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利浦彩電業務在歐美市場基本扭虧
摘要: “飛利浦業務在過去幾年花了很多時間轉型和重整,現在終于回歸到正常軌道。” 冠捷集團資深副總裁兼OBM全球總經理段振華,4月20日在飛利浦2017新品發布會上表
“飛利浦業務在過去幾年花了很多時間轉型和重整,現在終于回歸到正常軌道。” 冠捷集團資深副總裁兼OBM全球總經理段振華,4月20日在飛利浦2017新品發布會上表示。
2014年臺灣冠捷集團完成收購其與飛利浦的合資公司TP Vision 100%股權后,冠捷集團于2015年啟動飛利浦“王者歸來”規劃。時隔兩年后,段振華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透露,去年飛利浦彩電在中國地區的銷量為240萬臺,同比增長33%。
4月21日,飛利浦品牌及市場營銷總監段文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兩年前飛利浦品牌在歐洲地區基本是全線虧損,但現在巴西、阿根廷及德國等歐美地區大部分國家已經扭虧為盈。
段振華告訴記者,OLED電視是飛利浦接下來的重點方向。“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我們很清楚,所以我們在中國市場的成長性要求沒有海外這么高。”段文學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如此表示。
歐美地區已逐漸扭虧
4月20日,冠捷集團在上海正式發布飛利浦電視、顯示器、手機、平板、VR和商業大屏在內的六大屏顯類新品,其中包括全球首臺流光溢彩OLED電視、超薄量子點電視等多款高端電視。
飛利浦這個荷蘭彩電品牌一度輝煌,2010年前后飛利浦品牌發生了諸多變化,電視市場銷售也一滑再滑。2014年初,荷蘭飛利浦電子公司正式全面剝離彩電業務,冠捷集團獲得“飛利浦”商標的獨家許可使用權。
2015年初,冠捷集團提出飛利浦彩電“王者歸來”規劃。當時,飛利浦彩電在全球表現不佳,歐洲市場甚至全線虧損。
時隔2年后,2017年4月20日記者從段振華處獲悉,飛利浦全球屏顯業務,2016年實現營業額25億美元,其中彩電業務全球營業額在15億美元左右。“去年飛利浦在全球的市占率和營業額都呈現增長(態勢)。”
段振華告訴記者,今年一季度,飛利浦在德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表現優異,此前虧損的巴西市場一季度也實現了盈利。“今年巴西市場要賺10個億,阿根廷賺20個億。”段振華表示。
“歐洲地區而言,法國市場今年可能還會比較難受,但大部分國家已經扭虧。”段文學則告訴記者。
“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我們很清楚。所以我們在中國的成長性要求上沒有海外那么高。”段振華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坦言。他表示,自2015年起,飛利浦開始陸續將中國團隊成員派駐歐洲、中南亞等國家,全力開拓海外市場。“歐洲和美洲,過去兩年銷售量、額年增長率達12%以上。”
中國市場依舊面臨重重挑戰
記者了解到,冠捷集團過去幾年對飛利浦品牌的運營做了持續整合,在彩電經營上也有不少嘗試。飛利浦先后進軍3D電視、切入VR等領域,2016年初又對外宣布“3D電視已死”,去年三季度正式宣布進軍OLED電視。
段振華透露,去年飛利浦彩電中國地區的銷售量為240萬臺,同比增長33%。
奧維云網(AVC)副總裁董敏告訴記者,飛利浦過去兩年憑借品牌優勢、借力電商等措施,使得彩電業務復蘇,手機業務去年也逐漸得以恢復。
記者也注意到,240萬臺的銷量規模與國內彩電巨頭的銷量比,實際上相去甚遠。創維數碼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創維彩電銷量為1096.5萬臺。飛利浦要想進一步深耕中國市場,壓力也不小,面臨傳統國產彩電巨頭及互聯網電視廠商的夾擊。
去年,飛利浦及夏普兩大國際品牌不約而同地發力中國市場,家電業觀察人士劉步塵認為,這種情況折射出國際品牌在中國歷經幾年“無作為”之后,重新審視中國市場并期待“王者歸來”。“站在國際品牌的角度看,它們不希望被中國市場持續邊緣化,有所作為是好事,但要在中國市場東山再起也是困難重重,畢竟本土市場早已今非昔比。”劉步塵表示。
段文學告訴記者,OLED電視是飛利浦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飛利浦未來會加大投入對OLED電視的產品布局。飛利浦相關負責人認為,OLED屏在手機上的應用已經表明消費者接受并喜歡OLED,這是未來的趨勢。據段振華介紹,飛利浦OLED電視去年三季度開始銷售,截至目前全球銷量超過3萬臺。“2017年飛利浦OLED電視要賣6萬臺,明年爭取實現12萬臺的銷售量。”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每日經濟新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