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汝南
摘要:□ 趙新春近日一則安徽黃山市要將地名改回徽州的新聞激發了不少網友為自己家鄉改名的熱情。作為土生土長的駐馬店人,不少網友覺得駐馬店不如改名為汝寧市或汝南市。一個地
□ 趙新春
近日一則安徽黃山市要將地名改回徽州的新聞激發了不少網友為自己家鄉改名的熱情。作為土生土長的駐馬店人,不少網友覺得駐馬店不如改名為汝寧市或汝南市。
一個地方更名有著嚴格的程序,網友建議是仁者見仁的事。但網友的建議卻揭示了駐馬店的歷史,吸引人們對汝南地方歷史的追憶。
一、汝南與汝南縣
歷史的汝南最早指的是汝南郡。汝南郡設于西漢高帝四年,即公元前203年,唐朝“乾元初,廢汝南郡復為豫州”。汝南郡的郡治開始設在上蔡(位于上蔡東南),后來遷到了平輿(今平輿縣射橋鎮古城村),之后遷至新息(今息縣境內)。東晉元熙元年(公元418年)由新息遷于懸瓠城(今汝南縣縣治)。兩漢時期汝南郡管轄區域包括今天的信陽全境、安徽阜陽西部、周口、漯河部分地區,轄三十七縣,并沒有汝南縣。之后,管轄區域漸小,包括今天信陽、駐馬店兩市(不含泌陽縣,泌陽縣1965年前屬南陽管轄。)。
歷史上的汝南縣建置較晚,且地理位置也與今天的汝南縣大相徑庭。唐朝李吉甫《元和郡縣志·汝州》說:“后魏太和十八年置汝南縣,高齊天保七年廢。隋開皇十八年復置汝南,隋末廢。”這個汝南縣在今天魯山縣東南,位于平頂山市境內。
除了北魏設立的汝州汝南縣,在今天湖北武漢境內也有一個汝南縣,即位于長江中游南岸的武漢市江夏區,歷史上的江夏縣。《元和郡縣志·鄂州》記載:“江夏縣本漢沙羨縣地,屬江夏郡。東晉以汝南流人僑立汝南郡,后改為汝南縣。隋開皇九年改為江夏縣,屬鄂州。”
讀過白居易《琵琶行》的人,大多會對“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所營造的凄涼氛圍所打動,而很少人知道在潯陽這個地方,歷史上也有個汝南縣。潯陽是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宋代潘自牧《記纂淵海》說東晉“義熙省潯陽入柴桑縣,梁又立汝南縣。隋廢汝南、柴桑二縣立潯陽縣”。義熙(405年~418年)是東晉皇帝晉安帝司馬德宗的年號,前后用了14年。從《記纂淵海》這段記載看,江西汝南縣從梁朝在潯陽設立,到隋朝被廢,前后也存在了100多年。
駐馬店境內的汝南縣設置,《唐會要》將其具體到唐朝貞元七年(公元791年)
二、汝南與懸瓠城
懸瓠城始建于東晉元熙元年(公元418),為汝南郡郡治,關于其名稱來歷,酈道元在《水經注》說“城之西北,汝水枝別左出,西北流,又屈西東轉,又西南會汝,形若垂瓠”,故謂之懸瓠城。懸瓠城地形獨特,三面環水,易守難攻,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評價“懸瓠之地,恃以屏蔽淮、泗,控帶潁、洛”。因此,隨著西晉滅亡,中國南北對淮河流域爭奪的激烈,懸瓠城的重要戰略地位也逐步凸顯出來。文帝元嘉末(453年),因為豫州為北魏所陷,劉義隆一度僑立司州于此。劉宋之際,“南鄭、襄陽、懸瓠、彭城、歷城、東陽皆為宋氏藩捍”(唐朝杜佑《通典》),懸瓠城成為一時重鎮。元嘉二十六年(公元449),劉宋與北魏在此進行了著名的懸瓠爭奪戰。后魏主太武拓跋燾率兵攻圍汝南,太守陳憲等在懸瓠城與魏人征戰四十余日,魏人積尸與城齊,不拔而退。第二年,北魏再次發兵,拿下懸瓠城。此后,南北朝時期,圍繞懸瓠城的爭奪至少發生了五次大的戰爭,南朝大多無功而返。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認為,南朝歷次收復中原的失敗,是因為懸瓠城的丟失。說“宋大明中,懸瓠喪敗,而淮北之地,遂成荒外,中原聲聞,日以隔遠。歷齊、梁、陳之際,南國之勢往往折而入于北者,懸瓠不復之故也”。足見懸瓠城軍事地位的重要。
