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17只基金清盤 “迷你”基金瘋狂增至1306只
摘要: ■本報實習生 王明山 隨著2017年基金監管的趨嚴,年內基金清盤的速度明顯加快。截止到6月30日,全市場共有17只基金清盤,而2016年全年共有18只基金清盤,相當于今年
■本報實習生 王明山
隨著2017年基金監管的趨嚴,年內基金清盤的速度明顯加快。截止到6月30日,全市場共有17只基金清盤,而2016年全年共有18只基金清盤,相當于今年來基金清盤速度提高了近一倍。
進入6月以來,有包括銀華永益、德邦純債在內的7只基金清盤。在已經清盤的17只基金中,共有12只債券型基金,占比70.59%;債券型基金取代去年的指數型基金成為今年清盤基金的主力軍。短時間內如此多基金清盤的原因有哪些,又有多少基金是面臨清盤的“預備軍”?
債券型基金取代指數型基金
成為基金清盤“主力軍”
根據Wind資訊提供的數據,截止到6月30日,全市場共有17只基金清盤,其中有6只偏債混合型基金、6只純債型基金,而在2016年全年18只清盤基金中,指數型基金共有10只,占比55.6%。
業內有分析人士稱,2016年指數型基金清盤最多,主要是由于2016年1月份和2月份股市大跌,市場不景氣使得許多原本規模在5000萬元左右的基金紛紛掉下5000萬元,而當時的市場流動性又非常差,這使得2016年指數型基金清盤較多。反觀今年債券型基金清盤較多,主要是因為從2016年年底開始,債市持續低迷,不少數量的債券基金從去年12月份開始持續虧損,而債券分級基金的到期問題也十分嚴重。
在今年6月份,QDII產品也出現了兩只清盤,而在2016年清盤的18只基金中并沒有QDII基金。而今年遭遇清盤的兩只QDII基金清盤的原因也不盡相同,據公告顯示,一只是因為觸發清盤條款,而另外一只是召開持有人大會表決通過清盤議案。
部分委外資金債基撤資
“迷你”基金遭遇清盤危機
6月27日,博時基金旗下的博時裕和純債基金發布公告稱,根據市場環境變化,為更好地滿足投資者需求,保護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基金管理人經過與基金托管人協商,擬以通訊方式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提議終止基金合同。
而業內人士紛紛表示,從基金持有人、基金申贖情況來看,這只基金極有可能是委外定制基金。
《證券日報》基金新聞部記者從該基金2016年年報公告中發現,博時裕和純債基金機構投資者的持有份額為2億份,占總份額比例為99.99%;而個人投資者持有份額僅為2.02萬份,占比0.01%,持有人總戶數為226戶。而該基金疑似為委外撤資,被迫成為“空殼基金”,如果繼續運作會導致公司管理費入不敷出,所以終究無法避免淪為“迷你”基金繼而被清盤的命運。
值得注意的是,公募基金發展臨近20年,1998年開始的前15年從未出現基金清盤的現象,直到2014年才首次出現基金清盤。在2015年整年,有超過30只基金清盤,2016年清盤基金數量下降至18只,而在2017年基金清盤再度提速。
作為基金清盤預備軍的“迷你”基金數量在年內也有大幅的增長。根據Wind資訊6月30日最新披露的基金規模,共有1306只基金的最新資產凈值在5000萬元以下,相比2016年年報披露的1061只增長了23.09%。
從單只基金最新資產凈值來看,截至6月30日,共有1306只基金的最新資產凈值在5000萬元以下,其平均資產凈值為1433.34萬元。1306只基金中,共有259只混合債券型基金,占比19.83%;113只貨幣市場新基金,占比8.65%;241只純債型基金,占比18.45%;47只偏股型基金,占比3.60%;51只偏債型基金,占比3.91%;25只普通股票型基金,占比1.91%。
有銀行從業人士稱,“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局面,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上半年股債雙殺,賺錢效應不再,投資者紛紛選擇贖回;二是基金公司不斷發售新產品,導致‘贖老買新’的情況時有發生?;饠盗吭絹碓蕉?,但是規模卻越來越小。”
對于年內“迷你”基金數量的劇增,某私募從業人員對《證券日報》基金新聞部記者表示,“《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規定的出臺,對混合型基金最有威懾力。目前市場上的基金公司旗下都有大量的混合型基金,在新規的限制下就很容易超限被卡。而對于‘迷你’基金來說,基金公司要投入相當數量的人力和物力維護,但管理費收入相對來說卻很低。”
該人士繼續表示,“監管層對分級基金和保本基金等監管新規政策的出臺,又一次加大了‘迷你’基金的投資難度,如果不能避免接連不斷的投資人撤離問題,那么基金經理最好的選擇還是清盤。監管新規出臺,基金公司肯定會在‘迷你’基金給予更多的關注,雖然年內已經有17只基金清盤,但是依然大膽預測下半年內‘迷你’基金清盤的數量會再提上一個高度。”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