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杜溝 見證上蔡滄桑巨變
摘要:□晚報記者 張廣智 通訊員 段曉波 文/圖記者近日在上蔡縣采訪時得知,上蔡人熟知杜詩,敬仰杜詩,是因他在任汝南都尉期間,帶領上蔡百姓興修水利,發展農業,提高人
□晚報記者 張廣智 通訊員 段曉波 文/圖
記者近日在上蔡縣采訪時得知,上蔡人熟知杜詩,敬仰杜詩,是因他在任汝南都尉期間,帶領上蔡百姓興修水利,發展農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人民的尊敬和愛戴。因此,上蔡百姓尊杜詩為“杜母”,將他與西漢時同樣愛民的上蔡長、后任南陽太守的召信臣稱作“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其后,人們便稱愛民的縣官為“父母官”。到北宋時,“父母官”便成為地方官之代名詞了。杜溝是上蔡崗嶺東縱貫南北的五條大溝的總稱,是洪汝河水系,南馬腸河的支流。杜溝的由來,是為紀念“大禹式父母官”杜詩,而以他的姓命名的。名臣杜詩深受百姓擁戴,杜溝被譽為“杜母溝” 。
杜溝一隅。
百姓出資立的石碑。
興利除弊“杜母溝”
東漢光武年之前,蘆崗以東至蔡崗之西,洪澇過后,頃刻變成澤國,莊稼淹沒,沼澤遍地,蒿草齊腰,狐兔出沒,餓殍盈野。“夏秋大水,田禾盡沒”,“歲饑,大疫”等,上蔡舊志中多有記載。
建武初年,時任上蔡長的杜詩歷經勘查、規劃,率上蔡百姓興水利,分別在城東五里、十里、十五里、二十里、二十五里處,自北向南開挖出來的,逐次叫做杜一溝、杜二溝、杜三溝、杜四溝、杜五溝,流域大水分流,以治洪患。挖溝修渠,并非一勞永逸,此后的千百年間,杜溝曾歷滄桑。
清康熙年間,楊廷望任上蔡知縣。他常懷憂民之心,遍尋溝河故道,用了五年時間,組織上蔡百姓,大興水利,康熙二十五至二十六年,先后疏浚杜一、二、三、四溝等溝河,或高筑堤防,以拒水害;或固勢疏導,深浚河身;或開挖新溝,巧分水勢,以解決河道壅淤之患,民眾受益匪淺。
新中國成立后,杜溝又經歷過四次大規模的疏浚。杜溝流經上蔡縣和汝南縣境,邊界水利糾紛難以避免。上世紀50年代,因汝南縣留盆鄉在杜二溝上筑壩蓄水,引起汝南、上蔡兩縣排水糾紛。當時,信陽地委高度重視,積極協調,本著團結治水,上下游兼顧,反對以鄰為壑的原則,使糾紛得以妥善解決。
1959年、1964年,汝南、上蔡兩縣先后兩次共同協商局部疏浚。終因治理不系統,“一丈不通,百里無用”,未能徹底消除澇災。
按三年一遇除澇標準治理后的杜溝,源于上蔡縣齊海鄉孫莊北,流經上蔡縣五龍鄉、楊屯鄉、汝南縣留盆鎮的夏莊南入南馬腸河。源于上蔡縣齊海鄉肖莊北的杜一溝,按三年一遇標準進行過全線治理。流經五龍鎮、楊屯鄉,至汝南縣留盆鎮大冀橋之南二公里許,入南馬腸河。杜一溝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安瀾一方地域百姓的“杜一河”。
“75·8”洪水時期,上蔡縣邵店鎮任莊村以東水勢下泄僅日許,而洙湖鎮以東則水滯四日之久。這足以佐證了杜溝所起到的分洪作用。
駐馬店地區行署領導主持,汝南、上蔡兩縣共同設計,1978年冬至翌年春,對杜溝進行治理。終因下游開挖地較窄,又在冀店建一座以橋帶閘工程,但仍不理想。
其后,上蔡縣動員了齊海鄉、楊屯鄉、五龍鄉、邵店鎮,對杜一溝進行全面清淤覆堤。2000年冬,出動民工5000余人,動用各類機械160多臺,用時近一個月,治理12.7公里。治理后的杜溝行洪能力大為增強,杜溝的疏浚,實施北入蔡河南泄馬腸河的南北分洪,導致邵店以東、洙湖以西、汝寧以北的大片澤國變為良田。
造福鄉里施善政
近些年來,飽受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農林牧漁等諸業并舉,生活生產中的余弊也浸染著杜溝,城鎮的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也多排泄于此,造成河水惡臭,水草不生。流域內城市發展和工業生產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既破壞了流域的生態文明,又嚴重影響著居民生活和健康,這樣有悖于政策規定,老百姓不答應,引起了上蔡縣委、縣政府領導的高度關注。
