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謠不傳謠 講文明樹新風 網絡安全
首頁 文化 天中文化 文學

書法在火爐里重生

2017-02-24 08:37 來源:駐馬店網 責任編輯:fl
發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訂閱《駐馬店手機報》,每天1毛錢,無GPRS流量費。

摘要:書法在火爐里重生——王慧玲傳記文學《筆墨涅槃——張萬慶藝術人生》代序□鄭彥英 鄭彥英與張萬慶(左)合影。(資料圖片)鄭彥英簡介中國作家書畫院副院

書法在火爐里重生

——王慧玲傳記文學《筆墨涅槃——張萬慶藝術人生》代序

□鄭彥英

wangy170245.jpg 

鄭彥英與張萬慶()合影。(資料圖片)

鄭彥英簡介

中國作家書畫院副院長,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魯迅文學獎得主。曾任河南省文聯副主席、河南省文學院院長、河南省作協副主席。享受國務院津貼,有突出貢獻專家。30余部著作獲全國社科人文優秀成果獎。

《筆墨涅槃——張萬慶藝術人生》付梓在即,我有幸看到清樣,不同于張萬慶先生以前作品集的是,這本書讀著讀著,便如同看到了張萬慶先生近80年的足跡,讓人感到親切而又真實。

30多年前我第一次接觸張萬慶的作品時,是他寫的劉禹錫的《陋室銘》,看上去字體是魏碑,有《龍門二十品》的味道,筆畫堅強梗直又順暢如水,墨意凝重厚實又通達無阻,飽滿的力度藏于骨干之間,筆墨之間,有隸的痕跡,似乎是蔡邕的隸,端正豐腴,能頂天立地。這些若有若無的隸法,只在魏碑字體的形體之內,血肉之間。即便是不懂書法的人,拿著這一幅作品,也可看出其中的氣質:流利、硬朗。

那是剛剛經過十年浩劫的年月,只有讀過帖或者臨過帖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其中的文化傳承和個人風格。

那時候書法剛剛在業內興起,普通人甚至不懂何為書之法,一些人由于抄大字報而練就能上墻的毛筆字,字體清晰尚且端正,看上去若美術字,便豪邁地稱自己的毛筆字為書法,其實他們不知道,真正的書法家是不會言語的,報之一笑而已。

細品張萬慶的這篇書法作品,給我的沖擊是不小的,在世人拼命追求功名利祿時候,張萬慶卻鉆研書法,而且已經自成一體,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我禁不住稱贊:“好書法。”

他笑笑,很淡,聲音平和地說:“長期在博物館工作,愛鉆研罷了,離開古人的藝術環境,古人的藝術靈魂還跟著我,或者是我心中藏著古人的藝術靈魂,而且放在心中的正地方,有空就練幾筆,不敢丟。”

話很短,卻說明他將書法和生活融為一體了,如吃飯喝水,每天都離不開。更重要的,他明確了自己的傳承,在古人,在那些安靜的歲月,在那些清靜的田園,在那些爬著青藤的陋室。

那幅手札被我視為珍品,一直很好地保存著。

幾年后,由文化部舉辦的“張萬慶書法與篆刻作品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我應邀前往,開場時很隆重,有很多人講話,我沒聽,直接到展廳里,一幅一幅仔細地觀看他的作品。

用觀看兩個字,是我下意識的用語。但是到了展廳,幾幅作品看過,我就感慨萬千:這樣的作品,絕不能僅僅是觀看,而必須用心欣賞!而張萬慶,再也不是我開初認識的那個從博物館的書畫中走出來的書法家,而應該稱為書法大家!

