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海洋意識有多強(科技雜談)
摘要: ■國民海洋意識的強弱,會直接影響國家海洋事業的發展 剛剛及格——不久前發布的《2016年國民海洋意識發展指數(MAI)研究報告》顯示,全國各省市區海洋意
■國民海洋意識的強弱,會直接影響國家海洋事業的發展
剛剛及格——不久前發布的《2016年國民海洋意識發展指數(MAI)研究報告》顯示,全國各省市區海洋意識發展指數平均得分僅有60.02分,大約2/3的省份在60分以下。
海洋意識,是指人們對涉海相關國防、生產、消費、科技、資源、歷史等方面性質、規律和作用的反映和認識。國民海洋意識剛剛及格,說明很多民眾的海洋意識淡薄,對海洋的關注、了解和實踐總體偏弱,與我國的海洋大國地位和建設海洋強國的需要還有很大差距。
曾有一項針對某地區大學生的調查,結果很多人認為中國的版圖只有960萬平方公里,約300萬平方公里的主張管轄海域面積被忘至腦后。從事海洋科技的工作人員更是心酸,他們曾被人反問“海洋不就是搞水產養殖的么?要什么科技含量?”即使是海濱居民,近海不識海的也大有人在,更別說遠離海洋的內陸居民了。
毋庸置疑,海洋并非只提供魚鹽之利和舟楫之便,也不僅僅是國土主權的一部分。地球上海洋的覆蓋面積約為71%,中國擁有約300萬平方公里的主張管轄海域,海岸線18000多公里。展望未來,這片藍色國土是國民新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是生物資源、能源、水資源、金屬資源的戰略性開發基地。
建設海洋強國,不僅僅需要強大的海洋經濟、科技等硬實力,還離不開海洋意識等軟實力的支撐。國家海洋局會同全國四部門聯合印發的《提升海洋強國軟實力——全民海洋意識宣傳教育和文化建設“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國家海洋戰略必須扎根在其國民對海洋的認識中。
盲目圍海造地、破壞紅樹林等事實說明,只有了解才會理解,只有理解才會愛護。一個國家海洋意識的強弱,普通民眾對海洋的重視程度,會直接影響國家海洋事業的發展。假如民眾的海洋意識淡薄,不僅不會支持國家對海洋事業的投入,也會對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發展規劃等涉海事宜持事不關己的態度。
回望歷史,盡管中國人利用海洋的實踐源遠流長,但由于歷史上長期以農耕文化為主,“安土居業”的陸地意識始終占據主導地位。曾有學者痛心地說,舊中國近代100余年,有海無防、有海無權、落后挨打、割地賠款。直到海防的節節潰敗,才改變了中國重陸輕海的陸地意識,讓許多有識之士樹立起海陸并重的海洋意識。
放眼全球,世界海洋強國無一例外都極其重視國民海洋意識。美國要求所有國民要進行終身海洋教育;澳大利亞從幼兒園到大學都增設了海洋教育的課程;日本更是把每年7月16日定為“海之日”,民間團體會舉行相關活動,讓孩子們學習水性、體驗海員生活、清掃海岸……
不論是歷史教訓、現實需求還是海洋強國經驗,都昭示我們,提升國民海洋意識刻不容緩。當前,國家已經確立了建設海洋強國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目標,相關部門、地方和媒體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采取各種有效途徑提高國民的海洋意識,讓更多民眾認識海洋、親近海洋、熱愛海洋,并積極投身于海洋的開發、保護。
《 人民日報 》( 2017年01月20日 20 版)
(責編:崔東)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人民網-人民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