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軍旅文學的家國情懷
摘要:朱向前 徐藝嘉 由于時代使命的召喚和軍旅作家職責所在,一批帶有濃厚家國情懷的軍旅文學應運而生。去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今年是紅軍長征勝
朱向前 徐藝嘉
由于時代使命的召喚和軍旅作家職責所在,一批帶有濃厚家國情懷的軍旅文學應運而生。去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對其中的典型作品作梳理回顧,以窺測延宕了千百年的家國情懷在中國當代軍旅作品中是如何表達,又是怎樣演變的。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艾青這兩句著名的詩句誕生于抗日戰爭時期,可以視之為漫長的歷史時間段內中華民族集體訴求的一個隱喻,充斥著凝重、熱烈而蓬勃的情緒??嚯y如同紐帶,尤其能把中華大地上的普通百姓們緊密聯結在一起,以對抗長期的外敵侵略和民族壓迫。
人類對土地有著天然的深刻眷戀,而土地的意象又和家園、國家的概念密不可分,這也是為什么小到個人、家庭,大到民族、國家,都對外來入侵者誓死抵抗的原因。捍衛領土主權是每個人、每個家庭乃至社會團體、民族族群的本能。因此軍旅文學從來不缺乏家國情懷。在炎黃子孫的心理基因中,蘊含著這樣一個基本邏輯:有家才有國,有國家才安。
彰顯大國風范和文化自信
徐懷中的非虛構長篇《底色》(2013年出版)復活了一段跨國界的戰爭歷史。這是近50年前“中國作家記者組”組長徐懷中率組在越南南方戰地采訪的一部“戰地日記”,是小說家徐懷中一次探索性的、深思熟慮而又水到渠成的跨文體寫作。素材“非虛構”,但寫法卻融小說、散文、通訊、政論于一體,底蘊卻又是長期的知識儲備、文化修養和戰爭思考。作品中融進了作家深切的戰爭體驗、心理感受和情感記憶?!兜咨窂闹性絻蓚€國家亦友亦敵的不同視角來反思戰爭中不同民族的家國情懷,并在復雜糾結的情感中探索和彰顯人性,顯得睿智、通達、深刻、犀利。它所具有的極其珍貴的文學與歷史價值,已經超越了時代和歷史本身的局限,無愧為新世紀軍旅文學的重要收獲。
王樹增的三卷本非虛構《抗日戰爭》(2015年版)創作周期長達8年之久,是作家繼《朝鮮戰爭》《長征》《解放戰爭》之后的又一力作。3本書洋洋180萬言,作者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國際視角,以抗日戰爭的每一次事件和每一場戰役為縱貫,全面真實地揭示了中華民族同仇敵愾、浴血奮戰,并最終贏得偉大的反侵略戰爭勝利的全過程。作品力求精準、客觀地再現復雜豐厚的抗戰歷史。
在當前時代語境下回望歷史,作家們切入戰爭的角度正在發生轉變,胸襟更為寬廣,格局也更加開闊?!犊谷諔馉帯氛暡⒆鹬貒顸h在抗日正面戰場中發揮的作用,“徹徹底底梳理抗日戰爭的每一寸時光,尋找民族心理發展歷程”。這種立場轉變顯現出作家的進步,同時也更是時代的進步,它彰顯出大國氣象應有的藝術風范和文化自信。
具備同樣品格的作品還有《旌旗萬里——中國遠征軍苦戰緬印》和《吾國吾土》。彭荊風于今年6月剛剛出版的長篇紀實文學《旌旗萬里——中國遠征軍在緬印》,反映的是1942年中國先后派出20余萬軍隊,以“中國遠征軍”的名義赴緬印作戰的一段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壯經歷。那不僅是現代史上的壯舉,更是事關中華民族安危的重要舉措。它完整、深刻地反映了中國遠征軍在緬印戰場的一系列戰爭和相關事件,力圖以文史融合的方式呈現戰爭面貌。長篇小說《吾血吾土》則是作者范穩在長達4年的時間里查閱史籍,深入滇西地區,采訪抗戰老兵,并遠赴臺灣等地采風,最終完成了這部反映西南聯大時期一代知識分子投筆從戎御敵救亡、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起落沉浮的英雄史詩。此書在2015年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提名。
