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謠不傳謠 講文明樹新風 網絡安全
首頁 文化 當代文化 民俗文化

高韻深情 堅質浩氣

——張萬慶先生書法藝術摭談

2017-02-24 07:15 來源:駐馬店網 責任編輯:ldm
發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訂閱《駐馬店手機報》,每天1毛錢,無GPRS流量費。

摘要: □ 西中文張萬慶先生的名字,我在二十年前就聽說了,而且對這位中原書風的先行者一直比較關注。但至今與張先生仍是緣慳一面。我之所以關注張先生,是因為他是一位特立獨行

 

□ 西中文

張萬慶先生的名字,我在二十年前就聽說了,而且對這位中原書風的先行者一直比較關注。但至今與先生仍是緣慳一面。我之所以關注張先生,是因為他是一位特立獨行、不同流俗的書法家。其書風從傳統中來,和古代的中原古法一脈相承,同時也是當代“中原書風”的一種形式,然而萬慶先生卻走的是一條與眾不同的藝術道路。張萬慶藝術實踐的意義,既說明“中原古法”乃至書法藝術傳統尚有深厚的內涵等待挖掘,也說明當代中原書風并非一種模式。縱觀書法復興以來的三十多年,在全國展賽機制的推動下,興起于河南書法界的中原書風曾經風靡一時,以致其他省的作者也群起仿效,這種邯鄲學步的路子越走越窄。此情之下,張萬慶先生對于“中原古法”和書法藝術的開拓就顯得更有意義。

張萬慶先生的書法藝術有三個突出的特點:

第一,張萬慶先生的書法風格屬于典型的碑派。他取法很廣,但基本上是以漢魏南北朝以前的書法經典為主,諸如金文、小篆、隸書、北碑等,取法隋唐以后的書家也以和碑派風格比較接近的顏真卿一路為主。線條極其厚重樸拙,全用中鋒,幾乎不用提按抑揚、牽絲映帶、側鋒取研。張萬慶的作品就像一個樸實健壯的北方漢子,站在廣褒堅實的黑土地上引吭高歌,唱著高亢入云的信天游或者大調曲子,給人以雄強健碩、稚拙渾厚的美感。

張萬慶書法的傳統功底十分深厚。他對鐘鼎文、小篆、隸書的《張遷碑》、《夏承碑》以及《爨寶子》等有很深的浸淫,深得其中的神髓妙理。更為可貴的是他在創作中不是亦步亦趨、再現古人、作技巧的展示,而是遺貌取神、改頭換面,達到驅古人為我所用的境界。

康有為總結北碑風格有“十美”,這種說法可能有點溢美,然而北碑用筆的“點畫峻厚”、“魄力雄強”大抵是不錯的。張萬慶的用筆汲取北碑和篆隸的特點,謹守中鋒,方圓兼備,穩健扎實,不弄小巧,用“屋漏痕”的蜿蜓筆法,極力表現曲折與厚重感,力送到尖,絕無輕浮虛怯。北碑的這種筆法,一般來說,比較適合寫楷書,故北魏碑志基本上都是楷書,而張萬慶則主要是用來寫行書。清季以來,碑體行書探索者多,成功者寥寥,張萬慶應該說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第二,張萬慶先生特別注重書法藝術的視覺效果,他善于調動種種藝術手段來增加書法藝術的表現力,突出書法藝術的視覺藝術效果。從書法史來看,自從文人書法興起之后,書家便崇尚從書寫的個性化中體現書法藝術的情趣,同時謹守書法藝術與實用相結合的戒律,從而對書法線條結構的裝飾美開拓不夠。而當代的“現代書法”思潮,又企圖從解構漢字入手,試圖重建書法的視覺藝術語言體系。這兩種傾向,前者不足,后者過之,張萬慶都不取。先生的書法,嚴格以漢字為基礎,在書法傳統中挖掘審美元素,從而構建起一套具有鮮明個性風格的書法視覺審美的語言體系。

張萬慶先生的做法是:首先,大幅度加強用筆濃淡疏密收放縱斂的變化對比,觀其作品,真正做到了濃似云聚,淡如風輕,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縱觀書法史,疏密濃淡對比強烈的書法家如王鐸、徐渭、鄭燮、金農等。但與張萬慶相比,幾不可同日而語。張萬慶的書法,一眼看去,首先是一幅畫,仔細觀賞,才發現是地道的書法作品。看了張萬慶的書法,人們的第一感覺或許是:“書法也可以這樣寫嗎?”然而接下來的感覺就會是:“書法這樣寫又有什么不可?”