這時候《北京晚報》的記者趙李紅趕來了,她在一幅扇面跟前流連忘返,我叫了兩次她都不走,說是太喜歡了,問我能向張萬慶先生求一幅不。我當然答應了她。幾年后,我去她家,發現這幅作品掛在她的書房,她讀書和寫作的時候,這幅書法作品與她在一起。

這幅作品我也很喜歡,是在一面三尺斗方上書寫的團扇扇面,是一個大大的篆書:“家”,而在“家”周圍,是他的典型的魏碑和隸書兼而有之的闡釋性文字:家是一個溫馨的字眼,在家里,可以撒嬌,也可以打鼾,可以舒展筋骨,也可以培育志趣……

這幅作品,從書法上講,也是難得的珍品。首先是篆書“家”字,看上去簡捷明快,不似一般篆書那般多彎曲生僻,而是多用通直筆畫,點在橫里,橫豎撇捺,皆走直向,一段一段,有力推開,如一節節大而重的火車車廂,一節一節,似獨立,而又相連,行走之時,帶來鏗鏘之聲。

在趙李紅的書房里,我與她論起這幅書法作品。她說她對嵌在“家”字里的12個紅印,非常喜歡,有如人的血液,有如蒼茫世界的紅日。我說張萬慶先生對金石篆刻,也造詣高深,這12方印,是他自己所制,所以個個精彩。隨后,我說我喜歡這幅字的筆畫,每一筆不似一般書家作品的一氣通達,而是階梯式凝重和凝重中的飛白,像鋪展開的爛草繩。趙李紅立即反對我用爛草繩的說法,我說康有為的字,最大的特點就是像一截截飛舞的爛草繩。她一聽這話,知道康有為是書法大家,就不再反對了。

進入新世紀后,張萬慶在陶瓷書法上大展宏圖,我有幸得到他兩件作品,一件是擺件,一件是筆筒。上面的字端莊大氣,蘊含深厚,如張萬慶本人的學養。

擺件上的字,幾乎家喻戶曉,那就是中央電視臺“夕陽紅”欄目的標題,這3個字用的是朱墨,紅彤彤的3個大字似3個慈祥老人的氣息,含蓄而又溫潤,字的簡架結構穩重而又端莊,轉折處溫和交融,是一種和諧美好的態度和氣息。

對書法的欣賞本已經讓我陶醉,而令我更加佩服的,是張萬慶先生在陶瓷上的書法。或者說把書法與陶瓷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的瓷制作品。

陶瓷是古人發明的,現代人傳承下來,發揚光大。書法更是源于古人,經今人發揚光大。而將陶瓷和書法兩種藝術連接成為一個新的時代嬌兒,張萬慶是第一人。

墨西哥有一個寓言,一群人匆匆趕路,有一個人停下來說:走得太快了,把靈魂丟了,我要等等靈魂。

張萬慶就是那個中國式的等待靈魂的人,他等的是中國文人的魂,等的是中國藝術的魂,這個魂里有書法與器物結合的美妙圖像,他把這個圖像加以升華,輔以現代科技,隨后投入高爐,使之脫胎換骨,使之涅槃重生,于是,五千年的中國文化以一種新的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讓我們在感嘆人與物、物與物、藝術氣質與火焰熔爐的相輔相承時,嘆服張萬慶貫通古今書法藝術、升騰古今爐火造化的驚人毅力和迷人魅力。

寫這一篇文字的時候,陶瓷書法“夕陽紅”就擺在我的面前。使我不禁聯想到英文里中國的單詞:china。而英文里瓷器的單詞,也是china。這當然不是巧合,但令我激動的是,瓷器確實是中國最有特點的文化產品,是中國的國粹,而張萬慶的書法作品與瓷器完美結合在一起,使國粹更加厚重。一如中國人在外國人眼中的形像變化,但是不管怎么變化,外國人說起中國人,還是說china

我下意識地念道:china,中國,china,瓷器,china,張萬慶。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點贊

  • 高興

  • 羨慕

  • 憤怒

  • 震驚

  • 難過

  • 流淚

  • 無奈

  • 槍稿

  • 標題黨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至县| 辛集市| 抚远县| 咸丰县| 中阳县| 瑞丽市| 应用必备| 奎屯市| 来安县| 东乌| 五大连池市| 枣庄市| 清新县| 高尔夫| 同德县| 江口县| 环江| 岐山县| 双牌县| 无棣县| 老河口市| 讷河市| 当雄县| 武穴市| 高邮市| 辛集市| 英山县| 桦川县| 陆丰市| 启东市| 东方市| 吉林市| 揭西县| 银川市| 林西县| 光山县| 搜索| 方正县| 南城县| 淮阳县| 台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