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古鎮 自在云端
摘要:原標題:自在云端花谷地、云深處,黔東南的縱橫溝壑里,藏有一座古鎮兀自靜泊。四月季風,把雨水淅淅瀝瀝地吹進山巒,幾輛大巴吃力地爬著坡,水汽黏附在玻璃上朦朧了視線,
花谷地、云深處,黔東南的縱橫溝壑里,藏有一座古鎮兀自靜泊。
四月季風,把雨水淅淅瀝瀝地吹進山巒,幾輛大巴吃力地爬著坡,水汽黏附在玻璃上朦朧了視線,乘客們徒剩手機的娛樂。忽然,司機迸出一句高喊,“下邊就是濯水古鎮啦!”大家紛紛推開窗,注意力從指尖移至云端。
剎那間的窗外凝視,古鎮的美麗呼之欲出。云銷雨霽,彩徹區明,山巔之上,陽光暖暖灑向連綿起伏的群山,云朵俏皮地將其裁剪,在大地上拼貼出一個個瑰麗圖案;山巔之下,江水如練、青瓦連片,恰似兩條綢帶,飛揚在滿陂的油菜花海,潔白的李花、紫紅的玉蘭花點綴房前屋后,而那縈繞其間的云煙,為花地披上了縷縷白紗。
濯水這座千年小鎮,就這么清新地闖入我們的心扉。濯水的美,不在濃墨重彩,不在達官顯貴,而在平常人家的如歌歲月:生活是瑣碎的,世界是紛雜的,但廣廈萬間,夜眠七尺;良田千頃,日僅三餐,以其執迷物質、步履彌重,不如心寬眼亮,與時光齊飛,去享受生活的本真自在。
阿蓬江自東向西淌過古鎮,用條石砌建的河堤四五米高,歷經兩百多年的河水沖打,不見半點傾斜。在水路作為主要物流方式的古代,水河運發達的濯水,自然成為溝通三峽地區和江漢平原的重要通道。
會館,是同鄉們在商埠、省城、京城等設立的機構,以供議事、聯誼、祭祀或寄住之用,放之當下的語境,意同“辦事處”。鎮前的碼頭邊,江西會館萬壽宮、江浙會館萬天宮、湖廣會館禹王宮,三大會館氣宇軒昂,見證了小鎮大賈的輝煌歷史。貿易的往來勢必帶來文化的交流,江右商幫遠涉千里,不僅帶來了茶葉、瓷器,還把昆山腔的表演隊伍請了進來,他們與湖廣會館表演的南戲、當地的后何戲咿呀共鳴,唱響了當地土家人生活的酸與甜。
一個山鄉小鎮,緣何能商賈云集?鎮中一塊立于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的道德碑或許能解開這道謎題。石碑1米多高,赫然陰刻著“天理良心”幾個大字。“良心露處即良能”,感召天理、秉持良心內化為古鎮商賈經商、百姓為人的處世之道,直到今天。
濯水的美是厚重的,也是安靜的,是一種閱盡繁華的質樸回歸。
穿過會館,便進入了長約千米的古鎮老街。街道兩旁形形色色,商號、民居、學堂等嚴密穿插。這些古建筑中,土家吊腳樓無疑是主角,它們沿江而建、倚地勢而起,下窄上寬的空間層次,實現了人和牲畜的居住分區,還防蟲、防潮、防水患。此外,四合院,撮箕口等,形式不一卻錯落有致。石刻精進的磉墩,花紋昳麗的門梁,木雕傳統的窗花,壁畫鮮艷的封火墻……從近處看,這些巧奪天工之作,與綻放春天的一樹樹花朵,如墨般描摹了美麗的田園景象,遠處看,褐色的形體線條起伏山林間,如虹般照亮了小鎮的流年華景。
古鎮的一頭三大會館巍巍然,另一頭的風雨廊橋則欣欣然。廊橋三百多米,純木質結構,以榫頭卯眼互相穿插銜接,結構牢固精密,兩側約百扇雕花木窗自由開合,正對阿蓬江的滾滾西流。閑適其間,總能與各式裝扮的老者擦肩而過。近年來,隨著當地旅游業興起,年輕人紛紛邁入了新的工種,而他們卻固執地重復著昨天:他們斑白了鬢發,蹣跚了步履,或擺個小攤,熟練地調拌著油炸面、綠豆粉等地方小吃;或在窗臺升出竹竿翻曬起咸菜、菜蔸;或把孫輩放進竹簍,背著走街串巷;或只是悠閑地坐在紅漆長凳上,暢談著家長里短。他們的舉手投足,都是最平常的,卻在眾多攝影家的鏡頭里,定格成驚艷的時光。面對游客的長槍短炮,他們仍是眼睛微微起合,注視前方……
山和水,成就了黔江古鎮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的靚麗名片,景和人,才是古鎮美到心靈深處的最大資本。徜徉濯水,古道的風景、靜候的人事,濯眼亦濯心,讓來者觸摸到時間的休止符,沁透了歲月的淡泊清香。(萬蕓蕓)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江西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