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謠不傳謠 講文明樹新風 網絡安全
首頁 文化 歷史 歷史事件

登上《紅旗》雜志的村級實驗站

2016-06-17 09:25 來源:駐馬店網 責任編輯:fl
發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訂閱《駐馬店手機報》,每天1毛錢,無GPRS流量費。

摘要:登上《紅旗》雜志的村級實驗站——東方紅農業科學實驗站創辦始末□晚報記者 劉榮亞 戶向陽2016年5月30日,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

登上《紅旗》雜志的村級實驗站

——東方紅農業科學實驗站創辦始末

□晚報記者   劉榮亞   戶向陽

2016530日,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這是共和國歷史上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科技盛會,被輿論稱為科技創新的又一個春天。上一次“三會合一”是19783月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鄧小平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論斷,掃清了十年動亂后科學技術發展的政治障礙,為中國制定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奠定了基礎,被譽為“科學的春天”。

兩次“三會合一”的全國科技盛會時隔38年召開,在共和國歷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義。巧合的是,這兩次盛會,駐馬店都只有一名代表參加,且是一對父女。19783月,上蔡縣東岸鄉東岸村農民王泮明作為駐馬店地區唯一的代表,到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全國科學大會。38年后,王泮明的女兒,駐馬店市科協黨組書記、主席王愛蓮作為駐馬店市唯一的代表參加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

作為一名農民,王泮明為何能受邀參加全國科學大會?這與他創辦東方紅農業科學實驗站有關。

上蔡縣東岸公社東岸大隊東方紅農業科學實驗站,創辦于19672月,解體于1984年秋天。在近18年的時間里,東方紅農業科學實驗站叫響全國,登上《紅旗》雜志,成為全國基層農業科學實驗站的一面旗幟,全國17個省市數萬名干部、農民及科技工作者前去參觀。

一個村級農業科學實驗站的榮耀與興衰,一段歷史的縮影。日前,記者采訪了東方紅農業科學實驗站的主要創辦人——今年80歲的王泮明老人,聽他講述了東方紅農業科學實驗站創辦始末,鉤沉那個漸行漸遠的歷史故事。

reny160646.jpg 

19783月,王泮明參加全國科學大會留影。

“樣板田”嶄露頭角

王泮明,1936年出生,上蔡縣東岸鄉東岸村人。他當過兵,曾守衛在朝鮮戰場的前沿陣地“三八”線附近,從部隊轉業后,到新鄉柴油機廠當工人,后被提拔為干部。19624月,懷著對家鄉故土的深厚感情,帶著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的雄心壯志,他毅然辭去新鄉柴油機廠的工作,回到家鄉當農民。不吃“皇糧”吃“農糧”,這在當時被眾多人,包括他的父母、妻子和朋友看作是不可思議之事。

回鄉不久,王泮明便當上了生產隊會計。當時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剛剛過去,農村百業待舉,百廢待興。王泮明和生產隊的其他干部一起,發動全隊群眾,想盡辦法把生產搞上去。“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他們首先通過大搞積肥和拆舊房蓋新房,利用舊房土等辦法挖掘肥源,解決了肥料不足的問題,當年便取得了好收成。在生產實踐中,王泮明發現農民因循守舊思想比較嚴重,耕作粗放,不愿學習新的農業生產科學知識,根本不知道化學肥料的增產作用。

“這時我想起了焦裕祿同志說的一句話:‘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聯系到我在新鄉柴油機廠工作期間,每生產一批新零件前,首先要搞出‘樣板’,然后按照‘樣板’生產,就能夠減少廢品,提高生產效率。于是,我決心先種‘樣板田’,用事實說服群眾。”王泮明說,他把生產隊準備分給社員過年的粉條,到供銷社兌換了200多公斤化肥——硝酸銨,按每畝5公斤的施肥量為40多畝小麥追施了化肥。這塊土地遠離村莊,是多年不見肥料的“齋公”地,往年畝產小麥不足50公斤,當年畝產達到150公斤,增產兩倍多。在事實面前,社員科學種田的勁頭空前高漲。接著他又提出淘汰種植多年的小麥老品種,全部種上了“內鄉五號”新品種,棉花也種上了“岱字十五號”原種。糧棉產量當年就上了一個新臺階。不到三年的時間,生產隊便由“饑餓型”邁向了“溫飽型”,41戶群眾的80多間險房、危房全部進行了翻新,初步改變了貧窮落后的面貌,在全公社樹立了一面旗幟。