觀測戰爭后遺癥對人的戕害
社會細胞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家庭。軍人的犧牲并不只發生在戰場,家園破碎對人的打擊和傷害會持續到戰后乃至永遠。
在正面戰場之外,一些作家從人性的維度思考,意識到戰爭后遺癥對人的戕害。朱秀海是這方面意識覺醒最早的作家。從《癡情》《穿越死亡》到《音樂會》,他在持續的思考和掘進中不斷發掘出更深層的審美和哲學意義?!栋V情》是一部以反映當代(南線)戰爭生活為題材的長篇小說,作家不僅以雄渾廣闊的現實主義筆觸,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逼真動人的、飄散著俄羅斯油畫風味的戰爭畫卷與戰場景觀,更以遒勁犀利的筆力和對人物心靈的辯證把握,為我們剖示了一場又一場關于戰爭與和平、關于愛國與愛家、關于人性與黨性、關于奉獻與自私、關于崇高與渺小的雷鳴電閃般的靈魂拷問與抨擊,不斷地給我們以震撼與感動,這也使其成為當代軍旅文學探討戰爭對人性的沖擊、對倫理道德的洗滌、對整個社會的震蕩的“戰爭后遺癥”的先聲之作。
1995年的《穿越死亡》直逼戰爭現場,以洋洋43萬言揭示了當代軍人在戰爭環境中鍛造與鑄煉的過程,一個又一個普通軍人的精神品位和人格境界,經過戰爭與死亡而走向了純凈、升華與騰躍,可以說是對當代(南線)戰爭給予中國軍人生命洗禮的一部總結之作。
2001年底發表的70萬字的《音樂會》是一顆重磅炸彈,它回溯到抗日戰爭中,以秋雨豪領導的抗聯十六軍與敵寇展開殊死搏斗、最后悲壯地全軍覆滅這樣一個歷史過程為背景,以一個親歷戰爭的朝鮮小女孩金英子的視角,帶領讀者深入到戰爭中去,將抗聯戰士慷慨赴死、為國捐軀的英雄壯舉和日寇令人發指的血腥暴行,以及戰爭的殘酷慘烈和戰爭中人性的豐富、復雜、深邃表現得淋漓盡致。
類似的還有黃國榮的長篇小說《碑》,它力圖在朱秀海開辟的道路上再進一步。
以小視角探究大環境中的戰爭
與從國家角度出發、考量大背景中小家庭的變革不同,另有些作品則從本位的家庭角度出發,以小的視角去探究大環境中的戰爭。從小處著眼,圍繞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去駕馭大的戰爭事件,也是近年來作家們觸及戰爭題材時慣常切入的角度,其中不乏佳作。
張鷹的長篇新作《此岸·彼岸》用悲憫的筆調寫盡了一個女人令人扼腕的一生,通過女主人公小碗和兩個男人之間的愛恨糾葛,牽引出一段抗戰史,在現在和過去之間,在此岸與彼岸之間穿梭,讓一個女人在愛情和革命理想信念之間左右搖擺。由于丈夫背叛革命,小碗和孩子們的一生都陷入了窘境,而對愛人愛恨交織的心境讓她煎熬了一生,直至死亡方才解脫。整個小說情感飽滿熱烈而又不失精巧,是近年戰爭小說的佳構。
裴指海的短篇小說《士兵與蚯蚓》篇幅雖短,意蘊卻深遠,同樣涉及到戰爭后遺癥的主題。僥幸從日軍軍營逃回來的女主人公李菊紅卻差點喪命于身為共產黨員的丈夫手里,它的精彩在于深度揭示人在國與家相沖突時陷入的兩難境地。西元的《死亡重奏》直面朝鮮戰場,硝煙味十足,通過對每一個參與這場保家衛國戰爭的個體細致入微的刻畫,表現出殘酷慘烈而又極具力量感的戰爭畫面,同時融入了作家對個人與國家、戰爭與和平的形而上辨證思考。
綜上,可以看到近年軍旅文學無論從敘事角度還是思想深度方面,都在不斷擴展和深化,鮮明而強烈地表達了家國情懷這個軍旅文學的特質。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人民日報海外版》)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