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持彩練當空舞
摘要:□ 孫 蓀 幾年以前,比如說十年或者五年以前,誰能想到,中牟縣這塊地方將成為新風水寶地。盡管很多人在鄭州與開封之間無數次走過,中牟是必經之地。似乎沒怎么想過這
□ 孫 蓀
幾年以前,比如說十年或者五年以前,誰能想到,中牟縣這塊地方將成為新風水寶地。盡管很多人在鄭州與開封之間無數次走過,中牟是必經之地。似乎沒怎么想過這兩大古都之間大黃河南岸的這方夾心面包之心,將以何種面貌出現在未來的世界上。
這是我在自己心中的叩問。我是逐漸又快速地對如上的問題有了些感覺,而且是不期然而然地覺悟的。
我一直以來有個愿望,能夠重回鄉村住一段時間。七十歲以后,有了機會,建業的老胡在足球基地建了幾間草堂,我有幸和幾位文藝界老友“集聚”于此,成為官渡鎮的村民,自然也是中牟縣的村民。剛來時,縣委書記楊福平熱情地來參加喬遷聚會。他夸張地說是中牟人民歡迎大師來到小縣。我一住就是幾年,有機會近距離觀察和體驗當代鄉村的發展變化,同時有可能接觸當下縣、鄉干部的風貌。
這真是一個突變的時代。突變到日新月異,令人目不暇接。從突變這個角度來說,二十一世紀的中牟縣也許算得上一個典型了。
說起來,我算是和中牟縣有緣。半個世紀以前的1964年,我還在大學四年級,就作為“四清”工作隊員來到此地駐村8個月。遙想當年的中牟實在是有點那個,說不大好聽的話,寒磣人,整個一個沙窩,成天刮風,風一起就是風沙彌天。縣、鄉之間全是土路,只有縣里機關有屈指可數的自行車在這樣的路上騎車,很容易掉鏈子。總而言之,走路快不了。人們當時主要興奮點是肚子問題,吃飽飯問題。因為實際上相當多的人溫飽問題沒有解決。縣城有兩條十字交叉的街道,都很短。只有兩個小飯鋪,除了白菜、蘿卜和大肉,想不起來還有什么菜品,主要是生產可供飽腹的主食。當然,需要拿配給的定量糧票才能吃飯。我作為工作隊員(實際上的公務員)在農民家里吃飯,常常只有一個菜,即一盤辣椒。我離開這里的時候,體重比現在輕30公斤,而那時和現在的身高一樣。
以50年的時空來作今昔比較,未免跨度太大了。但對我,卻是十分自然的“閃回”。拉回到今天,重回故地,忍不住地“穿越”一下,變化簡直難以想象,從曾經的那個中牟再到今天的這個中牟!
最直觀的是道路。曾經長時間承擔鄭州與開封主干道的隴海鐵路和鄭汴公路都經過中牟,公路自然是最好的路了。近年,接連新出現與之平行的連霍高速、鄭開大道、鄭汴物流通道、鄭汴輕軌、鄭民高速、鄭徐高鐵等,以鄭州為中心的米字型現代交通樞紐和中牟大多有直接關聯,換言之,中牟是想不直接受惠都不可能。僅此一個側面,凸顯了一個事實:隨著近些年鄭汴融城、鄭汴一體化的創意、規劃與實施,隨著中國中部一個大都市的崛起,中牟應了紅樓夢上的一句詩:“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中牟是自然而然“搭”上時代的“動車”了。
這已經成為人所共知的事實。在中牟隨時可見這種“動態”的景象:各個路面上都是車如流水馬如龍,紅燈一閃,則有一大片汽車等待通過。忙碌的車輪滾動的是什么?答曰:“發展的詩篇,的確是遇到了亙古未遇的機會,八面來風,百業勃興。”我沒有深入全面采訪,只是一個客居老者的見聞,好像鄭汴新城的“新”正在這里發力。
綠博園,是鄭汴城里人目光最早聚焦中牟的大作品。綠色,是這3000畝園林給大家的一個符號,也是中牟給大家的一個信號。綠色鄭汴融城,中牟體現得最充分,這是中牟人建設理念的覺悟。古人講以虛涵實,中牟在綠色上做文章,是與做水的文章同時進行的。雁鳴湖濕地,不知是誰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最早發現了它的風景意義和生態價值,后來成為地產、文化產業、休閑旅游、現代農業等整體開發的重點區域,成就了一個在現代理念下變廢為寶的范例。然后,賈魯河、引黃灌渠、運糧河、丁溝渠、象湖、中央公園等,樹綠水靚,縱橫穿插,星羅棋布,無限風光正在由想象逐步成為現實。
綠色,是農業的天然本色。中牟是個傳統的農業縣,現在已經沒有必要拼糧食產量了,四五年前或者更早就在謀劃現代農業試驗。試驗區有幾個大塊,其中一個是在雁鳴湖黃河濕地區拿出七八千畝土地做實驗,農業的變革是慢的。經過三四年努力,現在已經初見雛形。讓人點贊的是其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路、電、水、氣、網絡、綠化等一應俱全,規格高,完全不是傳統因陋就簡的觀念和思路,而是真正為現代農業試驗和發展打造高端平臺,創造良好條件。盡管現代農業仍然在艱難的摸索和試驗中,困難很多,問題很多,但這片綠色園區成群結隊的游客來來往往,讓人越來越具體地感到,這塊地方正在成為鄭州的東花園開封的西花園。原本樸素單調如農家閨女的中牟,正在變身為明眸皓齒、容光煥發、風姿綽約的現代靚女。