上蔡縣委、縣政府領導決定,2007年上馬污水處理廠,之后又籌資4000萬元,完善城市生活污水排放設施、管網,在縣城東緊鄰杜一溝處,美潔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順利建成,污水就地轉化循環,實現規范達標運行。
杜一溝流域水污染治理迫在眉睫,上蔡縣開展了集中整治。涉及鄉鎮加強對轄區溝段的整治監管,清理沿河岸堆放的垃圾,拆除沿河違章建筑,對河內漂浮物進行打撈,對沿線的飼養場排污管道進行了拆除和封堵。
上蔡縣水利局積極爭取安全飲水項目,杜溝沿線的高白玉村、張宇村等13個村都打了深水井,解決了4萬余人的吃水難問題。
治理后的杜一溝水質變清,四季長流,重生水草茂盛,蘆葦叢生,沿岸綠樹成蔭。四下眺望,滿坡莊稼,瓜果飄香,環境宜人,這得益于縣里重視,得益于環保意識俱增的群眾的支持。
杜一溝上原僅有磚拱橋,多數翼墻或擋上墻損壞嚴重,砌磚風化,有的孔徑過小,阻水不暢。對此,經市政府、縣政府協調,爭取建橋項目,拆除重建橋梁14座,造福鄉里百姓。
百姓出資立石碑
政府真心為民辦事,百姓誠心立碑感激。在上蔡縣楊屯鄉張宇村與邵店鎮任莊交界處,新立一塊石碑,其碑文曰:
東漢建武十三年汝南都尉杜詩(今衛輝市人)來蔡率鄉民在縣城東開挖五溝,以泄蘆崗之洪水……任橋始建于某朝代無據可查,重修任橋現有建橋碑兩塊,是大清道光三年坐落在任家溝入杜一溝的南岸,距任莊一華里處,一座白石條建筑的一孔橋,美觀大方,是杜一溝上的所有橋之首。1969年,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開挖杜一溝,在原溝八米寬的基礎上擴建30米,杜一溝變成了“杜一河”,原任橋往南移動160米處,坐落在邵店至五龍的公路上,是一座青磚三孔橋,定名為“險峰大橋”,又是杜一溝上所有橋之最。根據形勢的發展和水利、交通的需要,經駐馬店市政府決定,原橋拆除重建一座鋼架混凝土大橋,長30米、寬6米。為保護好此橋,由本村農民工張改政捐資立碑一塊,望過路行人和本村廣大群眾攜起手來共同愛護此橋,積德行善,發展生產,搞活經濟,為早日實現小康生活水平而努力奮斗。保護好大橋是建橋的重中之重,受張改政重托,宋改名、張云、戴德政、張宏負責立碑工作。
2016年農歷歲次丙申仲春月十九日立。
農民們自愿捐款刻碑,以紀杜溝,意愿有三:一則感激政府為民善政,謀求福祉;二則整治杜溝,改善生態,承先賢之愿,造福當今百姓;三則道路修通,大橋橫架,實乃便民富民之舉,護橋之責理屬眾望。當地群眾自發立碑一事,在十里八鄉傳為佳話。
杜詩美名傳千載
開挖杜溝是杜詩的業績。杜溝是古蔡史上了不起的水利工程。它的規模不大,歷經千年滄桑,依然能夠灌溉。有了它,旱澇無常的一方土地變成了沃野良田。
杜詩與上蔡有緣分,緣于一紙任命。在杜詩的頭腦里,擔任地方官的意義就是為民消災、濡養。挖溝辟田是他的政事兒,具體而質樸。他是上蔡長,完全可以閑待官衙,不必問津荒野;完全可以討巧作秀,不必潛心謀事。而他的使命是什么?為國效力,為君分憂。他的夢想是什么?治地安寧,萬民殷實。為此,他需要恪盡職守,盡心竭力。他生活的時代,多戰亂少勞力,人背肩挑,實施工程難度可想而知,他知民力,問政鄉野,找出治水方法,“深挖溝,洪宜疏”,歷經千辛萬苦,溝渠終得修竣。其后,“民安其業,戶口滋殖”。
杜溝是一種靈動的文明,演繹出悠久水利文化。它像一老母偏居一隅,從不炫耀,只知貢獻。這不正是杜詩為政的風格嗎?治上蔡、管汝南、守南陽,轄區內“政治清平、政化大行”,“大行水利、省受民役”。《后漢書·杜詩傳》里載明:“奉職無效,久竊祿位”,“愿退大郡,受小職”,“貧困無田宅,喪無所歸。”
杜詩為官清政廉潔,也難怪世人譽他為“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無論什么朝代,民眾需要的是廉吏。杜詩真的是醒者、悟者、睿智者。他的一個舉措、一次任內的行動,改造了古蔡的土地,濡養了上蔡的黎民。
新編七場歷史劇《砸御匾》,演的就是當年杜詩巧除洪患救蔡民的故事。杜溝的故事傳千載,杜母口碑留美名。杜詩這樣的人,難道不值得人們紀念嗎?答案是肯定的。
記者再踏著杜詩的足跡,探尋千年的杜溝,不禁自問,歷史可以刻印在史書中,書寫在厚重的土地上,也珍藏在老百姓的記憶里。“人去政聲后,民意閑談中”,不就是這個道理嗎?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