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共筑中塞合作之“橋”
摘要:談到塞爾維亞,中國老百姓首先會想起的是南斯拉夫電影《橋》,電影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南斯拉夫游擊隊員抗擊法西斯的故事。中國人民與塞爾維亞人民一樣,都有著英勇抵抗
談到塞爾維亞,中國老百姓首先會想起的是南斯拉夫電影《橋》,電影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南斯拉夫游擊隊員抗擊法西斯的故事。中國人民與塞爾維亞人民一樣,都有著英勇抵抗外來入侵的歷史與記憶,因此,這部電影長久以來一直是溝通中塞兩國人民的“心靈之橋”。電影《橋》作為中國了解南斯拉夫的一個窗口,縈繞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南斯拉夫游擊隊形象和產生的英雄情結一直揮之不去。無論老一代還是新一代,都想目睹當年“橋”的風采。
隨著國際形勢紛紜變幻,南斯拉夫也經歷了戰爭、解體、沖突、重建、轉型等復雜歷程。多災多難的前南各國人民如今又迎來新生,步入了新一輪和平發展時期。但橋的記憶在兩國人民心中一直沒有消退。
2016年5月18日,筆者終于有機會得以一睹歷史上這座英雄之橋的風采,來到了電影中的“橋”。南斯拉夫電影描寫的橋現在已經在黑山共和國境內,橫跨塔拉河(Tara River),高大險峻,橋側仍有當年被炸痕跡,如今已經重新修好。橋的周圍已經修建了不少娛樂設施,但當年的英雄的雕像仍然矗立在橋畔。晚上回到黑山的居住賓館,在賓館餐廳休息時,又打開手機,觀看《橋》這部老電影。賓館一位年過五旬的服務員聽到熟悉的電影聲音,不禁湊過來一同觀看。雖然是中文配音,她還是對電影對白的細節耳熟能詳。每出現一個人物,都做解釋,“這是日沃伊諾維奇,現在還健在,已經80多歲了!”她指著劇中的主人公說。日沃伊諾維奇是南斯拉夫家喻戶曉的明星,《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中瓦爾特的英雄事跡至今傳頌。可惜的是,就在我們談論“瓦爾特”一周后,英雄瓦爾特扮演者沃伊諾維奇去世。但中國和南斯拉夫兩國之間這種心靈紐帶一直存在著。
2014年12月,由中國路橋工程公司承建的跨越多瑙河的澤蒙—博爾察大橋竣工,這一被譽為“多瑙河上的彩虹”的橋梁,也被塞爾維亞總理武契奇稱為“中塞友誼之橋”,它是中國企業在歐洲承建的第一個大橋項目。該橋的建成結束了近70年來貝爾格萊德市多瑙河上僅有一座大橋的歷史,極大方便了塞爾維亞民眾的出行,也展示了“中國制造”的實力,成為構筑兩國友好的“友誼之橋”。
如今,中國“一帶一路”規劃在歐洲最具標志性的工程——中歐陸海快線,又成為溝通中塞之間的“和平之橋”,它從希臘港口途經馬其頓、塞爾維亞至歐洲內陸。與當年《橋》這部電影描述的情形不同,當年德國法西斯嘗試從希臘經馬其頓至塞爾維亞退回到本國,塞爾維亞人民堅決炸掉大橋。70年后,中國重新構筑這座中塞合作之橋。今天,塞爾維亞人民用無限的熱情來歡迎“中國之橋”,與中國人民一起共筑“中塞合作之橋”。
2016年6月1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塞爾維亞,再續中塞友誼。塞東向戰略與中國的“16+1”合作不謀而合,“一帶一路”倡議與塞再工業化戰略互相借力,互利共贏。雙方在重大政治和戰略問題上互相關切,在國際事務上保持密切合作,互相支持。習近平主席此次訪問,將全面提升雙邊合作戰略水平,把雙邊關系提升到新的高度。中塞合作之橋將會繼續暢通,造福子孫萬代。(劉作奎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中東歐研究室主任,“16+1”智庫交流與合作網絡秘書處辦公室主任)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中國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