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新規襲來 基金子公司進入轉折點
摘要:原標題:監管新規襲來 基金子公司進入轉折點短短4年時間,規模從零到11萬億,基金子公司超強增長速度成為今年資管行業的熱門話題。在爭議聲中,基金子公司在2016年底迎來監
短短4年時間,規模從零到11萬億,基金子公司超強增長速度成為今年資管行業的熱門話題。在爭議聲中,基金子公司在2016年底迎來監管“新規”,意味著過去3年片面求“量”之路已經走到盡頭,未來將轉向求“質”。
隨著新規實施,2017年基金子公司走入轉折口。記者從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基金子公司人士了解到,目前不少基金公司在根據新規進行業務調整,有尋求增資,有的在股權、人員上調整安排,這也是未來仍有意發展基金子公司業務的公司的普遍態度。也有的基金子公司已經準備戰略性退出。
對于基金子公司轉型方向,目前多家子公司人士都表示處在一種茫然狀態,可能更大的轉型動作都留到2017年,期待基金子公司能再出發、再創輝煌。
凈資本約束時代到來
12月2日證監會正式下發并公布《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規定》及《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子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暫行規定》(下稱“新規”),對基金子公司的監管生態進行重新勾勒,這也意味著基金子公司凈資本約束時代開啟。
自2012年11月第一批基金子公司誕生,基金子公司管理規模從無到有,呈現出令人驚嘆的發展速度,2013年底,基金子公司的規模僅為9700億元,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基金子公司規模已達11.15萬億元,不足3年時間規模增長超過10倍。
在基金子公司規模飛速增長過程中,也暴露出通道業務占比過高、兌付風險、風控能力不足等問題,以資本金為例,目前基金子公司凈資產也不過百億余元,卻要撬動起超11萬億的資產。 正因為如此,新規對基金子公司在凈資本、股東資格、業務規范性等方面提出多項要求,基金子公司將告別“野蠻生長”,一個“凈資本約束”時代開啟。
根據新規風控要求,根據新規風控要求,基金子公司凈資本不得低于1億元、不得低于凈資產的40%、不得低于負債的20%,凈資本不得低于各項風險資本之和的100%,并給予18個月的過渡期。從監管上看,大幅向券商資管、信托業看齊。
股權變更人事調整或迭起
按照新規部分硬性規定,2017年基金子公司股權變更、人事調整或較多。
第一,新規要求,強化基金管理公司對子公司的控制要求,避免變相“出租”業務牌照。基金管理公司的控股要求為持有股權比例不低于51%。而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至少有8家基金子公司目前基金母公司持股比例達不到51%情況。
而據中國基金報記者了解,有出現這一情況的基金子公司準備通過增資來達到“不低于51%”要求。其實在增資擴股環節,基金子公司本來可以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甚至掛牌、上市等方法尋找資本補充途徑,但母公司必須達到51%的“絕對控股”對此形成一定限制,大概率仍是母公司增資來解決。
第二,針對實踐中部分基金管理公司以子公司股權實施專業人士持股計劃、導致母子公司股權激勵錯位的情況,規定明確要求基金管理公司人員不得在子公司參股。對此類存量的員工持股,一方面,應按照法規要求限期整改,另一方面,將引導相關公司做好股權調整工作,支持基金公司以公司股權方式實施專業人士持股計劃。
據中國基金報記者統計,納入統計的78家基金子公司中,屬于基金公司全資的有55家,占比達到70.5%,這意味著30%左右的基金子公司中多數采取了股權激勵的模式。這一股權激勵模式多以核心高管或者員工設立“有限公司”或“有限合伙企業”等,再以這一公司參股基金子公司。基金子公司股東中存在上述情況的公司數量超過10家。
