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韻深情 堅質浩氣
——張萬慶先生書法藝術摭談
摘要: □ 西中文張萬慶先生的名字,我在二十年前就聽說了,而且對這位中原書風的先行者一直比較關注。但至今與張先生仍是緣慳一面。我之所以關注張先生,是因為他是一位特立獨行
□ 西中文
第一,
張萬慶書法的傳統功底十分深厚。他對鐘鼎文、小篆、隸書的《張遷碑》、《夏承碑》以及《爨寶子》等有很深的浸淫,深得其中的神髓妙理。更為可貴的是他在創作中不是亦步亦趨、再現古人、作技巧的展示,而是遺貌取神、改頭換面,達到驅古人為我所用的境界。
康有為總結北碑風格有“十美”,這種說法可能有點溢美,然而北碑用筆的“點畫峻厚”、“魄力雄強”大抵是不錯的。張萬慶的用筆汲取北碑和篆隸的特點,謹守中鋒,方圓兼備,穩健扎實,不弄小巧,用“屋漏痕”的蜿蜓筆法,極力表現曲折與厚重感,力送到尖,絕無輕浮虛怯。北碑的這種筆法,一般來說,比較適合寫楷書,故北魏碑志基本上都是楷書,而張萬慶則主要是用來寫行書。清季以來,碑體行書探索者多,成功者寥寥,張萬慶應該說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第二,
其次,張萬慶善于調動各種藝術手段,創造許多極為新穎的藝術形式。如援印入書。張萬慶的一些作品用很大的印章,在這里印章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成了書法作品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再如團扇作品的向心性書寫,書法作品完全按照圖畫的方式構圖,完全打破了書法作品傳統的章法格局。再如大字與小字的完美結合,在強烈的視覺效果中展示出作品文字之外的豐富內涵。如其代表作之一“家”,一個大篆的“家”字猶如一間簡陋而溫馨的小屋,鈐在空白處的多枚小印像是貼在窗上的朵朵窗花,而小屋四圍密密麻麻的小字則恰如生長茂盛的菜畦,整個作品給人一種特別的寧靜和溫馨。這些豐富的內涵,都不是一個簡單的漢字所能包容的。
再次,
第三,張萬慶書法繼承傳統,不是對古人的簡單復制、單純臨仿,而是深入地挖掘傳統,廣泛地開拓傳統。
以圖式語言融通四體,是張萬慶藝術探索的一大成就。書法藝術在當代的發展趨勢,總的來說是從文人化走向藝術化,隨之而來的就必然是單純的筆墨語言擴充為豐富的圖式語言。因而四體融通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當代有些書法家在積極地進行這方面的探索,但各人的路徑不盡相同。張萬慶以圖式語言融通四體是一條頗具新意的路子。當然,融通四體的基本前提是四體皆能,這個條件張萬慶是具備的。他有深厚的篆隸功底,對大小篆的字法非常熟悉,且能通達權變、運用自如,他的許多作品雜糅篆隸、化裁楷草、遺貌取神、新意疊出,讓人很難看出屬于哪種字體。作者對《爨寶子碑》下過很深的功夫,但他寫的《爨寶子》靈活通透、字字欲飛,與歷來寫《爨寶子》的稚拙呆僵大異其趣。可以說,張萬慶是一個既尊重傳統、學習傳統,又能夠與傳統對話乃至交流互動的書法家。
對少字數作品的開掘,也是張萬慶藝術探索的形式。少字數作品(如寫一兩個字)在國內當今書壇不在主流之內,像全國展這樣的大型展賽不接納這種形式的作品。然而毋庸置疑,少字數作品也是書法傳統的一種形式,歷史上也留下許多著名的作品,如紹興蘭亭的“鵝池”,華山的“天下第一山”等。少字數在漢字文化圈的日本,更是現代書法三大流派之一。
繼承傳統是書法藝術發展傳承的必由之路,這一點毫無疑問,然而傳統如何繼承,卻是一個并不簡單的問題。繼承傳統并不意味著只是對古人作品的追摹臨仿,還必須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開拓、有所創新。
劉熙載論書云:“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缺一不可以為書。”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