王泮明根據搞“樣板田”的經驗,多次向大隊“兩委”班子提出建議:由大隊抽出土地,抽調人員,盡快成立一個農業科學實驗站,種好大隊的“樣板田”,以帶動全大隊農業生產有一個突破性的發展。對此,多數大隊干部表示贊同,但是一直沒有坐下來研究具體辦法。1966年春天,王泮明主動要求到中國棉花研究所進修一年,以提高自己的業務技能。學習結束后,他便趁熱打鐵,舊話重提,希望大隊“兩委”班子坐下來研究辦站事宜。通過反復商量,東方紅農業科學實驗站于19672月正式成立。

實驗站登上《紅旗》雜志

東方紅農業科學實驗站選在一片高低不平的亂墳崗,共32畝,是塊荒涼的不毛之地。辦站之初,大隊抽出11個青壯年,由王泮明任站長,帶領大家開始了艱苦的創業歷程。當時,既無牲畜又無農具,更談不上儀器設備了,真可謂“一窮二白”,白手起家。

辦站伊始,文化大革命正在轟轟烈烈地進行,王泮明謝絕各種組織的拉攏,在那片高低不平的亂墳崗埋頭平整土地、搞研究。通過深入調查,反復論證,他制訂了“著眼大田,服務生產”的辦站方向,堅持“大田出題目,小田做文章;小田出經驗,大田去推廣”。

“當時全大隊農業生產存在的突出問題是農作物種子混雜退化,嚴重制約了農業的發展。”王泮明說,實驗站首先從繁育良種入手,建立小麥、棉花三圃田,由實驗站繁育株行圃、株系圃,生產隊建立種子田和原種圃,全大隊小麥、棉花很快實現了原種化,同時每年還為兄弟社、隊提供了大批一、二代優良品種。其次是作物品種布局單一化,每年都是“麥茬豆”“豆茬麥”,產量在150公斤左右。而玉米這種高產作物,在本地沒有得到推廣,因為許多農民認為本地不適宜種玉米,種了玉米不結籽。針對這一情況,實驗站從新鄉農科所引進了“新單一號”玉米雜交種,在實驗站種了兩畝“樣板田”。通過精心管理,平均畝產400多公斤。玉米這一高產作物,很快便在全大隊得到了大面積推廣。

實驗站種玉米的高產典型,引起了縣和公社兩級領導的高度重視,縣里多次組織各公社和大隊干部群眾到實驗站參觀、考察,實驗站的經驗很快在東岸公社和全縣推廣。農作物的良種化和玉米大面積種植,使全大隊的農業產量大幅度提高,東岸大隊也成為駐馬店地區的先進大隊。東方紅農業科學實驗站引起了上級的關注。1969年,黨中央主辦的《紅旗》雜志第三、四期合刊發表了調查報告——《一個由貧下中農親手創辦的農業科學實驗站》,肯定了東方紅農業科學實驗站的辦站方向。此文隨后被全國各大報刊轉載,頓時為東方紅農業科學實驗站迎來了政治支持,并在全國產生巨大反響。全國先后有17個省市數萬名干部、農民及科技工作者前往東岸大隊參觀、學習,不少地區推廣東岸的經驗公社辦站、大隊辦站,全國掀起一股辦農業科學實驗站的熱潮。

開辦農業技術學校

東方紅農業科學實驗站也迎來了發展機遇,建立了化驗室,承擔省、地、縣的科研項目。為了提高農民素質,提升科學種田水平,在上級科研、教育部門的支持下,實驗站又辦起了“東方紅農業技術學校”,面向全縣招生,為全縣各公社、大隊培養農民技術員。

為了解決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實驗站采取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和河南農業大學掛鉤,請專家教授上課,該校著名學者賀中勤、韓錦鋒、崔金美、劉克啟等先后到學校授課。邀請全省著名勞模劉應祥、戚久旺、龔文生等到東岸傳經送寶,邀請縣科委、農業局的技術人員長期住到學校擔任專職教師等。學校還派出人員去高等農業院校進修。學校先后為全縣培養了1000多名能夠“說得出、做得到、用得上、留得住”的農民技術員。這些農民技術員為普及、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提升農民科學種田水平,推動全縣農作物產量大幅度提高,做出了突出貢獻。