“這類基金子公司要解決這一問題可能更復雜一些,涉及股權轉讓等情況。”據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業內有些基金母公司有計劃回購這些股權,但具體如何操作尚未有結論。
第三,新規要求,除基金公司向子公司派出的董事、監事以及相關委員會成員外,基金管理公司人員不得在子公司領薪或者兼職。
目前已有多家基金公司發布公告,對兼任從業人員進行了調整。如12月17日,國投瑞銀發布關于調整從業人員在子公司兼職情況的公告,而此前寶盈基金、長盛基金、前海開源基金等公司紛紛發布調整從業人員兼任子公司職位的公告。據業內人士表示,今年年底乃至明年或許會陸續有基金公司對子公司人員兼職現象作出調整,未來將引起一波調整浪潮。
明年或現增資潮
在凈資本約束下,擺在2017年基金子公司面前的頭等大事就是增資,不排除明年會出現多起大舉增資情況。
一家基金子公司相關業務負責人就表示,該公司存在增資計劃,一方面基金子公司新規對子公司凈資本的絕對指標提出了明確要求,這是子公司展業一定要達到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隨著公司本身業務的發展也必然需要更多資本金的支持,這也是增資的客觀原因。
“我們公司基本確定增資了,目前了解到大約是10億左右水平。”據一家大型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據他介紹,目前排名靠前或者規模較大的基金子公司增資需求很旺盛,在今年征求意見稿出臺之后就已經積極尋找股東增資,有不少已得到股東同意,增資“10億+”手筆的也不在少數。
另一位子公司總經理也表示,該公司也在積極尋找股東增資,希望至少能增加5億,最好能增加到10億。他也表示,由于母公司資本金比較有限,未來增資將分兩步走,首先股東對基金公司進行增資;其次,基金公司再對子公司增資,“估計業內基本將會這么操作”。
此前有券商人士測算,按照2016年基金子公司的新增規模以及新規要求,基金子公司要增資百億。還有一位人士測算,按照現有存量規模,不少排名靠前的基金子公司注冊資本至少10億~50億元才符合要求。
一位基金子公司人士坦言,基金子公司能夠成功獲得增資,需要兩個條件,一是股東資金雄厚;二是股東對凈資本收益率要求與實際匹配。“此前基金子公司注冊資本只有3000萬元,每年貢獻上億利潤,資本回報率非常高;現在母公司給子公司增資前也會衡量資本回報率,太低也不會盲目增資。”一家銀行系基金子公司表示。
而據中國基金報記者了解,目前各家基金子公司都在計算增資的回報率。有子公司人士表示,目前收費標準和業務模式按照新規計算,資本凈利潤率不足10%,而不少股東方對回報率要求在15%以上。因此也有部分基金子公司增資計劃“談崩了”。
此外還有人表示,一批資本補充能力不足的基金子公司可能會被淘汰,過去許多機構積極布局基金子公司正是因為看中沒有凈資本約束,新規之后可能會放棄基金子公司,從新產品備案看,有些子公司業務近乎停擺,大多屬于以上情況。
但也有基金子公司人士直言,新規實施之后,基金子公司資本回報率肯定下滑,但基金子公司的牌照價值仍存,伴隨著經濟發展還可以拓展業務,這時候是考驗股東眼光,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據中國基金報記者了解,今年興業財富、深圳平安大華匯通財富、融通資本、上海浦銀安盛資管、匯添富資本、上海新東吳優勝、鵬華資產、長安財富、安信乾盛財富等基金子公司今年也先后增資,不過幅度都不算太大。真正的“增資潮”大概率將出現在2017年之后。
尋找轉型方向
新規出臺,意味著占據基金子公司業務規模近八成的通道業務退出歷史舞臺,基金子公司要尋找轉型方向,但目前整個行業還很迷茫,ABS(資產證券化)、FOF(基金中基金)、PE(股權投資)、量化等業務都是備選項,但目前大多方向未明。
“現在只能往主動管理方向轉,ABS、FOF、量化等業務我們都做,進一步的業務規劃還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明確。”據一家大型銀行系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
