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稅優健康險亟待破局
摘要: 自今年3月全國首單個人稅優健康險保單簽出至今,全行業參與承保的16家公司合計承保17525件,保費收入僅為2180萬元,個人稅優健康險作為政策性保險業務,陷入了叫好不叫
自今年3月全國首單個人稅優健康險保單簽出至今,全行業參與承保的16家公司合計承保17525件,保費收入僅為2180萬元,個人稅優健康險作為政策性保險業務,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局面。究竟是市場需求度不夠,還是另有原因。眼下,這項被行業寄予厚望的保險政策正在期待破局之變。
□背景
產品叫好不叫座
自2016年1月1日起,稅優健康險在北京等31個城市實施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政策試點。
稅優健康險主要指年(月)計稅時,按照2400元/年(200元/月)的限額標準,對個人應納稅所得額予以稅前扣除。購買稅優健康險相當于提高了個稅起征點。個人所得稅起征點3500元+購買相關商業健康險后月內標準200元,相當于個人所得稅起征點3700元。
除了能夠享受個稅優惠,它的保障責任突破了基本醫保目錄限制,允許帶病投保、不允許拒保,且不設置等待期,大幅突破了保險業既往的業務模式與管理體系。
值得關注的是,稅優險二次理賠后,個人自付比例一般從40%降低為2%—5%,減輕了投保者負擔。
換句話說,稅優健康險是一種補充性質的醫療保險,主要適用的人群包括:對公費醫療或基本醫療保險報銷后,個人負擔的醫療費用有報銷意愿的人群;對公費醫療或基本醫療保險報銷后,個人負擔的特定大額醫療費用有報銷意愿的人群;未參加公費醫療或基本醫療保險,對個人負擔的醫療費用有報銷意愿的人群。
由于該保險產品與個人納稅掛鉤,暫時只能以團險的形式購買,因此必須由個人所在的企業統一投保。截至目前,共有16家保險公司獲得了稅優健康險銷售資格,其中11家保險公司已開展相應業務。但是,從3月4日人保健康簽發保險業第一張稅優健康險保單至今,全行業共計承保17525件,保費收入僅為2180萬元,稅優健康險面臨著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局面。
□分析
市場接受需要預熱期
據人保健康黨委委員、副總裁董清秀介紹,稅優健康險銷售尷尬局面的出現遠非一家之力可以扭轉。董清秀認為主要有四個原因:“第一,個人稅優健康險作為新生事物,民眾和市場接受需要預熱期,尤其是個人稅優健康險在保障責任與醫保、補充醫療等存在一定沖突,保障方案需要進一步調整;第二,稅優健康險作為政策性業務,允許帶病投保、保證續保、不得拒保,這對保險公司意味著一定的經營風險,一些保險公司在這一方面準備不足,不敢大范圍推廣業務;第三,相關部門之間的政策協調需要進一步加強,個人投保理論上允許,但是目前操作過程非常復雜;第四,目前個人稅優健康險僅在31個城市開展試點,銷售區域較窄。目前,監管部門正在向相關保險公司收集關于改進個人稅優健康險的意見和建議。”
太平洋壽險北京分公司總經理于赟此前接受京華時報記者采訪時也透露,稅優健康險明顯低于行業預期的。據悉,監管部門已經組織幾家保險公司探討當前所面臨的問題。于赟表示,一方面,稅優健康險宣導力度有待加強。稅優健康險作為保險業界一項新生事物,廣大老百姓接受和認可需要認知過程,目前在市場上的宣傳力度還有待加強,企業、個人進一步了解該款保險仍需時間,所以監管部門和經營險企需加大對稅優健康險的支持力度和宣傳力度。另一方面,免稅、退保實施細節有待落實。目前中保信稅優平臺與地稅系統尚未實現系統對接,企業財務人員需手動扣稅,操作相對繁瑣;北京市地稅局部分辦事處尚不能進行個人所得稅減免操作,導致在該辦事處所屬區域已購買個人稅優健康險的客戶不能享受到個人所得稅的減免優惠政策,另外退保退稅具體實施細節也有待出臺。
