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三國演義》
摘要:□張純我想,只要是文學愛好者,無論青年或老年,《三國演義》應該都讀過。年少時,我曾因上課讀它被老師打過板子,還因讀其他“閑書”而屢遭懲罰。嗜讀之癖至今
□張純
我想,只要是文學愛好者,無論青年或老年,《三國演義》應該都讀過。年少時,我曾因上課讀它被老師打過板子,還因讀其他“閑書”而屢遭懲罰。嗜讀之癖至今仍積習難改,看來讀書得伴我一生了。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小說,羅貫中把本來只有高級知識分子才能讀懂的史書,變成了大眾化的讀物。
所謂“演義”,竊以為就是“小說”。《三國演義》和《漢書》《三國志》(陳壽著)不同之處在于,羅貫中對于發生在那個時期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經過精心的藝術加工,或添枝加葉或移花接木或張冠李戴甚或無中生有。為了塑造人物,為了張揚人物的個性,同時也為了宣示作者的愛憎,羅貫中是不惜筆墨的。他給后世留下了一部生動鮮活瑰麗多姿的文學畫卷,同時,也給戲曲界提供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劇目,像《桃園結義》《連環計》《祭東風》《草船借箭》《蔣干盜書》《單刀赴會》《擊鼓罵曹》《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等,無不傳唱久遠,久盛不衰。
《三國演義》里塑造得最為典型的三個人物是:義薄云天的關羽、奸詐權變的曹操、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還有張飛、呂布、孫權、魯肅、董卓、黃中、馬超……栩栩如生的形象印在了讀過書看過戲的大眾心中。
這都是羅貫中的本事。沒有他把正史變成小說,沒有創作過程中的夸張、虛構,恐怕靠《漢書》 《三國志》很難達到《三國演義》的普及效果。
初讀《三國演義》時,對督郵這個官兒不甚了解,后來翻看《后漢書·百官志》和《通典·職官總論郡佐》才明白督郵是漢代設置的郡守佐使。官兒不大,權力不小,是個敲詐勒索下屬的要害職務。
《三國演義》第二回里的這個督郵,就是定州的督郵,當時,劉備就在定州管轄下的安喜縣當縣尉,正面臨著朝廷下詔“凡有軍功為長吏者當沙汰”的節骨眼上,有被“裁汰”的可能。這時候督郵來了,就是來檢查落實“圣旨”的,劉備豈能不慌?出城迎接恭而敬之,而那位督郵則“坐于馬上、惟微以鞭指回答”。這種傲慢態度已經讓隨行于劉備之后的關羽、張飛大為不滿了。待到了館驛之后,督郵的言行更讓張飛惱怒。書中的描述相當生動,直到張飛怒極“睜圓環眼,咬碎鋼牙,徑入館驛,直奔后堂,見督郵正坐于廳上,張飛揪住他頭發,扯出館驛,把他拴在縣前馬樁之上,攀下柳條,照督郵兩腿上著力鞭打,一連打斷了十幾根柳條……”
顯然,劉備的這個安喜縣縣尉的“烏紗帽”是不能再戴了。以張飛的意見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這個督郵殺掉算了。但這不是羅貫中筆下劉備的性格,他從廳堂中取出縣尉的印綬,掛在督郵的胡子上,說了兩句氣話:“據汝害民本當殺卻,今姑饒汝命,吾繳還印綬,從此去矣……”兄弟三人就這樣走了。
羅貫中筆下的張飛,給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真相并非如此。《三國志》里真正怒打督郵的是劉備而并非張飛。
小說畢竟是小說,現實生活中,你如果把劉某的事安在了張某頭上,輕者(不觸及法律底線)尚可原諒,如果構成了誣陷之罪,那就要受法律的制裁了。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