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電器前三季度銷售同比增15%!
摘要: 當年來勢洶洶想要“干掉”傳統零售業的互聯網電商一定想不到,他們“落后的”對手竟然“以彼之道,還治彼身”,不僅玩兒轉了互聯網,甚

當年來勢洶洶想要“干掉”傳統零售業的互聯網電商一定想不到,他們“落后的”對手竟然“以彼之道,還治彼身”,不僅玩兒轉了互聯網,甚至大有反超之勢。
11月22日,國美電器控股有限公司發布截至2016年9月30日止未經審計之前三季度業績,集團整體交易總額(GMV)同比增長24.75%至人民幣785億元,其中線上GMV增長直接翻倍,達到了驚人的106.17%。
反觀電商巨頭阿里,在11月初發布的三季度財報中,首次未披露GMV數據,并稱今后將只在年報中披露GMV數據。
當傳統零售巨頭奪過了互聯網的“匕首”,阿里巴巴反而開始弱化“電商”的概念,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甚至聲稱,“純電商的時代很快就會結束,未來的10年、20年將沒有電子商務,取而代之的是‘新零售’”。
這絕對是歷史性的一幕,它標志著以國美為代表的傳統零售逆襲成功,而純電商終將成為“曇花一現”。
一、傳統零售的逆襲
要想研究傳統零售為何逆襲成功,作為國內最大的家電及消費電子零售連鎖企業,國美的例子絕對最有說服力。
研究財報可知,在國美飛速增長的業績中,互聯網的增速超過了整體的平均水平。
報告期內,國美的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5.0%至人民幣553.9億元,其中國美在線自營部分的銷售收入同比增長達到了79.4%。
國美的“在線”業務,就是它實現傳統零售逆襲電商的關鍵所在。
就在財報發布前一天,11月21日,國美剛剛宣布,國美在線、國美+、國美海外購及國美管家四大子公司將合并,組建全新的國美互聯網生態(分享)科技公司,統一入口。
擁有“傳統基因”的國美何以在這么短時間內將各項互聯網業務整合為完整的“在線生態”?
分開來看各項業務,其中的核心版塊則是近來表現不俗的國美在線,定位于B2C業務綜合性電商業務。
從這次財報不難看出,國美在線的確表現亮眼,今年前三個季度GMV就達到了216億元,同比增長106%,這已經是它連續三年保持著100%以上的增長了。
據第三方檢測機構星圖數據顯示,雙11當天全網交易額1770.4億元,其中蘇寧易購占比2.2%,國美在線占比1.9%。或者可以這么說,國美在線推出之后,盡管沒能后來居上,但也緊緊地咬住了競爭對手,為國美爭取到了寶貴的市場機會。與競爭對手有差距,但并沒落下太多,仍有翻身反超的機會,這就是國美目前所處的市場現狀。
除了“國美在線”,在四大子業務中,最有特色的,是國美的海外購業務。
對于海外購買商品,很多用戶往往有購買到假貨或殘次品的擔憂,而國美在線海外購商品采用F2C模式,與國外生產制造企業及大型零售商直接合作,徹底杜絕中間“貓膩”的發生。
梳理發現,2014年國美開始搭建海外購平臺,2015年12月,國美海外購頻道正式上線,首站開設日本館,當時便與日本零售巨頭BICCAMERA(必客家美樂)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引入家電數碼和母嬰美妝類商品。
此后,國美海外購陸續開設了韓國館、澳洲館、港臺館等,截至現在,平臺已經匯聚了來自全球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家居家電、母嬰美妝、營養保健、時尚輕奢等幾十萬SKU,以家電3C和母嬰美妝為主,涵蓋衣食住行全品類。
與普通的海外購相比,國美采取海外直郵或保稅倉直發,一方面確保100%海外正品,另一方面減少中間環節,降低產品磨損,加速商品流轉。
并且,國美海外購也如其他電商伙伴一樣造了節,時間為每年的5月18日,并將參與今年的黑色星期五。
除了網站,國美還擁有App“國美+”,于今年3月25日上線,它不但是國美未來的移動入口,承載“社交+商務+分享”功能,實現與用戶強鏈接的平臺,更是國美線上線下的連接器。
對于用戶而言,這款APP不但可以實現購物,享受國美傳統家電和其他新類目的優質服務,還可以與KOL溝通,與其他用戶交流,分享鏈接獲得返利,甚至還可以開店。
除此之外,國美的另外一款頗具潛力的產品——今年4月剛剛上線的“國美管家”,定位為售后及相關延伸服務,也是這幾項業務中最年輕的一個。
盡管許多O2O廠商也曾參與其中,但是能存活下來的并不多。其根源還是在于用戶的使用習慣已經改變,維修需求更多存在于保修期內,同時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增加,家電在保修期外出現故障,用戶普遍選擇換機,畢竟摩爾定律目前還適用,保修期與產品更新期的時間逐漸重合,使得這類O2O服務廠商生存乏力,但是國美的專業或許可以幫助其在這方面打開一片新天地。
在“國美管家”中,用戶可以直接導入國美購買商品的資料,包括說明書和保修卡,國美遍及全國的2000多個售后服務網點為消費者提供售后支持,從商品的購買、送貨、安裝到維修、保養、清洗,到延保、回收,在全生命周期內提供全方位服務。它首次把商品售后和延伸服務變成可視化、標準化的作業流程,用戶操作簡便、一目了然。
最重要的一點是,這樣亮眼的業績,并不是在犧牲傳統渠道的基礎上獲得的,在線下門店上,國美的銷售收入同比增長同樣兇猛。
報告期內,集團在一級市場門店總數為925家,銷售收入同比增長為11.3%;二級市場門店總數為773家,銷售收入同比大幅增長28.0%。
裝了馬達的國美,讓人不禁反思,傳統渠道到底有怎樣的優勢,在互聯網的沖擊中取得這樣的成績?