與此同時,產品銷售覆蓋范圍有待全面開放。目前稅優健康險在全國共31個試點城市,而北京是大型央企及集團總部集中所在地,集團部分下屬分公司所處地區不屬于試點地區,為集團統一投保帶來限制,此問題待稅優健康險在全國全面推行之時可以得到有力解決。
□前景
商業健康險市場可期
雖然市場普及度依然不理想,但已發生的賠付率顯示,稅優健康險產品的確是一款適合大眾百姓消費的保險保障產品。
目前,包括人保、新華、陽光保險在內的保險公司均有理賠案例產生,其中,人保健康客戶自付比例最低為1.2%、新華保險客戶自付比例為2%、陽光人壽個人自付比例為5.2%。
陽光人壽保險公司副總裁龔貽生認為,從已經理賠的案例看,稅優健康險的“補充”作用發揮得非常到位,實現了“醫保基本目錄之內,可100%報銷;目錄之外,報銷80%,個人最終支付比例不超過10%”的政策目標。
華泰證券在研報中指出,2014年以來,商業健康保險發展進入快車道。從2014年到2015年,健康險稅優從框架到內容逐步形成和完善。稅優政策的推出有利于實現保險結構的合理化,實現商業健康保險與基本醫保銜接互補,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和擴內需、調結構。
據了解,中信建投在此前的研報中表示,個人稅收優惠健康保險是對基本醫保、補充醫療保險的補充,是更接近于政策性的保險,保險公司需要遵循微利經營的原則,或參與動力不足,不過,健康險稅收優惠政策將刺激公眾對健康保險的關注,進而促進整體健康保險的銷售,目前醫療健康險規模尚小,通過參與試點可獲取有效的醫療健康數據,對被保險人的健康狀況、醫療資源使用行為進行分析,有利于更好的識別和管理風險,促進健康險健康發展。
□應對
產品面臨升級改造
南開大學保險系教授朱銘來認為,造成稅優健康險暫時“遇冷”的原因,主要是各家保險企業在推廣業務時比較謹慎。他認為,盡管多家保險公司開發了稅優健康險產品,但“允許帶病投保、賠付率不能低于80%”的相關規定,讓保險公司陷入“如果賠付率控制不好則很容易出現虧損”的擔心。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保險系教授庹國柱接受京華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除了市場推廣以及與地稅系統對接較慢的原因之外,200元的稅收優惠吸引力實在有限,尤其是整個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健全,城鄉居民保障水平不斷提高,老百姓對于稅優健康險的實際需求有限。
庹國柱同時指出,預計未來相關政策支持內容,包括大病醫保支持、稅延政策、保險發展養老健康產業用地保障及農險財政補貼等將加速落地。這將促進各家保險公司開發出更多保障類產品,回歸保障本源,惠及民生。預期醫療健康險將迎來政策和行業的雙向利好。
對于解決方法,目前多家保險公司均表示已經加派人手重點開拓稅優健康險市場。董清秀表示,人保健康正在從三個方面齊頭并進,“一是組建專門的個人稅優健康險部門,抽調專業的銷售和技術人員,制定具有針對性的企劃和產品費用政策;二是個人稅優健康險的基本框架和條件由行業統一制定,我們將在此基礎上發揮專業健康險公司優勢,對已有產品進行改進和提升,產品部門正在論證和研究這一工作;三是正在考慮是否與社會保險、商業醫療保險形成一攬子銷售模式,互為補充。”
不少受訪者表示,稅優健康險正面臨著破局之變,無論監管政策還是企業產品都有很大的突破空間,雖然短期內銷售規模堪憂,但長期市場依然廣闊。
京華時報記者牛穎惠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中國經濟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