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趙大磊《一個人的月亮》
摘要:托舉起大地的顏色——讀趙大磊《一個人的月亮》□劉靜蘇東坡在《水調歌頭》里寫道: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亦寫道:人有悲觀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李白寫道:舉
托舉起大地的顏色
——讀趙大磊《一個人的月亮》
□劉靜
蘇東坡在《水調歌頭》里寫道: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亦寫道:人有悲觀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李白寫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當然還有諸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為我們耳熟能詳的句子。一輪明月就是一種感情、一份寄托、一片心情、一個夢想……一個人的月亮是什么樣的呢?趙大磊在散文集《一個人的月亮》中闡述了自己對月亮的感情。無處不在的關于月亮的描寫其實是自己心情碎片的整合,沿著月亮的光輝讓大地上的一切都鍍上了一層月的色澤和光亮。其實,不僅是他,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頭又何嘗不是掛著一輪月亮?無論它是皎潔的、滿月的還是彎成月牙的,也無論我們理睬它或不理睬它,它都在我們的心頭起伏,它把我們的幸福、憂傷、失落、迷茫、無助籠罩在它的羽翼下,聽我們輕聲細語。
在這個集子里,無論是《歲月靜好》《浮生拾慧》、還是《故園情思》《時光印痕》、抑或是《季節絮語》和《大地物語》,他寫景也好,寫樹也好,寫物也好,寫人也好,也在路上的跋涉、憂傷也好,都深深淺淺地植入在一個基調里,那就是故鄉和故鄉的大地,那是趙大磊心頭一輪永不凋謝的月亮。他對鄉村、對節氣、對莊稼……是那么熟稔,熟稔得讓我覺得我是一個沒有根的人。他的散文初看很質樸,細品之下你會發現他總是不動生色地采取以小見大的手法來闡述他對某些事物和問題的看法。他似信手拈來,卻又在三言兩語中將一種人生的道理、生活的哲理潛移默化地融入讀者的心中,讓我們不自覺地去認同他的觀點,讓人佩服他的這種以點帶面、以偏概全、點面結合的寫法。
對于在鄉村生活過而現在又遠離鄉村的人來說,鄉村是美好的、寧靜的、讓人回味的,正是這種情愫夾雜其中,讓我們對鄉村的感情總是“讓我歡喜讓我憂”,讓我們找不到一個切入點,一不小心就將供奉心頭的鄉村肢解得支離破碎,讓人不忍猝讀。大磊的《鄉村》跳出了這種圈子,不受個人情感的束縛,采取童年的鄉村和老年回到鄉村的比對、刻意制造的景點鄉村和真正鄉村的比對、鄉村和城市的比對、鄉下人和城市人的比對,在各種比對中,鄉村的棱角就凸顯出來了,它堅實地站立在那片土地上,不卑不亢、不言不語,卻在千百年的堅守中活出了自己的性格和秉性。有人說:不是我不明白,是這世界變化太快。在這個什么都快的年代里,鄉村也經歷著變革,然而這種變革在城市喧囂的變革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以鄉村里總有一個支點或是觸動我們心靈的東西柔軟地鑲嵌在我們靈魂里,讓我們走遍千山萬水,骨子里依然對鄉村依依不舍。就如大磊說的:“它就像潺潺的溪流、微微的清風、或者悠長的竹笛,撫慰著你的情感,直抵你心靈的最深處。這就是你在喧囂的時刻,或者受傷的時候,甚至風口浪尖上,突然懷想鄉村的原因。”這種感情云淡風輕又鐫永流長。
