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抑郁癥 服藥不是唯一方法
摘要:原標題:對抗抑郁癥 服藥不是唯一方法 “抑郁”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被叫做“憂郁”,在西方古代的文字資料中就已經有了關于抑郁癥的記載,當時的治
“抑郁”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被叫做“憂郁”,在西方古代的文字資料中就已經有了關于抑郁癥的記載,當時的治療方法有放血、洗浴、按摩、聽音樂、喝驢奶等。到了20世紀初,人們對抗抑郁癥的手段也變得越來越“兇猛”,例如服用嗎啡、可卡因等麻醉劑,采用電擊療法或是進行腦葉手術。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有了百憂解這種“神奇”的抗抑郁藥。
現在市面上抗抑郁的新藥層出不窮,但基本上都是以抑制大腦中樞神經對5-羥色胺的再吸收為基本原理。
但是,是不是得了抑郁癥,就該馬上服用抗抑郁藥物?是不是服用抗抑郁藥物,就可以提高血清素水平,從而消除抑郁癥了呢?
科學家們發現,大約30%的抑郁癥患者對抗抑郁藥有耐受性。因此,有一種觀點認為,血清素水平不足不過是一種表象,而造成血清素不足的原因,才是導致抑郁癥發生的幕后真兇,而某些炎癥就可能是元兇之一。
為了搞清楚30%抑郁癥患者對抗抑郁藥有耐受性的原因,以及炎癥與抑郁癥之間的關聯,巴黎內克爾醫院、圣安娜醫院的專家聯合發起了一項研究。研究結果指出,肥大細胞增多癥會導致血清素的減少。
肥大細胞增多癥是一種罕見的病癥,表現為肥大細胞的堆積。肥大細胞是人體器官中一種先天性免疫細胞,過敏反應就是由這種細胞引起的。肥大細胞增多癥的患者在生理上表現出的癥狀有:長痘子、骨骼病變、呼吸困難、消化不良以及肝臟問題。精神上的癥狀則表現為:抑郁、疲勞、焦慮、暫時性健忘,并且對常規抗抑郁藥表現出耐藥性。
不過,服用抗抑郁藥并不是對抗抑郁癥的唯一方法。著名的醫學雜志《英國醫學期刊》上發表的一篇文章稱,即使是對于嚴重的抑郁癥患者,除了吃藥之外,還有其他有效的方法,例如心理療法。
事實上,許多研究分析都指出,“行為-認知”療法的功效不啻是二代抗抑郁藥。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從1500多名有嚴重抑郁癥的患者中隨機挑選了11個分別采用二代抗抑郁藥物和“行為-認知”療法治療的病例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這兩種治療方式從統計學上看,無論是在患者的反應、病情緩解情況或者抑郁程度改變方面都沒有明顯區別。
對于嚴重的抑郁癥患者來說,“行為-認知”療法不會被單獨采用,它一般和抗抑郁藥搭配對患者進行治療。“因為在采用心理療法時,患者需要成為參與者,但是,一個患有抑郁癥的病人通常都會有放棄治療的傾向。在病情最嚴重的時候,患者是絕對消極的,認為自己無藥可醫。這個時候,藥物的介入就十分必要。”巴黎圣安娜醫院的弗雷德里克·魯永教授解釋說,“然而,患者在病情好轉后,那些抑郁障礙下的認知殘留還會保存在他的身上,使他‘負面思考’。而‘行為-認知’療法卻可以幫助他糾正思維方式,這與運動療法的原理相似。”
對于癥狀輕度或中度的患者來說,“行為-認知”療法被證明比抗抑郁藥更為有效。法國健康管理局也建議,抑郁障礙初期,在癥狀尚屬輕微的時候,應首先考慮采用“行為-認知”療法。
法國克萊蒙費朗醫療中心精神病科醫生米歇爾·洛爾卡指出,“8%~10%的人在一生中會經歷一段抑郁時期,這意味著社會對心理治療師有著極大的需求,而訓練有素的“行為-認知”治療師卻不多。而且,“行為-認知”療法不在醫療保險范圍內,因此,很多主治醫生才會選擇給病人開抗抑郁的處方藥,而不是選擇心理療程。”
(責編:林露、賀迎春)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中國青年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