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考:校園美育離激發創造力有多遠?
摘要: 日前,第五屆全國中小學生藝術展演在山東青島落幕,崇明灶花、川劇臉譜……來自全國633所學校的7000余名中小學師生在三年一屆的展演中展示了藝術教育取得的
日前,第五屆全國中小學生藝術展演在山東青島落幕,崇明灶花、川劇臉譜……來自全國633所學校的7000余名中小學師生在三年一屆的展演中展示了藝術教育取得的豐碩成果。
近年來,美育教育已是基礎教育階段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之一,“讓每個學生都享有美育的機會”成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目標。但在現實中,學校傳統美育推進還是遇到了不少困難。
在新的美育教學和評價體系中,校園美育如何定位,美育離激發學生創造力還有多遠?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相關人士。
師資與課時是美育發展的難點
清晨的陽光剛剛驅散了前宿的水霧,甘肅省秦安縣教師張建軍就跟車前往教學點。他將在上午完成兩個班的音樂課教學,下午趕往鄰鎮的學校授課。張建軍告訴記者,由于很多邊遠山區的教學點只有兩三位老師,音樂、美術課很難開展,縣里通過“走教”,將短缺的藝術教師送到山區的村小學、教學點,力圖保證美育教學。
這是地方解決美育師資短缺的一種嘗試,也折射出在全國范圍內美育師資不足的現狀。“根據2014年的調查,全國每個鄉鎮以上中心校平均配備0.6個美育教師,遠遠落后于美育、藝術教師占11%的目標。”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憂心忡忡地說。
師資配足,也并不意味著美育課程能順利展開。北京某知名小學三年級學生家長陳媛(化名)抱怨:“學校的第二課堂時間常常被班主任或者主課老師占用,雖然學校也有藝術團,但感覺普通學生并沒有得到多少藝術培養。”據記者了解,類似的情況在各地都很普遍,尤其是高中階段,應試擠占藝術課堂的事情常常發生。“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是現實的窘迫。
“非遺”進課堂看美育資源如何盤活
“黃草4月初播種,8月份收割曬干,編出的提包、壁畫、拖鞋自20世紀70年代就出口創匯了。”日前,上海市嘉定區徐行鎮徐行小學教師徐敏向記者介紹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徐行草編”的前世今生。“我們請徐行草編的傳承人給老師授課,再由老師教給學生。每個年級有不同的學習內容,一年級學搓繩、二年級做杯墊、三年級就可以編提包了。”徐敏說,該校已經編寫出《黃草編織》的校本課程,實現了“非遺”的課堂化傳授。
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常務委員孔新苗認為,民間藝術怎么走進課堂需要傳承人和老師的智慧。中國藝術教育傳統是師徒手手相教,可45個學生、40分鐘的課程是工業化的產物,設計合理的課程內容、層次、過程、結構都需要跨學科的理解。
清華美院副院長盧新華表示,比起大學辦班搶救,“非遺”進入中小學的課堂既可解決美育師資問題,又能為學生打下民族文化的底色。“對于廣大農村中小學和少數民族地區,因地制宜地開展版畫、布藝、木藝、皮影這些藝術傳授課程,體現了藝術教育多元化的特征,也激發了藝術教師的自發性和創造力。”
美育既是對心智的提升,也是對身體素質的開發
近年來,一方面,高招中體育、藝術特長生加分項目逐漸取消,藝考課的文化要求也在逐步提升;另一方面,教育部《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要求讓每個學生至少學習掌握兩項體育運動技能和一項藝術特長。人們應當如何看待美育及其所代表的教育價值潮流呢?
孔新苗說:“我們的目標不是讓孩子成為美術家,而是培養懂審美會交流的人。拿繪畫技能來講,學習它能更好地理解美的感受,理解想象和現實之間的關系。”
盧新華認為:“美育、智育、德育是互動的,美育是最重要的基礎。美育水平不斷提高,智育、德育自然就跟上來了。美育既是對心智的提升,也是對身體素質的開發,心手腦互動,既是對創造力、想象力的激發,又與真善美的追求是緊密聯系的。”(本報記者 劉博超)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光明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