代,女性是不能進入宗祠的。”楊升庵第十四代孫、今年50歲的楊德力說,楊家的第一個祖先是在約700年前的元末明初,從江西輾轉湖北、最后避亂遷往四川,在新都建了房子定居。而在168年前,楊升庵第六代孫因老房子年久失修,就拆掉老房子建了楊氏宗祠。與很多宗祠一樣,楊家宗祠具備弘揚家風、傳承家訓、祭祀祖先、執行家規等幾大功能,以前家族里鬧了糾紛,第一個“仲裁機構”就是祠堂。

  走進楊氏宗祠,正上方是“景清堂”的牌匾,兩側對聯是“漢代關西夫子后,明代蜀中宰相家”。“漢代關西夫子后”指的是東漢太尉楊震,并流傳有“四知”拒金、清白傳家的故事,說的是一位縣令向楊震奉送黃金,并強調夜晚沒有人知道,楊震拒收并稱“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

  楊德力說,楊氏家族歷來以清白傳家風,修建宗祠的楊氏祖先是一位非常善于理財的慈善家,族譜記載他賣了1000畝地來修祠堂,其目的就在于能夠讓后人傳承優良的家風家訓。

  楊氏家訓

  每年冬至唱“四足歌”

  “一門七進士,宰相狀元家”的新都楊升庵家族,現在保存的光緒乙未本《楊氏族譜》和民國辛未本《新都楊氏家譜》兩本家譜中,除記錄著楊氏先祖清廉為官的事跡之外,也記載了楊氏的家規家訓。楊德力說,最重要的家訓有3個。

  一個是“四重”家訓:楊升庵曾祖母熊夫人曾留下“家人重執業,家產重量出;家禮重敦倫,家法重教育”的“四重”家訓,教育子孫敦睦人倫,興家立業。

  一個是“四足”家訓:楊升庵流放云南前夕,借前人創作的《四足歌》,從居住、飲食、娶妻、育兒四個方面教育子孫淡泊名利,節儉持家。

  還有一個是臨終遺訓:楊升庵于嘉靖三十八年卒于戍所,臨終時以“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后身”評價自己的一生,同時告誡子孫重義輕利、見義勇為。

  有趣的是,宗族家譜一般不會記錄女性,但楊氏家譜不僅記載了楊升庵曾祖母熊夫人,還一直傳承她留下的“四重”家訓。對此楊德力說,楊氏家族出了7個進士,還有宰相、狀元,古代一個家族在“學術”上有如此成就是十分罕見的,這與注重教育的熊夫人有關系。

  “每年冬至節,我們楊氏后人都會從四面八方趕到宗祠祭祖,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項議程是齊聲頌唱家訓《四足歌》。”楊德力說,這樣的一項儀式在現在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因為《四足歌》告誡楊氏后人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從政為官,都要做到有底線。

  此外,新都楊氏還有一條不成文的愛鄉族規:凡是入朝或在外為官,均不能忘記父老鄉親,每次回鄉,必捐資為故鄉做一件益民的善事,以報答家鄉的養育之恩。現在新都的清源橋、學士堰等都是楊氏家族所修建,楊升庵中狀元后還修繕了當地老城墻。

  楊氏后人

  從小家里“規矩”多

  作為楊升庵第十四代孫,楊德力感到十分自豪和驕傲。

  “上學的時候就讀過《三國演義》開篇詞,但當時不知道寫詞的楊升庵是我們的祖先!”楊德力說,他不僅對本家族的家風家訓熟稔于心,而且從本輩開始往上推23代都了如指掌,每一代都能說得出名字來。

  楊德力說,他從小就感覺到家里規矩特別多,比如說吃飯得用雙手端碗,筷子握多長,怎么握,吃飯怎么坐等等都有規矩,如果手臂放在餐桌上就要挨批評。就是現在,楊氏家族在舉止行為、儀態等細節上也非常講究禮數,楊家取名中有輩分的,比如你的年齡比我小,但你輩分比我大,走在路上相對而行,我一定要站在旁邊恭恭敬敬打招呼讓你先請過。

  古語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楊德力說,任何一個家族都希望后代子孫能夠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成為一個優秀的人,由此才會以家訓來教育后代的行為,用家規來懲治一些不良行為。

  解讀

  良好家規引領社會風氣

  “每一個家族定的規矩就是家規,哪怕是宰相都講‘家有家規’。”成都百家堂姓氏文化博物館館長鄭華說,中國古代每一個家族家譜,最講究的就是在序言寫上家訓、家規、家法,不管后代子孫的官當多大都要遵守。家法,是對兒孫們違反條款懲戒的依據;家訓,是家族里面祖上對兒孫的要求。而后代把這些整理成文字條款,一代代傳下來就是家風。

  在鄭華看來,“我從哪里來?我的根在哪里?”回答這個問題,只有依據一種特殊的歷史文獻——《家譜》,這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其中家訓家規更是每一個家族先輩留給子孫的傳家寶。

  鄭華說,人們的良好行為,社會的良好風氣,不是逼出來的,而是家族、家庭里面言傳身教出來的。所謂,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如果每個人都有家教,養成良好的行為和道德準則,自然而然就會形成良好的社會新風氣。

  華西都市報記者石莉芳攝影陳羽嘯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華西都市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點贊

  • 高興

  • 羨慕

  • 憤怒

  • 震驚

  • 難過

  • 流淚

  • 無奈

  • 槍稿

  • 標題黨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蓥市| 太原市| 庆元县| 宜宾市| 炉霍县| 乐清市| 扎囊县| 巢湖市| 安陆市| 六盘水市| 邯郸市| 海盐县| 南靖县| 友谊县| 蓬安县| 兴山县| 沭阳县| 沈阳市| 镇宁| 肇庆市| 夏津县| 扎赉特旗| 崇义县| 中牟县| 苗栗县| 亚东县| 全椒县| 兴仁县| 大安市| 益阳市| 凯里市| 彩票| 芦溪县| 高碑店市| 永康市| 东阿县| 平南县| 广南县| 札达县| 弥勒县| 永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