二、“全零售”轉型為何成功?
國美的成功,追根溯源,是其在轉型的同時,堅持發揮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優勢。
一個最典型的案例是,今年九月份,在美國波士頓揭曉的第22屆中國品牌價值100強研究報告中,國美電器以768.56億元的品牌價值,連續10年蟬聯零售行業第一,而這是中國最早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品牌價值評選活動。
無獨有偶,在前段時間召開的“中國連鎖業年會”,國美斬獲了今年“中國零售創新獎”。
要知道,舉辦17屆以來,它一直是國內連鎖零售領域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行業盛會,其年度頒獎也被譽為“中國連鎖行業的奧斯卡”、“實體店的世界杯”,這充分體現了行業對于國美戰略轉型和經營模式的高度認可。
首先,所有的零售變革都離不開“供應鏈的后臺能力”這一零售競爭力的核心,這也成了國美核心競爭力的優勢所在。
在消費者對家電產品的體驗需求日趨強烈的背景下,國美圍繞場景化改造和強鏈接戰略,著力打造全零售生態圈,致力于成為線上、線下融合的“家電系統服務集成商、家庭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為“家電+服務”的新型業態格局。而對于自身價值鏈的深度挖掘,成為了國美區別于網絡電商與其他零售企業的關鍵。
截止目前,在國美渠道銷售的商品中,差異化商品占比已經高達38%,而這其中,國美通過大數據分析對零售趨勢不斷研判,形成了向家電廠商的反向定制,而這點也充分體現出,國美強大的供應鏈能力,支撐了來自于界面端的前臺競爭力,突出體現了自身的優勢。
除此之外,如國美電器總裁王俊洲所說,零售商的商品經營能力,尤其是高端產品的選品能力、不同屬性商品的搭配組合能力,是零售商的核心競爭力。
因此,國美在供應鏈整合的基礎上,提出“全渠道、新場景、強鏈接”戰略,通過打造體驗式場景,加強消費者培育,通過切入后服務市場與移動社交,實現與用戶的強鏈接。
舉個例子,國美今年以來集中力量投入和建設一級門店場景式消費。按照國美方面的計劃,預計全年將完成100~120家門店改造,上半年已經集中完成44家。
改造中,國美以“家”為核心,融入娛樂休閑、生活美食、家裝設計、互聯網電視、智能物聯、電子商務六大場景理念,轉型成為線上、線下融合的家庭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進一步打造全零售生態圈。
王俊洲表示,去年以來,實體零售行業轉型進入關鍵期,消費市場從賣方市場轉化為買方市場,并且在產品和服務的極大豐富、獲取方式極度便利的背景下,消費者對零售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單一商品零售,已不足以支撐消費需求,國美順應時代發展,以家為核心,實現從零售商向家電系統服務集成商進行轉型。
以上原因,也就解釋了,為何互聯網電商充滿危機感地開始不惜重金打造門店,而原本的傳統零售企業只要進行互聯網思維的調整、改進就可以與前者抗衡。
這樣的優勢已然得到驗證,對比一組數據。在電商使出渾身解數刺激購物的同時,國美通過線下門店消費體驗,線上、線下高度融合的經營策略,為消費者提供了全渠道、全場景、全品類的消費體驗,11月11日,國美線上、線下交易額同比增長146%。
更夸張的是,在11月4日至13日的國美“雙十一”活動期間,大中中塔全球體驗中心銷售收入同比增長394%——成為了國美新場景改造門店里的“增速冠軍”。
反觀天貓,即使在巨額交易量的累積下,今年交易額的同比增幅也只達到32.35%,銷售額增幅有所下降。
說到底,互聯網只是一種手段、一種工具,當它剛開始出現的時候,不明所以、有些固執的傳統零售業,因為反應慢了半拍,似乎被甩在了后面,然而,隨著時間的發展,線上線下的界限逐漸模糊,一切又要回歸零售業的本質。
從“互聯網+”到“+互聯網”,風聲過后,誰才是主角,正日益明晰——改造后的傳統零售業,正以更快速度地奪回它的市場。
過去,國美一直是零售的成功定義者,而現在,它正引領中國傳統零售業的升級,并成為一個產品為王、用戶為王的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生態”定義者。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中國家電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