懸瓠城又稱懸壺城,與人們印象中懸瓠城即汝南縣不同,最早的懸瓠城是汝南郡郡治,卻是上蔡縣的縣治。汝南后來稱蔡州,是以劉宋時一度僑置司州于此為濫觴,這也是懸瓠城為州治之始。沒于北方政權后,北魏皇興二年改其曰豫州,后周大象二年(580年)因為這里“地勢平舒”改稱舒州,此后又曾改稱洛州、溱州。隋煬帝楊廣大業二年改為蔡州,并在懸瓠城置汝陽縣,同時遷上蔡于武津,即今天上蔡縣。唐朝武德三年蔡州復稱豫州,寶應元年為避唐代宗名諱再改稱蔡州,就是《李愬雪夜入蔡州》的蔡州。
北宋蔡州為次畿之地,呂端、呂公著、富弼、歐陽修、章惇等北宋名臣都曾知蔡州,秦觀、穆修這些文化名人也在蔡州做過官,秦觀還寫有《汝水漲溢說》和歌詠汝南的詩詞。
南宋岳飛抗金,蔡州為岳家軍抗金的東部防區,名將牛皋鎮守于此,并多次擊敗金兵。至今在汝南縣東關汝河大橋東岸南側,仍有當年金兀術落馬的“兀術落”(今稱“母豬窩”)。然而,歷史有時就是這樣宿命,當年縱橫捭闔、飲馬長江的金兀術可能怎么也不會想到被自己踩在腳下的蔡州會成為大金政權的葬身之地。
1233年,南宋理宗時,宋蒙聯手在蔡州發起滅金之戰,金哀宗在懸瓠城幽蘭軒自盡身亡,金朝滅亡。
懸瓠城蔡州改為汝寧府是在元朝。為消除汝水給下游造成水患,元世祖忽必列命人截汝河上游流水入潁河。所以改蔡州為汝寧,就是取的“汝水安寧”之意。
三、汝南與汝陽縣
現在的汝陽縣屬洛陽市,而歷史上的汝陽縣并不在這里。漢代的汝陽縣就是《漢書·地理志》和《水經注》說的女陽縣,最早建置于何時,典籍中的記載并不詳細。在漢代,汝陽縣是當時汝南三十七縣之一。關于其最初的位置,《水經注》說潁水“東過西華縣北”后,“又南過女陽縣北”,因此,最早的汝陽縣應該在現在周口市商水縣境內,縣治即今天商水縣老城。漢代汝陽縣在隋朝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名為溵水縣,宋朝為避趙匡胤父親趙弘殷的名諱,改為商水縣至今。
汝陽縣遷到汝南是在隋朝。隋煬帝楊廣登基后,對南北朝時因郡縣僑置造成的郡縣地名重復混亂的現象進行了一次大的梳理。大業二年,即公元606年,楊廣遷懸瓠城上蔡縣到武津,即今天上蔡縣(上蔡縣南朝劉裕所置稱臨汝縣,隋朝改為武津縣)。重置設汝陽縣于懸瓠城,屬蔡州。從隋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到1913年汝陽縣改稱汝南縣,汝南汝陽縣一直沿襲,在汝南這片土地上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
歷史上的汝南汝陽縣管理區域大體與現在的汝南相同,但在元朝至元七年(1270年),平輿縣被廢入汝陽,汝陽縣轄區便包含了今天汝南、平輿兩縣區域,直到1951年4月平輿縣復置。所以,元明清三代文獻中,籍貫為汝陽人,可能是汝南人,也可能是平輿人。最著名的河南督軍趙倜,不少資料中說其是清末汝陽人,用今天的區劃,他卻是地道的平輿人。
有學者的研究認為,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了兩次“汝半朝”現象,一次是在漢代,一次是在明朝,但兩次“汝半朝”現象顯然并不相同。漢代的“汝半朝”是以汝南郡名人名宦為統計依據,出現了袁氏、許氏、周氏等著名家族;明朝則以汝陽縣為具體單元,出現了趙賢、李宗延、費必興、李本固、羊可立、傅振商、桂有根等知名朝臣。
汝南汝陽縣用現在有些團體的評法,也是一座千年古縣,后來用汝南縣替代汝陽縣名的原因,我們已不得而知。而作為歷史,駐馬店由汝南郡到司州、豫州、蔡州,再到汝寧府而為駐馬店,是一段記憶的承繼,熱心人更改地名的熱情的背后,是對這片熱土的摯愛,也是對歷史的敬重。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