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爸爸”解密國寶“帶仔計劃”
摘要:原標題:“熊貓爸爸”解密國寶“帶仔計劃”兩位穿著熊貓服的工作人員抱著熊貓,進行野化訓練。熊貓媽媽教小熊貓爬樹。本報記者實地體驗 神農架或成下一
兩位穿著熊貓服的工作人員抱著熊貓,進行野化訓練。
熊貓媽媽教小熊貓爬樹。
本報記者實地體驗 神農架或成下一放歸地
近日,位于四川雅安的栗子坪大熊貓野放歸基地傳來好消息,首只易地放歸的大熊貓“瀘欣”已經完全適應了放歸地環境,融入當地大熊貓種群,在野外成功產崽。
這也標志著大熊貓野化試驗取得突破性進展。專家們認為,大熊貓成功野化放歸,并在野外繁育,對大熊貓種群能否延續及復壯有著重要意義,其突破性不亞于宇航員登上太空。
因之前的放歸基地已比較擁擠,大熊貓棲息地也將從四川“東擴”,來到湖北神農架林區。近日,本報記者實地探訪了位于四川臥龍的核桃坪大熊貓野化培訓基地,“國寶們”如何從圈舍的養尊處優到呼嘯山林,秘密就在這里。
位于四川臥龍的核桃坪大熊貓野化培訓基地一共有14只熊貓,包括5只幼崽。記者走進基地,只見茂林修竹,溪水潺潺,一只熊貓寶寶見到生人,一溜煙地竄到后山,不見蹤影。“野化狀態下的熊貓幼崽從來沒見過人,它把人當天敵,見了人肯定會跑。”熊貓野化培訓師、飼養員何勝山在臥龍已工作了十多年,對于熊貓的習性,他了如指掌,他被親切地稱為“熊貓爸爸”。
國寶野放難
養尊處優不適應野外環境
不過,真正的熊貓媽媽“華榮”卻不怕人,還是專心致志地吃竹子。中午時分,還有人專門給它喂精飼料,“華榮”對這些精飼料非常感興趣,聞到氣味,馬上丟下竹子,直奔美食。
在何勝山眼里,這些熊貓就是他的孩子。圈養條件下的熊貓可以活到30多歲,而野外生存的熊貓常常在十多歲就步入老年。因為野外生存,大熊貓只能吃竹子,食物來源比較單一,且疾病較難監控和治療,只能聽天由命。
圈養條件下,熊貓的嘴很刁,只吃一到兩年的新竹子,口感稍微差一些的,它就不吃了。對于野放實驗,何勝山有憂慮:因為圈養的大熊貓養尊處優慣了,適應野外生存的能力低下,這也是圈養大熊貓野化放歸實驗的難點。
另外,由于在攝食上對飼養環境的依賴,不少野外的放歸熊貓個體,體重都有較大程度下降,這表明它們在野外環境下的覓食能力不足。
從國外的經驗來看,野放草食動物較野放食肉動物更容易成功。在我國,麋鹿放養已形成了穩定上升的繁殖種群,普氏野馬的放歸個體也已成功繁育后代,但大熊貓的放歸卻困難重重。
自上世紀80年代起,成都熊貓基地和臥龍研究中心共進行了近10次放歸嘗試,均未取得成功。一開始,科研人員是讓剛剛成年的飼養大熊貓獨自回到野化環境中,但這種嘗試因為大熊貓適應力弱而失敗。2006年4月28日,中國放歸了第一只接受野化培訓的大熊貓“祥祥”,但“祥祥”卻在與野生大熊貓爭奪領地和食物時,從高處摔下,造成嚴重內傷而死。
“帶仔計劃”
跟著媽媽學習生存技能
慘痛的教訓下,何勝山和同伴們不得不調整野化培訓方式,讓剛出生的熊貓幼崽,跟著熊貓媽媽一起,學習生存能力直到2歲。
何勝山所進行的大熊貓野化培訓主要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培訓熊貓媽媽,讓熊貓幼崽在媽媽的身邊生存大約10個月,學會基本技能。這種情況下,千萬不能讓熊貓看到人,即便看到人,也要讓熊貓感到人是危險的,會傷害、攻擊它們。“比如說,如果我們給熊貓稱體重時被它發現了,就要拼命地刺激它,用竹子嘗試著驅趕它,讓它怕人。”
第二階段,何勝山將熊貓放到野外棲息地中,那里的竹子、植被等都是野外自然生長的,沒有一點人工干擾。這時,熊貓幼崽需要在沒有人為干擾的環境中與貂、豹貓、野豬等動物正面遭遇。大熊貓要能參與到野放區域的“社會交往”,建立自己的領地,在發情期學會“求偶”。這一階段,熊貓的活動區域就大很多,達到24萬平方公里,目標是逐漸減少與人類的接觸,讓圈養大熊貓身上的“人類依賴癥”減輕。
第三階段,將熊貓放歸,看大熊貓能否在野外繁育下一代。
