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上蔡原縣令張學禮冊封琉球
摘要:□趙新春 張廣智 文 /圖歷史上,琉球群島曾長期屬于中國的勢力范圍,是中國明清時期的藩屬國,1879年被日本占據后改名沖繩。二戰后,琉球處于日本托管之下,但主權不屬
□趙新春 張廣智 文 /圖
歷史上,琉球群島曾長期屬于中國的勢力范圍,是中國明清時期的藩屬國,1879年被日本占據后改名沖繩。二戰后,琉球處于日本托管之下,但主權不屬于日本。近年來,隨著日本政府宣布推動將中國釣魚島收購所謂“國有”,致使中日之間因釣魚島主權歸屬問題的摩擦加劇。而毗鄰釣魚島,被日本強行侵占的琉球的歷史,也引起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說到琉球,一個與上蔡縣密切相關的人物不得不提,他就是張學禮。張學禮是清朝第一位代表朝廷冊封琉球中山王的使臣,也是清朝第三位上蔡縣令。
上蔡縣城西城門。
一
張學禮,字立庵,遼寧遼陽人,自稱“三韓人”,是清“漢八旗”鑲藍旗人,順治五年到順治十年任上蔡知縣。康熙元年,張學禮以兵科副理事官身份與行人司行人王垓奉詔冊封尚質為琉球王。
琉球即現在的日本沖繩,在光緒五年(1879年)3月8日被日本強行侵占之前,明清兩代一直為中國附庸國。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派行人楊戴出使琉球,詔諭琉球,正式建立了明朝與琉球的官方聯系。此后,每逢琉球王發生變更,都會派人向朝廷請封,中央也會派出冊封使為其加封。從1404年起,明朝先后17次為琉球國王冊封。
據清代第三任(1716~1719年)琉球冊封副使徐葆光《中山傳信錄》記載,明朝最后一次為琉球王冊封是在1645年。琉球王尚賢“請封未獲,卒。福王時來請封,遣給事陳燕翼,行人韓元勛,未行,國亡。”
尚賢卒后,尚質繼位,即令王舅馬宗毅等為請封使向朝廷請封,此時由于明朝已亡,他們一行便滯留在福建。直到“順治三年福建平,通事謝必振自江寧具投經略洪承疇,轉送進京。”但這次請封被禮部以“敕印未繳,不便遣封”而拒絕,謝必振一行只得回取敕印,直到順治11年7月才再次到達北京。
就在琉球王使者謝必振第一次投書清廷,因文書不全請求加封被回絕的第二年,即順治四年,張學禮以“文行兼優”被授上蔡縣令,成為清朝的第三位知縣。
二
清順治五年,張學禮到達上蔡。此時的上蔡正值兵燹之后,百廢待興。由于前兩任上蔡知縣任期較短,一位不到一年,一位不到兩年,整個上蔡依然衰敗。據《上蔡縣志》記載:“時上蔡當兵火之后,城內草深數十尺,狐兔窟其中,白晝虎出攫人,民皆散處。學禮至無所棲,于敗垣中芟荊棘,編草茅以居。”張學禮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穩定社會,恢復生產。于是,他“招徠散亡王家棟等,設法給牛種,歷五年而得墾田216頃。”同時,積極推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利民政策。為了讓縣民有更多的時間恢復生產,皆盡可能免除人們的雜役。
明崇禎年間,上蔡當政者為了多收賦稅,改過去的大畝為小畝,兩畝地按三畝收取賦稅,嚴重加大了人民的負擔。針對這種情況,張守禮積極向上峰反映,終于恢復到崇禎以前的大畝征稅,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據《上蔡縣志·藝文志·上蔡邑侯張公去思祠德政碑記》介紹,張學禮在上蔡期間“不喜多事紛更以擾民,是以土木之役少而民用佃作。”
與此同時,張學禮還立學校、重教化、息訴訟,楊廷望在《張學禮傳》中說其“高城堞,立學校,防圉有藉而誦讀有聲也,科第漸有人矣。”在他離蔡時,人們“擁道遮留”。在其離任后,“蔡人蒙安席慶則思公,士能寡過則思公,民不違岸獄則思公,土懇而粟漸裕則思公,畚鍤不擾則思公,下里無京邊之勞,公甸無煩苦之徭則又思公。”
張學禮離開上蔡后于順治九年補任兵科副理事官,順治十一年“賜一品麒麟服、玉帶、東珠頂,賜御酒、敕印”,委任為琉球冊封使,抵達福建。因為建造出使官船耽擱,加之福建沿海不斷有鄭成功臺灣鄭氏政權兵士襲擾,皇帝下旨“海氛未靖,欽差官暫行掣回;俟平定之日,另行差遣。”
順治十五年,張學禮進京繳敕印,改授江南道御史,掌河南道,不久又奉差河東巡鹽。
三
清康熙繼位,問及琉球冊封擱置事宜。元年十月,張學禮與王垓再次被任命為琉球冊封使,并補差天文生李光宏、太醫吳燕時,聘請從客陳翼等,于當年11月由北京出發抵達福建。
康熙二年,張學禮一行與福建“水師守備王祚昌、魏文耀,千總陳蘭、施恩,兵丁250余名、長隨50余名、傳宣2名、聽用4名、管水井2名、通事2名、管舵管羅鏡2名、書吏門皁轎傘役百余名、吹手16名、舵工20余名、水手60余名,擇吉于五月初四日登舟”,向琉球進發。
經過近3個月的海上航行,張學禮一行于6月25日抵達那壩(今日本沖繩縣那霸),7月1日入住國驛館,7月17日完成冊封。因為按照“舊例,過海以夏至前后兩、三日,歸以冬至前后兩、三日”,張學禮一行在當年冬至后的第三天即農歷十一月十四日離開那壩返回。
康熙三年七月回京復命,完成了清朝第一次對琉球王的冊封。根據一路經歷和琉球當地風土人情,張學禮還寫有《使琉球記》《中山紀略》,這也是釣魚島為中國領土的證據,印證了琉球為日本強行侵占領土的史實。
原上蔡縣人民政府所在地接近清代上蔡書院的故址,這里臨近上蔡古縣西門。張學禮離開上蔡時,民眾為他立的去思祠也在這里。康熙25年上蔡知縣楊廷望遷建上蔡書院于此,張學禮去思祠成為書院的一部分。
如今,時過境遷,上蔡書院和張學禮去思祠已蕩然無存。但凡是經過、來到這里的人,只要熟悉上蔡縣歷史,相信都會記住張學禮這樣一位一心為國、一生為民的好官。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