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家金伯年:丹青不知老將至盡數殘墨寄余生
摘要:丹青不知老將至盡數殘墨寄余生——記著名漫畫家金伯年□晚報記者 郭建光 文/圖 金伯年 金伯年漫畫作品選金伯年,1928年10月生,河南新鄉人,著名漫畫家。19
丹青不知老將至盡數殘墨寄余生
——記著名漫畫家金伯年
□晚報記者 郭建光 文/圖
金伯年
金伯年漫畫作品選
金伯年,1928年10月生,河南新鄉人,著名漫畫家。1950年在平原省文化廳美術科從事美術創作,后調河南人民出版社美術編輯部任編輯,平輿縣文化館副研究館員、河南省美協漫畫藝委會委員。出版過年畫、連環畫、封面、插圖等作品,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南漫畫研究會副會長、駐馬店市美術家協會顧問。
金伯年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從事漫畫創作,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達到創作高峰。多家報刊曾為他開設漫畫專欄。2008年3月1日,金伯年在為自己畫集所作的前言里這樣寫道:丹青不知老將至,屈指已是八旬翁。匆匆歲月無所事,盡數殘墨寄余生。這一年,金伯年80歲。他言語中的淡泊,他的青春和窮其一生的孜孜追求都融入到這首看似平淡實則言為心聲的小詩中。
金伯年思維敏捷,他的天賦異稟體現在他的一幅幅漫畫中,無言地向讀者傾訴著畫家的認知、良心和剛正不阿之魂。
近日,記者有幸在友人的幫助下采訪到仰慕已久的金伯年先生。老人已經88歲。然而他思維敏捷,對社會現實始終保持著清醒的認識。如果不是與他深入交談,你根本不會想到面前這位樸素的老人就是著名的漫畫家。
厚積薄發,迎來創作的春天
金伯年告訴記者,上世紀50年代初嘗漫畫創作滋味,覺得漫畫比較簡單,而且能針砭時弊,扶正驅邪,深受群眾歡迎,所以就深喜歡上了漫畫創作。
“我從孩童畫鬼臉到比葫蘆畫瓢,竟混進美術教師、美術創作、美術編輯隊伍之中。一無名師指點,二無到院校深造,只憑眼看、耳聞、心記、手畫,摸索出一條小路。”金伯年說。
隨著漫畫作品的不斷發表和《如此善良的眼睛》在省一屆青年美展中獲得一等獎,金伯年逐漸受到關注。不久,一場反右風暴將金伯年打入巨浪之中。
1982年,河南漫畫研究會成立。之后,河南漫畫研究會連續舉辦了三次全省漫畫展、八省漫畫聯展、全國漫畫展等。金伯年的漫畫《舊畫新描》《槽頭興旺》《廟不在大》《反貼門神》等多幅作品入選。特別是1985年和1990年兩屆全國好新聞漫畫評選中,金伯年的《反貼門神》和《月蝕》均獲得一等獎。
隨著漫畫創作隊伍的壯大,諷刺漫畫的創作日新月異,對于已經獲得過一屆全國新聞漫畫一等獎的金伯年來說,要想突破自己絕非易事。經常到鄉下尋找創作靈感的金伯年經常聽到農民對扶貧款被截留的現象敢怒不敢言,如何將這一敏感的題材通過自己的畫筆表現出來,成為壓在他心頭的一塊巨石。經過苦苦思索,他想起了月蝕現象,于是,巧妙地在被“天狗”吞噬的殘缺的月亮上寫著扶貧款三個字,月亮中間畫個四方孔寓意錢幣,此處指扶貧款,而地面看似平常的水盆內也有一個殘月。這樣一幅構思巧妙、與扶貧款被截留甚至貪污的怪相被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金伯年懷著忐忑的心情將這幅漫畫寄出去參評。等待他的,又是一個驚喜。
1990年全國優秀新聞漫畫評選于當年4月中旬在京揭曉。《月蝕》(金伯年作)等三幅作品獲一等獎。“這使我信心大增。”金伯年回憶當時的情景時激動地說。
“我省漫畫研究會多次舉辦漫畫研討會和全國漫畫聯誼會,全國各地的新老漫畫家共聚一堂,交流經驗,傳授知識,點評作品,使與會者受益匪淺,更使我終身難忘。”金伯年說。
從1985年到2000年,是金伯年漫畫創作的高峰期,其間,他發表作品一千多幅,也成為這一時期的獲獎專業戶,獲獎30多次。他的作品多以單幅諷刺漫畫為主,也畫專欄畫,如《河南司法》的《故事新編》等,都是群眾愛看的欄目。
“曾經有一個南陽的農民因蒙冤多年無處申訴,竟給我寫信訴苦,要我給他申冤。”他急忙將這份信轉給《河南司法》雜志。
創作于1985年的《反貼門神》,里面的兩個門神你靠我,我指望你。面對撬鎖的蟊賊,兩位門神都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這正是對社會現實的反諷。像此類的漫畫,在金伯年一生豐碩的創作中比比皆是。而這些精品漫畫的誕生,是一個個不眠之夜,一次次修改一遍遍審視才完成的。
“畫”為心聲,一幅漫畫就是一幅世俗寫照