古人因對上天的敬畏,在對農事的操作和總結中發明了二十四節氣,然而對于我們節氣只是添加衣服的代名詞,一口氣讀完趙大磊的《立春》《青青艾蒿》《立秋》《白露》《霜降》《冬水之美》,我簡直有些驚訝了,在我眼里似乎成不了文的東西在他那里那么清晰立體地站立起來了,仿佛是一幅徐徐展開的季節的畫卷,我們在領略四季之美的同時,也在感悟著人生與生命的更迭。每一次的立春和立秋,白露和霜降,其實都是疊加在我們身上的看不見的印痕。伴隨著一個個的節氣和季節,我們體會著身體的冷暖,更感知著人生的冷暖和滄桑。其實,人生就是一個個節氣串起來的呀,它蘊藏在我們的體內,只是我們從來沒有讓它們出來透口氣。
大磊對麥子似乎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僅寫麥子的文章就有《麥子》《麥香》《割麥》《敬畏麥子》《迷路的麥子》……林林總總的麥子下來,我見識了他對麥子的品性、對麥子和泥土的熱愛。同樣是麥子,卻一篇一個風格,一篇一種表述,優美的語句時時閃現,讓人陶醉。如:“這種動不是雜亂無章,而是條理分明。這道浪推著那道浪,后面的浪推著前面的浪,能量有序傳遞,麥田秩序井然,仿佛一匹飄動的縐紗,又讓你覺得如坐船上,信馬由韁,悠然漂流在水面之上。”“它的脊梁上,閃耀著一種代代傳承的樸素和憨厚;它的香氣里,流傳著一種亙古的執著和溫暖。”當然,在完成了一系列的麥子之后,大磊發現了另一種麥子,那就是《迷路的麥子》,他發現了綠化帶上的幾株麥子,它們在城市顯得是那么孤單、突兀,不知所措。用城市里麥子的迷茫引出鄉下麥子的幸福和農人對麥子的守望,在整個插敘部分中,不自覺地比對讓麥子這種事物有了一種超出它本身的意化,最后由麥子牽引出了人。麥子原來是有腳的啊,它從鄉村來到了城市,卻在城市迷了路,人不是也一樣嗎?懷著夢想和期待信心滿滿地來到城市,結果在一次次碰壁中,越來越找不到自己,也找不到了來時的路。麥子和人生就在他的那句“不光縣城里有人迷路,大都市里迷路的人更多。那一刻,城市里的麥子覺得自己并不孤單”中戛然而止,留給人深深的感慨和感悟。
民以食為天,伴隨著對故鄉的感情,他的《絲瓜和梅豆》《瓜棚記事》《苦瓜》《無根菜》也輕移蓮步,走進我們嗅覺和觸覺里,讓我們滿口生津。尤其喜歡他寫的《苦瓜》,先從苦瓜的外形入手,然后寫它的長勢,感慨它的柔弱,忽然間筆鋒一轉,發現了苦瓜其實是在悄悄積攢力量,生成另一種模樣,正應了人常說的那句“以柔克剛”。人生也是如此,很多時候,不需要我們和強勢的人或物面對面碰撞,只需稍稍轉一個彎,移動一下人生的航標,就可以輕而易舉地闖出另一條路、走出另一種風景來。苦瓜的柔韌其實帶著做人的哲學,該低調的時候低調,這樣的低調正是為了將來的高調。大磊從苦瓜寫到了母親、孩子和自己對待苦瓜的態度,道出了生活就是如苦瓜一樣,苦盡才能甘來,“只有吃得多了,才會吃出滋味!”其實,陡然讀到母親哼唱豫劇的那一段時,感覺到有些突兀,下意識地感到與苦瓜扯的遠了,聯想的有些多了,轉念一想,也許是母親在哼唱的過程中,看到了院子里的苦瓜,便有了底氣,心里有了對好日子的期盼。只要苦瓜還在,那么日子終究會是甜的。
大磊的文章中很多都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卻又很普通的事物,而能在普通中發現不普通,寫出不平凡,除了角度、技巧、藝術美與生活美互相交織輝映外,更重要的是對這片土地的愛,對這片土地上生活著的人和物的熱愛。正是這種深入骨髓的愛,才使每篇文章看似云淡風輕、落花流水,卻又凝重厚實、充滿思想。我覺得這就是大地的本色,是由生長在大地上的一切生物托舉起來的。它們雖然零散地生長在大地上,卻奠定了大地的基調,點綴了大地的活色生香。
大磊在代序《且行且歌》里說:“我最愿意的還是在紅塵中且行且歌。”祝福大磊心頭的月亮明亮如初,也希望他能跳出心頭那輪固定的月亮,慢慢地向著光暈走去,去發現更多更好的月亮,帶給我們更多的精彩和感悟。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