東岸大隊辦實驗站的作用也日益凸顯。王泮明老人介紹,東岸大隊通過辦實驗站,解決了技術棚架問題,科研成果能夠迅速推廣。如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韓錦鋒研究的“小麥種子電處理”成果,通過在實驗站實驗,小麥可提前兩天出苗,增產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上蔡縣科委在實驗站舉辦了學習班,使這一技術很快在全縣得到了推廣。

實驗站是最基層的農業科研組織,能夠直接參與科學實驗活動,每一項成果都看得見、學得會、做得出。比如利用“大屋窖”儲藏紅薯,可以有效地防治紅薯黑斑病的蔓延。為了推廣這一技術,實驗站從武陟縣請來了技術員,第一年在東岸第四生產隊搞示范,第二年東岸大隊16個生產隊,每個生產隊都建起了一到兩個“大屋窖”,解決了紅薯儲藏的老大難問題,使“年年爛”變成了“六月鮮”。在小麥“高(產)、穩(產)、優(質)、低(成本)研究中,小麥生產成本由每公斤0.28元降低到0.16元,獲得省科研成果二等獎。

王泮明老人說,實驗站帶動了農民科學種田運動的蓬勃發展,促進了糧棉產量的大幅度提高,東岸大隊由一個貧窮落后的大隊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大隊,集體積累大大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對國家的貢獻也越來越大,東岸大隊連續多年超額完成夏糧征購任務。

受邀參加全國科學大會

東方紅農業科學實驗站先后獲得40多項科技成果,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省小麥“高、穩、優、低”二等獎、省“線蟲利用”三等獎、地區“夏播棉試驗推廣”二等獎等獎項。培養的近千名農民技術員中,近百名獲得技術職稱,3名同志憑科研成果被招聘為國家公務員。

196910月,來自偏僻小鄉村的王泮明,作為河南省貧下中農代表,應邀參加新中國成立二十周年國慶觀禮,受到了毛主席、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1978年3月,42歲的王泮明作為駐馬店地區的唯一代表,參加了全國科學大會,聆聽了鄧小平同志的重要講話,受到了華國鋒、鄧小平、葉劍英、李先念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并同他們合影留念。197912月,王泮明又參加了第二次全國農民教育工作會議,并在大會上發言,受到了胡耀邦、李先念、余秋里、方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王泮明老人說,1984年秋天,伴隨著全國形勢的發展變化,東方紅農業科學實驗站最終解體。

    實驗站解體后,王泮明并沒有放棄對科技知識的學習和推廣工作。在科學精神的鼓舞下,在科技知識的指導下,他扎根農村孜孜不倦地從事科技推廣工作,服務家鄉的農業生產。他重視知識,堅持學習,與時俱進。70歲時他開始學習電腦,建立了自己的博客,注冊了QQ號和微信號,寫文章、出書,通過新媒體等方式和手段傳播科技知識,73歲時被授予“駐馬店市科技適用拔尖人才”。如今已80歲的王泮明老人,仍在為農業科技推廣工作默默奉獻著,同時也享受著絢麗多彩的晚年生活。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點贊

  • 高興

  • 羨慕

  • 憤怒

  • 震驚

  • 難過

  • 流淚

  • 無奈

  • 槍稿

  • 標題黨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曲县| 无极县| 临清市| 阿克苏市| 宿松县| 灯塔市| 钟祥市| 深泽县| 松原市| 嘉兴市| 泸溪县| 深水埗区| 固始县| 广宁县| 洛隆县| 德钦县| 通渭县| 宜良县| 彰武县| 麦盖提县| 基隆市| 钦州市| 武汉市| 孙吴县| 准格尔旗| 东丽区| 县级市| 额济纳旗| 甘肃省| 珠海市| 东光县| 翁源县| 大埔区| 德惠市| 贺州市| 绥宁县| 湘西| 房产| 沛县| 奈曼旗| 涡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