在這三個階段中,第一、第二階段,何勝山還能控制,到了第三階段,大熊貓能否活下來,就全憑自身造化了。前兩個階段中最特別的,要數“天敵識別能力及野外爭斗能力培訓方法”的培訓。“說白了就是要讓大熊貓學會打架。讓它們對野外環境的危險充分認識,遇到危險能像熊一樣去戰斗,打不過也得懂得像貓一樣躲避。”何勝山說。
很多人認為野外放歸大熊貓,是讓大熊貓受苦,但何勝山說,只有野外才是大熊貓的棲息地,如果大熊貓一直被圈養,那么,大熊貓種群就不能多樣化地繁衍,早晚難逃滅絕的命運。
跟蹤大熊貓
春季幾天幾夜不能合眼
在野化培訓基地,大熊貓一般在2歲時被放歸山野。大熊貓放歸成功的關鍵,與熊貓媽媽的選擇有直接關系,熊貓媽媽直接決定著幼崽是否具備野外生存能力。十多年的經驗,何勝山發現,一方或雙方有野外生存經驗的熊貓后代野外生存力較強,因為它們產下的幼仔比圈養大熊貓后代要壯實,它們從小就與圈養的后代不一樣,有野生種群的習慣,這恰恰是大熊貓能否野放成功的關鍵。
而熊貓媽媽是否具有母性也很重要,“有些母熊貓帶寶寶就很粗心。小熊貓哭鬧了,它也不去安慰她,撫摸它,讓它平靜下來,只顧自己玩,這種熊貓就不能選擇來帶寶寶。”
再次,熊貓放歸要考慮遺傳因素,把熊貓放歸到離自己的“家族”比較遠的地方,避免近親繁殖。
每年的春季,都是何勝山最忙的時候,因為這是熊貓發情季,必須密切留意每只熊貓的行蹤。這時,何勝山通常要連續好幾天不能合眼,他甚至要帶著饅頭、大餅等干糧,在野外風餐露宿,渴了就喝山泉水,連續一個月跟蹤大熊貓的蹤跡。
在基地內,有很多樹上都綁著綠色的鐵皮,周圍用竹子做偽裝,何勝山說,這是用來觀察熊貓的攝像頭。但攝像頭也有死角,到了晚上,熊貓幼崽在樹上,通過視頻根本看不到他們。到了第二階段后,熊貓圈舍面積就大很多,24萬平方公里的培訓圈里裝了170多個攝像頭,但拍到熊貓的幾率也很小。何勝山想了個辦法,通過在熊貓的脖子上安裝錄音設備,來判斷幼崽和媽媽有沒有在一起,有沒有吃竹子,吃奶吃了多長時間。
監測熊貓的位置和活動狀態,主要還靠無線電和GPS。一般來說,熊貓每天大概會走3至5公里,如果走得太遠,那說明熊貓可能遇到了天敵或受到驚嚇。如果原地不動,也有問題,說明熊貓受傷了,或頸圈掉了。這時,何勝山必須馬上找到熊貓。
神農架將成大熊貓新家
每次有大熊貓放歸,何勝山的心里就忐忑而矛盾。高興的是,野外才能夠讓大熊貓有自己的生存能力,擔憂的是,熊貓寶寶可能本領不夠,會被天敵襲擊或找不到食物。摸摸熊貓笨重的身軀,何勝山忍不住轉身去擦眼淚。
隨著我國首個大熊貓野化放歸基地——雅安市栗子坪自然保護區內的熊貓數量逐漸飽和,雅安市滎經縣境內的大相嶺大熊貓放歸基地也將于年內建成,這將成為我國第二個大熊貓放歸基地。在何勝山看來,第二個放歸基地建設很有必要,因為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和自然環境的破壞,第一個放歸基地已經不像當初那么理想,建立第二個放歸基地,可以讓大熊貓有更大的生存空間。“一個成年大熊貓的活動范圍在3.4平方公里,熊貓一多,就會打架,競爭壓力就會很大,生存下來就很困難。”
何勝山和他的同伴們也一直在為熊貓找新家。近日,神農架自然保護區已與四川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簽署協議,將從該區借展2只大熊貓,建設大熊貓館,讓神農架自然保護區成為熊貓新的生活、繁衍區域。在條件成熟時,將開展大熊貓野外放歸試驗,讓大熊貓在野外生活。
何勝山說,神農架在歷史上就是大熊貓的家。20世紀初期,大熊貓仍分布于鄂、湘、川三省邊界上七八個縣的山地中。但隨后近百年間,由于地質、氣候的變遷,特別是人類對森林資源的過度利用,到20世紀中葉,野生大熊貓僅在四川、陜西、甘肅三省中可尋,目前大熊貓數量不足2000頭。文、圖/廣州日報 記者肖歡歡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廣州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