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業務悄然生變 券商紛紛加碼布局IPO
摘要: ⊙記者 王曉宇 ○編輯 劍鳴 在重組和再融資審核趨嚴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證券公司將業務重心從服務于二級市場的并購、再融資等轉向一級市場的IPO。業內人士預計,未
⊙記者 王曉宇 ○編輯 劍鳴
在重組和再融資審核趨嚴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證券公司將業務重心從服務于二級市場的并購、再融資等轉向一級市場的IPO。業內人士預計,未來投行IPO業務將迎來黃金發展期。
非公開發行股票相關規則修訂以來,陸續有上市公司終止或修改定增計劃。如興業證券、多氟多等均表示,因不符合相關要求而終止定增;而聯創互聯等公司則對非公開發行股票方案中的發行數量、募資總額等進行調整。
某券商資深投行人士表示,在再融資嚴監管政策下,上市公司相繼中止定增,或減少募資,不同程度影響了投行團隊的收入。據其介紹,此前再融資一般是按募資規模的1%-3%收費,雖然行業競爭激烈,收費基本靠近下限,不過再融資相比于IPO效率快,一年通常能做兩單,且再融資規模連年攀升,而一個IPO項目往往需要兩到三年甚至更長時間,盡管項目收費標準較再融資高,但年化后的性價比并沒有那么高,因而此前大家都不太愿意做IPO項目。
無獨有偶。一位此前從事并購重組業務的投行團隊負責人也表示,未來會將業務增長點放在IPO上。去年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修訂以來,不少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就此終止,去年整個部門營收下滑幅度超過三成。而在重組趨嚴、再融資收緊的背景下,部分并購標的公司也打算放棄重組而改道直接上市。
這位負責人進一步表示,相比于直接上市,并購市場的估值是企業凈利潤的10-20倍,與企業直接IPO的估值水平尚無法相提并論。其次,公司直接IPO,其股東責任更小,也無需提供3年的業績對賭。“在并購整體環境不佳的情況下,我們也不得不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
申萬宏源非銀分析師王叢云預計,2017全年IPO發行規模約2000 億至2400億,同比增長30%-60%,IPO項目儲備豐富和直投業務利潤貢獻大的券商最為受益。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月23日,中信證券在會項目家數最多,廣發證券、國金證券分列第二、第三。此外,排名前十的還有海通、招商、國信、中信建投、中金公司、華泰聯合及安信證券。
事實上,不光是投行,在監管趨嚴、增發及并購重組審核趨嚴的大背景下,基金子公司等在去通道、降杠桿的同時,也在尋求發行新產品并投資擬上市企業,以實現業務轉型。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