更有令人驚嘆者,這些年在中牟忽然生長出來一個個文化產業,顯示出這塊寶地文化承載正在往高大上邁進。方特游樂園巨大的停車場上常常車滿,遠近游客蜂擁而至。迪士尼樂園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中牟將因此成為中國中部乃至中西部游樂活動中心。華誼兄弟和建業等影視公司與地產名企聯手正在這里打造的電影小鎮,國內和世界48家強企打造的大型文化項目陸續落戶于此,由省領導牽頭的國際文化創意園區在這里開園,將為世界提供文化產品,成為世界文化廣場,中牟自然也將因此而走向世界。
這是在短短幾年內發生的系列故事。可以想象,實現了這些規劃以后,將是何等令人振奮和驚嘆的情景!這些大故事中的任何一個,即使放到一個縣一個市里都是不得了的。可是,一個中牟小縣卻要來集束式的承載這些光榮。我還有意漏說經濟、教育、衛生等民生方面的大項目,也在強勢進入。據中牟縣負責同志說,今年將有600億元項目投資在這塊土地上落地。在經濟增速放緩下行的大環境下,這里仍然按的是“快進鍵”,一派緊鑼密鼓,欣欣向榮。
面對這一片風景,我想起當代偉人的詩句:“誰使彩練當空舞?”當然,不是一句話能回答清楚。
有一個提法叫“戰略機遇期”,中牟趕上了。對中牟來說,不僅是千載難逢,而是亙古難逢。古人喜歡講事情的成功在于天時、地利、人和。中牟是幸運的。當然,天時、地利都不是事先設定恒定不變的,目前的天時既有“大上”的趨勢也有“下行”的壓力,既有產業轉移結構調整的艱難轉型又有農業與文化產業勃興的新浪。讓人振奮的是,這有些矛盾的兩端卻都給中牟的發展帶來機遇。機遇的獨具要素是中牟的地利。天時、地利加起來是良機相乘,多了去了。但是,做成做不成,做好做不好,關鍵就是“人和”了。
“人和”的關鍵是有好的一線指揮部即縣委,特別是好的一線總指揮縣委書記。我見過最近幾任領導,知道他們心中不僅裝著全縣大規劃,也對具體項目參與謀劃指導,視野開闊,思想活躍,經驗豐富,特別是文化素質和文化意識,顯示出新一代領導者的特色。因為我是文化人,所以見面討論的文化多一些。楊福平同志對文化情有獨鐘,對詩書都有小成。住在中牟的幾位老作家和藝術家有一些小聚會,他無論多忙都想法參加。既是借機會看望大家,同時像學生一樣聽講和請教,像朋友一樣參加討論。福平很注重建設項目的文化淵源,一次我問他建設“箜篌橋”的來歷,福平轉發我一條古籍上關于中牟曾有“箜篌城”的資料。他到農業示范園區辦公,園區建設者有人提出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不僅要摸索建設現代農業生產方式,還要探討和重建現代鄉村生活方式”,“農業園區建設要留下一個文化符號”。福平大為稱贊,并希望提出此理念者把他們的園區建成“文化高地”。這顯然與福平關于三農建設的思想與做法相合拍,也可能是這些想法幫助和加深了他的一些思考。縣文聯主席王銀鈴連續組織雁鳴湖筆會,省內外包括海外許多作家來到中牟采風。時任縣委書記的路紅衛同志到場與作家們座談,介紹和交流縣域情況。我對他說,大家理解一把手忙,你和大家見見面就行了。他說,那決不行,大家從各地來,是請上門的老師,我要用好這樣難得的學習機會。會上、會間、茶余、飯桌都成了路書記與作家聊天學習的機會。雁鳴湖筆會過去僅僅是文藝家到黃河濕地雁鳴湖一游,現在已經逐漸成為中牟縣的文化活動品牌。縣委書記換了幾任,每屆領導都支持。現任書記樊福太只要知道文藝家們來中牟,一定要趕去和大家見面。老樊講話直來直去,頗具感染力。對于把中牟建成田園型都市的發展機遇和前景,這位曾經主政過工業基地上街和邊疆縣,經驗豐富的領導同志,充滿信心和激情,對可以獲得三重收入的農民現狀有一種掩飾不住的欣慰。過去許多人不怎么知道的中牟縣,因為雁鳴湖筆會,中牟縣的新姿新貌正在廣為人知。文藝家們感受到了一線總指揮們的能力、水平和風采,尤其是對文化的重視,堅定了對中牟乃至整個國家未來的信心。當然,這種美好的信念和預期,我和大家是一樣的。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