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宇宙實際上暗物質不足?
摘要:原標題:早期宇宙實際上暗物質不足? 英國《自然》雜志15日發表的一項天文學研究認為,在100億年前星系形成的高峰期,“產星星系”的外盤可能主要為恒星和氣體
英國《自然》雜志15日發表的一項天文學研究認為,在100億年前星系形成的高峰期,“產星星系”的外盤可能主要為恒星和氣體主導,而非暗物質。此次對遙遠星系自轉曲線的最新測量結果,與早期星系形成的模擬結果產生了嚴重矛盾。
在星系內,恒星和氣體(重子成分)被認為與暗物質(非重子)混合在一起。盡管暗物質是一種因存在現有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而假想出的物質,但不妨礙它是宇宙的重要組成部分。暗物質的密度非常小,但是總質量很大,代表了宇宙中26%的物質含量,而人類可見的只占宇宙總物質量的4.9%。
星系自轉曲線是暗物質存在的重要依據之一。關于重子物質和非重子物質的占比,也可通過測量星系的自轉計算得出。在宇宙中,由暗物質主導的星系(如銀河系)的外盤,會導致星系自轉曲線相對扁平。
此次,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外空物理學研究所科學家萊因哈德·根策爾及其同事,分析了6個遙遠巨大的“產星星系”的高質量光譜,發現星系外盤的自轉速度隨著半徑的增加而下降,表明這里的暗物質不如本區域宇宙中的多。研究團隊認為,本區域星系和遙遠星系的組成成分差異,可能是因為遙遠星系富含氣體且致密,隨著氣體的快速累積而增長,氣體比暗物質更容易落入星系盤中。
在論文相應的新聞與觀點文章中,英國杜倫大學科學家馬克·斯溫班克寫道,這些發現提高了我們對早期星系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認識。他補充表示,該研究結果或可以解釋一個過程,那就是在遙遠的宇宙中觀測到的塊狀不規則“產星星系”,究竟是如何轉變成與眾不同的螺旋星系——譬如我們所在的銀河系。
總編輯圈點
茫茫星空,肉眼可見不過是冰山一角,宇宙絕大部分對人類來說是隱藏的,暗物質就是最不愿露面的第一號人物。這種間接了解的方式有諸多弊端,譬如經常會有爭論不休甚至推倒重來的可能,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懷疑、辯駁、顛覆的過程,既有樂趣,又隱隱暗示著前進的方向。(記者張夢然)
(責編:賀迎春、熊旭)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科技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