其次,張萬慶善于調動各種藝術手段,創造許多極為新穎的藝術形式。如援印入書。張萬慶的一些作品用很大的印章,在這里印章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成了書法作品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再如團扇作品的向心性書寫,書法作品完全按照圖畫的方式構圖,完全打破了書法作品傳統的章法格局。再如大字與小字的完美結合,在強烈的視覺效果中展示出作品文字之外的豐富內涵。如其代表作之一“家”,一個大篆的“家”字猶如一間簡陋而溫馨的小屋,鈐在空白處的多枚小印像是貼在窗上的朵朵窗花,而小屋四圍密密麻麻的小字則恰如生長茂盛的菜畦,整個作品給人一種特別的寧靜和溫馨。這些豐富的內涵,都不是一個簡單的漢字所能包容的。

再次,張萬慶先生在墨色上的駕馭能力也是非凡的。用墨本來是書法藝術的題中應有之義,然而傳統的墨法無非是線條的濃淡燥潤,而張萬慶則大膽地在書法這種黑白藝術之外又開拓出“灰”的領域,使書法幾乎也像圖畫一樣墨分五彩,層次分明,鮮艷奪目。他的許多作品,以淡墨字作背景,使之襯托濃墨重彩的大字,畫面層次感極強,令人賞心悅目。

第三,張萬慶書法繼承傳統,不是對古人的簡單復制、單純臨仿,而是深入地挖掘傳統,廣泛地開拓傳統。

以圖式語言融通四體,是張萬慶藝術探索的一大成就。書法藝術在當代的發展趨勢,總的來說是從文人化走向藝術化,隨之而來的就必然是單純的筆墨語言擴充為豐富的圖式語言。因而四體融通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當代有些書法家在積極地進行這方面的探索,但各人的路徑不盡相同。張萬慶以圖式語言融通四體是一條頗具新意的路子。當然,融通四體的基本前提是四體皆能,這個條件張萬慶是具備的。他有深厚的篆隸功底,對大小篆的字法非常熟悉,且能通達權變、運用自如,他的許多作品雜糅篆隸、化裁楷草、遺貌取神、新意疊出,讓人很難看出屬于哪種字體。作者對《爨寶子碑》下過很深的功夫,但他寫的《爨寶子》靈活通透、字字欲飛,與歷來寫《爨寶子》的稚拙呆僵大異其趣。可以說,張萬慶是一個既尊重傳統、學習傳統,又能夠與傳統對話乃至交流互動的書法家。

對少字數作品的開掘,也是張萬慶藝術探索的形式。少字數作品(如寫一兩個字)在國內當今書壇不在主流之內,像全國展這樣的大型展賽不接納這種形式的作品。然而毋庸置疑,少字數作品也是書法傳統的一種形式,歷史上也留下許多著名的作品,如紹興蘭亭的“鵝池”,華山的“天下第一山”等。少字數在漢字文化圈的日本,更是現代書法三大流派之一。張萬慶先生充分認識到少字數作品的價值,并對此作了深入的開掘。他的少字數作品大都以大字搭配小字,畫面層次豐富,對比強烈。其大字磅礴恣肆、氣象渾穆,有時加以適當的夸張變形,亦書亦畫,趣味無窮;其小字則點畫精微,清雅爽健。大小搭配,相得益彰,遠看是畫,近觀是書,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繼承傳統是書法藝術發展傳承的必由之路,這一點毫無疑問,然而傳統如何繼承,卻是一個并不簡單的問題。繼承傳統并不意味著只是對古人作品的追摹臨仿,還必須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開拓、有所創新。張萬慶先生對此有很好的理解,他在深入傳統,學習前人的基礎上,對傳統的內涵作了深入的挖掘,對傳統資源進行了有效整合,以一種新的形式、新的面貌展示自己的藝術個性和獨具特色的審美追求。

劉熙載論書云:“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缺一不可以為書。”張萬慶先生的書法,韻味十足,盛情充沛,質性堅貞,氣格浩然,為傳統書法審美領域別開了一條新路,把讀者帶入一個全新的藝術境界。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點贊

  • 高興

  • 羨慕

  • 憤怒

  • 震驚

  • 難過

  • 流淚

  • 無奈

  • 槍稿

  • 標題黨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梅河口市| 丰顺县| 日照市| 湟源县| 阿勒泰市| 油尖旺区| 临沂市| 江达县| 宁晋县| 仙桃市| 雅江县| 景洪市| 呈贡县| 视频| 樟树市| 鲁山县| 达州市| 昌都县| 岐山县| 鲁甸县| 日照市| 嘉兴市| 邢台县| 阳西县| 启东市| 土默特左旗| 凤台县| 平凉市| 府谷县| 太和县| 郁南县| 通州市| 安阳县| 卓尼县| 集贤县| 揭阳市| 泸州市| 祁连县| 靖江市| 樟树市| 山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