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們的童年灑滿陽光
摘要: 對于11歲的王唐思雨來說,每年春季開學都是又歡喜又傷感的日子。歡喜的是學校里又有了新的課程;傷感的是又到了跟爸爸媽媽說“再見”的時候。小思雨在重慶市
對于11歲的王唐思雨來說,每年春季開學都是又歡喜又傷感的日子。歡喜的是學校里又有了新的課程;傷感的是又到了跟爸爸媽媽說“再見”的時候。小思雨在重慶市北碚區柳蔭小學上五年級:“我也不知道他們在哪里,反正是在很遠的地方打工,但我知道他們都是為了我!”小女孩的堅強懂事令人欣慰,也令人心疼。近年來,為了關愛保護農村留守兒童,重慶市進行了一些有益嘗試,讓留守兒童擁有更快樂的童年。
心理輔導形成制度,“愛心父母”親情補位
“地理距離很遠,心理距離很近!”柳蔭小學六年級學生劉羽桐說。眼前的這名12歲女孩,活潑樂觀、落落大方,如果不是老師介紹,很難猜到她的家庭情況:父母離異,她已有兩年沒見過母親,與父親見面每年也只有一次。
“一年前她也經常情緒低落。”語文老師劉華說,“為此,我們專門給同學們出了道題:‘說說劉羽桐的優缺點’。”一節課下來,小姑娘才知道自己在同學眼中有那么多優點。在老師和同學們的關心下,劉羽桐變得越來越陽光。
在北碚區,每所小學都設立了心理咨詢室,除了配備專兼職心理咨詢師外,每位班主任都要接受如何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疏導的培訓。很多老師與留守兒童結對,當起了“愛心爸媽”。
澄江小學的蒙玲老師,是10歲留守兒童官興的“愛心媽媽”。除了在學習上對官興耐心輔導,蒙玲針對他性格靦腆、不愛說話的個性,還通過家訪、打電話、一同游玩等方式關心他的心理健康。官興偷偷地告訴奶奶:“我真想叫她媽媽!”
記者從重慶市教委了解到,目前全市有51.5%的學校建立了心理咨詢室,90%的學校開展了對留守兒童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愛心父母”“代理家長”“黨員媽媽”等結對關愛留守兒童的做法也越來越普遍。
關愛服務形成長效,合力托舉“陽光童年”
近兩年來,重慶新建、改擴建校舍38.7萬平方米,改善3442所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基本保證了農村留守兒童寄宿的需要。同時,14個區縣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現全覆蓋,有的區縣每所中小學都配備了公共營養師,有的區縣則全面實施了非寄宿制貧困學生和農村留守兒童“愛心午餐”。
要想服務好留守兒童,先要摸清底數。重慶市教育系統組織學校每年春季學期開展留守學生普查登記工作,建立留守兒童成長信息庫,不斷完善留守兒童個性、愛好、家庭等信息,目前建檔率91.65%。
此外,為了構建共同關愛體系,重慶明確校內由教育行政部門牽頭,學校主抓;校外由婦聯牽頭,鄉鎮、村社負責,鼓勵其他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積極參與。“關愛服務留守兒童,需要各部門聯手,”北碚區婦聯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區婦聯聯合區檢察院開展了“心系女童法制教育進校園”活動,舉辦“對性侵說不”專題講座,增強留守女童的自我保護意識。
2015年8月,武隆縣24名留守兒童滿懷欣喜地踏上了他們的第一次首都之旅。這次名為“山里的孩子愛北京”的夏令營是由一家公益俱樂部出資贊助的。帶隊老師徐軍說,活動結束時,小營員們紛紛在志愿者名單上簽字,承諾等自己有能力時也愿意奉獻他人:“社會的關愛在孩子們的心中播種,他們一定能將愛心傳遞下去。”
家長培訓堅持不斷,拓寬渠道助力“團圓”
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不可缺失,因此,對留守兒童監護人的培訓必須堅持不斷。在墊江縣,縣教委依托“家長學校”普及家教知識,強化家長的責任意識;縣婦聯以“家教流動學校”為平臺,通過組織專家授課、發送信息等手段開展“一對一”的家庭教育服務。重慶市各方聯手,力爭把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幫扶做到實處。
重慶市巴南區木洞鎮小學學生向陽沒有想到,去年中秋節前夕,他在課堂上“見到”了在外打工的媽媽。為了讓留守兒童在節日感受到親情溫暖,重慶市教委下發了利用中秋、國慶節日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關愛活動的通知,其中要求學校免費開放親情視頻聊天室和電話。“過節時孩子們最想念父母,這時的親情交流也最能撫慰他們。”木洞鎮小學負責人告訴記者,學校每間教室都安裝了視頻聊天系統,全校百余名留守兒童可定期與父母“見面”。
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最好的方式是“不再留守”。重慶“兩手抓”促“團圓”:一方面暢通進城農民工隨遷子女入學通道,實行隨遷子女就學“零門檻”,出臺了異地學生參加中考和高考的有關政策。目前,全市接受隨遷子女的公辦學校1967所,接收隨遷子女34萬人,占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數的11.3%;另一方面加強職業培訓引導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創業,推進勞動者就業技能培訓、助推微型企業創業培訓等項目實施,提高農村人口就業創業能力。全市各區縣還大力發展區域經濟,吸引農民工回鄉創業就業。隨著重慶經濟社會發展,全市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創業不斷增多,全市留守兒童數量由2010年的130萬人減少到目前的97萬人,下降了25.3%。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人民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