上述子公司相關負責人也表示,“過去、現在以及未來我們一直提出‘提升主動管理能力’,這個方向將會是持續的。我們在2016年發行了主動管理的海納百川等FOF系列產品,企業資產證券化也有良好的發展勢頭。”
“子公司可做一級市場、另類投資,對拓展主動管理的范圍來說很重要。”滬上一家大型信托系基金公司高管表示,子公司業務和主做二級市場的母公司業務能形成很好的互補,但目前的情況是“錢多好項目少”,業務真正開展起來都不好做。
雖然各家基金子公司都有自己算盤,但究竟基金子公司能如何轉型,其實跟基金子公司自身存在優勢密切相關。
據一位基金子公司直言,“新規之下,基金子公司相較券商資管僅有的一點優勢,就是券商集合不能投非標;而相對信托,基金子公司企業資產證券化可在交易所轉讓。其他業務差異不大,但基金子公司凈資本管理比券商資管和信托公司還嚴。”在他看來,轉型之路漫長而難行。
確實,以談“轉型”必然提及的資產證券化業務,不少基金子公司人士也表示比較難做,“資產證券化項目本身周期較長且細節繁瑣,目前市場競爭很激烈,基金子公司相關資產證券化人才也很緊缺”。
從目前看,除了尋找業務轉型之外,一些基金子公司也在提高產品費率,不僅新產品費率提高,存續產品的費率也在提升。據悉,業內有些主動管理類產品的費率達到1%~2%水平,未來整體業務費率可能都會提高。
“整個基金子公司向主動管理轉型,對銷售能力依賴會加強,我們也準備籌建一個銷售團隊,目前已經有十幾人。”有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12月產品備案處低位
產品規模或繼續下滑
自8月份證監會對子公司新規公開征求意見以來,基金子公司整體業務便已開始大調整,伴隨而來的是整體規模將呈滯漲狀態,預計明年基金子公司的產品和規模或將下滑,從12月份基金子公司產品備案數也可一窺端倪。
來自基金業協會網站的備案信息顯示,截至12月22日,基金子公司備案產品數延續11月份的低位水平,53家基金子公司合計備案產品數量僅為290只。而11月是53家基金子公司合計備案產品數量為289只。
值得注意的是,11月份基金子公司產品備案數較10月份減少50只,如果考慮到10月份國慶長假的因素,11月降幅更為明顯。而在7至9月,基金子公司備案產品數分別達到804只、786只、627只。過往數據也顯示,自2014年底到2016年3月31日期間基金子公司月度新增產品數量平均超過500只。顯然,隨著子公司新規逐漸落地,子公司整體業務正在調整,規模和產品數正進入下行周期。
具體到單家公司的情況來看,占比近三分之一的基金子公司在12月份未有產品備案,甚至有一批基金子公司較長時間未有產品備案。而備案產品達到或超過10只的只有8家子公司,最高的一家基金子公司產品備案數達到37只。這8家備案產品最多的子公司合計備案產品數達到143只,幾乎貢獻了整個子公司備案產品數的一半。
實際上,從三季末基金子公司數據看,基金子公司產品和規模已出現下滑趨勢。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基金子公司新增產品數達到2217只,而三季度存量產品減少數量則達到3113只之多,基金子公司三季度整體產品只數減少896只。
基金子公司規模增速同樣在快速下滑。數據顯示,整個基金子公司三季末管理規模達到11.1萬億,三季度管理規模微增897億元。但從2014年底到2016年6月30日,基金子公司季度平均規模增長數達1.28萬億元,規模增長兇猛的季度甚至可以達到1.5萬億以上。相比之下,基金子公司規模正處于下滑階段。
據業內人士預測,按照目前的情況,四季度基金子公司新增產品數很難超過1000只,如果有更多產品清盤,那么整個子公司產品規模繼續大跌將是大概率事件。
可以說,凈資本約束時代到來,基金子公司未來必須沿著主動管理的道路再次出發,期待行業在經歷一段陣痛后再迎輝煌。
在基金子公司規模飛速增長過程中,也暴露出通道業務占比過高、兌付風險、風控能力不足等問題,以資本金為例,目前基金子公司凈資產也不過百億余元,卻要撬動起超11萬億的資產。 正因為如此,新規對基金子公司在凈資本、股東資格、業務規范性等方面提出多項要求.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