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電寶:創業是否應該回歸商業常識
摘要: 共享單車紅黃藍等各種顏色遍布大街,它是否是共享可以討論,但畢竟解決了出行的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但是,充電寶共享突然又變成風潮,實在是讓人覺得:創業是否應該回歸
共享單車紅黃藍等各種顏色遍布大街,它是否是共享可以討論,但畢竟解決了出行的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但是,充電寶共享突然又變成風潮,實在是讓人覺得:創業是否應該回歸常識?

據統計,4月份有九家充電寶共享公司宣布獲得投資,它是否有真需求,它是否是共享,它是否能正常商業運營,各種問題想想就撓頭。
共享經濟:使用權大于所有權
我們可以先看看對共享經濟的定義,也對比一下共享單車等類型。按照騰訊研究院對”分享經濟/共享經濟“定義:
它是指公眾將閑置資源通過社會化平臺與他人分享,進而獲得收入的經濟現象。
這個定義包括四個要素:
公眾、
閑置資源、
社會化平臺、
獲得收入。
當然,并非四個要素全滿足才是共享經濟,一般滿足部分要素即可。
在我看來,分享經濟的要點是”使用權大于所有權”,而達成這一點的關鍵是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協同、精準匹配,通常它能大幅度甚至十倍以上地提升效率。
共享單車出現之初,關于它是否是共享,有過小爭論,因為這些公司自己提供自行車,而不是閑置資源的共享。
共享經濟的C2C與B2C模式
我覺得,共享經濟的核心并非閑置資源,而是能否通過互聯網技術平臺的協調形成活躍的雙邊市場。
因此,以下兩種共享模式均是可行的:
個人分享閑置資源即所謂C2C(個人對個人)模式,
平臺型公司統一采購即所謂B2C(企業對個人)模式。
在汽車出行市場上,滴滴的主要模式是C2C,而神州的模式是B2C。
再到共享單車,因為沒有過去的閑置資源可用,且存量自行車無法更好地利用新技術,這些公司就只能自己設計和生產、投放,來形成活躍的市場。
到現在,共享單車恰好出現整整一年,它的模式一定程度上能夠成立是因為,它在解決大量用戶的實際問題,讓最后一公里出行更方便。
同時,在最初,像摩拜等公司在技術和互聯網平臺上重點投入,提升了效率。對共享單車也有批評,但多數在車輛損壞的問題,在過度的單車投放對城市生活的影響等。近期上海、北京分別出臺規范,其中要求采用電子鎖,是強調應該利用起技術的力量。北京要求對保證金進行統一管理,要求單車企業在經營不下去退出時,必須做好車輛回收的工作,也很合理。
共享充電寶的五個問題
我們來看共享充電寶,對照來看,它可能有以下五個問題。
問題一:需求不充分
共享充電寶的第一個問題是,它的用戶需求不充分。
我們在智能手機沒電時會覺得不便,但對外出很多的人來說,自己買一個百元左右的充電寶,在背包里放著,這才是較為可行的解決方案。
在這里,“使用權大于所有權”這個共享經濟的基本邏輯是很難成立。
對比而言,買一個自行車,則遠不如共享單車方便。
問題二:未考慮技術進步
它的第二個問題是,它沒有著眼于技術進步,很難是有長期前景的業務。
比起芯片、屏幕,電池雖然相對進步緩慢,但也是在進化的。
另外,我們能否假設,隨著智能手機對人的重要性越來越高,電池技術會出現較大進步?
手機廠商、芯片廠商會不會花更多力量去降低耗能,從而讓充電寶這個事物很快成為歷史?
問題三:場地費用讓它的商業邏輯不成立
它的第三個問題是,充電寶從商業邏輯上大有問題,它在城市熱門地段、地鐵車站設置租賃箱的場地費都帶來巨大的財務負擔,讓它難以快速擴張,更讓它難以獲利。
對比而言,共享單車是用提供社會公共物品的方式,換取一定程度上“免費使用”城市自行車停車位公共資源的權利。
問題四:不能利用互聯網平臺與技術優勢
它的第四個問題是,共享的充電寶它能夠多大程度上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力量,進行精準匹配和資源調度?
又或者,它需要嗎?
講實話,共享充電寶現在對于技術的應用,跟之前短暫熱門又快速消失的水果超市并沒有多大差別,也就是說,它沒法利用互聯網技術提升效率。
問題五:廢棄物處理
它的第五個問題是,事關環境保護的廢棄物處理問題。
我們都了解,共享物品通常容易損壞,設想一下,幾個月后如果出現大量充電寶無法使用,不知道充電寶共享公司想好怎么處理這些廢棄物了嗎?
如果業務很成功,這些公司總是有足夠的金錢去處理這個問題,而如果業務失敗,關門大吉的公司估計根本無力應對。
過去的教訓:我們應回歸常識
創業與投資都是自由市場行為,不違反法律或法規,我們也只能建議說,能否略微回歸常識?
在過去十年,有不少反常識的事,現在很多已經塵埃落定,我們不妨馬后炮看看。
比如當年千團大戰或者說團購廣告燒錢大戰,團購當時是有需求的,也刺激了城市服務業的數字化。事后看,當時沒有參與廣告大戰的美團反而持久地發展,在團購形態常規化之后,順利地擴展到更廣泛的城市生活服務領域。
又比如,O2O最熱的時候出現過上門洗車公司,提供上門洗車服務、在城市道路上占道洗車,這明明是商業效率的降低,也降低了社會整體效率。
比如說,打著O2O和消費升級名義出現的各類互聯網餐飲,不管是沙拉、煎餅、石鍋拌飯和現在的奶茶,它們除了利用互聯網做營銷之外,真的解決了某種獨特的問題嗎?從常識看,并沒有。
共享充電寶,亦是一件用常識看不懂的事。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創事記)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