金伯年一生向學,加上供應孩子讀書,負擔很重。然而他淡泊明志,安守書齋,耐得住寂寞。
“我一生耿直,不愿意做違心的事情。”金伯年說,他不重名利,漫畫難畫,如果不是真心喜歡,肯定堅持不下來。
“這幅《槽頭興旺》畫于1984年。當時農村開始發生變化,一些現代化機械走進百姓家。我創作這幅漫畫時,將原來農民家槽頭喂養的牛、馬、騾子換成拖拉機、飛機、小轎車、摩托車等。這幅漫畫與時俱進,反映社會新風尚,當然很受編輯的歡迎,很快就被發表在1984年的《人民日報》的《諷刺與幽默》上。”金伯年說。
“這幅《老畫新描》原來是1982年于化鯉創作的,我看后覺得隨著時代的發展,原漫畫的內容應該有所更新。于是我就在原畫的基礎上動腦子,將人人喊打而不打的過街老鼠,添加一個老鼠生下了兒子仍舊沒有人真正去打。所謂不正之風,莫過于此。”金伯年指著畫冊上的一幅漫畫對記者說。
“這幅《錄像記》上的內容至今仍舊有其現實意義。你看這些學雷鋒的一陣風,面對記者的攝像頭,竟然給人家理到一半就丟下不管了。我們學雷鋒一定要真學實干,不能流于形式,搞一陣風。”金伯年說。
在金伯年60余年的創作生涯中,他的漫畫在我國的漫壇獨樹一幟,成為耀眼的一顆星。無論是鞭打向“錢”看的《向日葵》,還是《連環套》中你方唱罷我方上場的檢查團、檢查團之檢查團……一幅幅漫畫就是一幅幅世俗的寫照。
所謂言為心聲,對于金伯年來說,即是“畫”為心聲。他在自己的內心深處開辟一方創作的凈土,不容許世俗的東西浸染它。他用自己的心血創作出一幅又一幅針砭時弊的漫畫作品。從這個意義來講,他是一只不停啄害蟲的啄木鳥,他希望社會少一點浮躁,多一點內涵,少一些假大空,多一些真善美。他孜孜以求的東西正是這個社會這個時代最為需要的東西。
獨辟蹊徑,在創作的道路上求變求新
面對紛至沓來的榮譽,金伯年無比淡定。他依舊穿著粗布衣衫,每日奔波在文化館與街頭巷尾之中。他總是把自己的身段放得低一些,再低一些。他明白這樣一個樸素的道理:離開生活的創作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我的漫畫能受到百姓的喜愛和專家的好評,其根源就在于我置身于百姓之中,關注農民的甘苦,希望通過漫畫來表達他們的心聲。”金伯年說,1960年,他們全家下放到平輿縣農村,多年來,他的思想感情和農民連在一起,深知他們的苦與樂、愛與恨以及他們對藝術欣賞的能力和興趣,這都是諷刺漫畫創作的畫外功夫。
《漫畫月刊》稱金伯年是“鄉土漫畫家”。認識金伯年的人都對他的創作態度有高度一致的認識:金老是一個不肯拾人牙慧的人。
縱觀金老一生中創作的漫畫,會發現,很多現象也許對于普通人來說早已司空見慣,然而經過他的巧妙構思,表達的諷刺效果卻非常好。他的作品《月蝕》獲得全國好新聞漫畫一等獎后,老一輩漫畫家、中國新聞漫畫學會會長沈同衡先生給他寄去一封信,信中寫道:“正是你首先道出了農民群眾的這一呼聲,而別人為什么聽不到,也想不到這樣令人同情和引人深思的畫面呢?這便是此畫名列榜首的主要原因。你運用群眾熟悉的比喻,確切有趣地表現出來,既有新聞性,又有藝術性。別人畫過的不畫,自己畫過的也不重復。希望你堅持這種態度,繼續干下去!”
拿到沈同衡先生先生的來信,金伯年陷入沉思:自己多年來孜孜以求的創作理念能夠得到沈先生的認可,自己是幸運的,多年來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金伯年意識到,漫畫創作的真諦:一要反映群眾的呼聲,不可言不及意,隔靴搔癢。二要善于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讓群眾一看就懂。三要比喻確切,耐人尋味。幽默乃漫畫之精髓,缺乏有趣的幽默形式,必然味同嚼蠟。比喻是幽默的主要手法之一,一定要恰如其分,準確無誤。四要創新,不走老路,不落窠臼,無論形式或內容都要另辟蹊徑,出奇制勝。這四點正是漫畫創作道路上的四大難關。
“搞漫畫創作確實是一件很艱辛的事,并非我當初想象的那么簡單、幼稚。諷刺漫畫容易被人誤解和對號入座,給自己帶來想不到的麻煩,在過去的政治運動中更是首當其沖的受害者。漫畫稿酬低是眾所周知的,要想堅守漫畫陣地,就必須有剛正不阿的精神。”金伯年說,漫畫作者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坐得了冷板凳。
金伯年說:“當前諷刺漫畫蕭條,精品奇缺,要想重振諷刺漫畫當年之雄風,滿足群眾的渴望,就必須努力改變現狀。如今我已經年過八旬,仍堅信走過的路雖然崎嶇不平,但也絕不悔恨。”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