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持新規出臺 封堵4大漏洞
摘要: 針對近期上市公司頻頻出現大股東、董監高通過大宗交易減持股份沖擊市場等問題,5月27日,證監會發布修改后的《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若
針對近期上市公司頻頻出現大股東、董監高通過大宗交易減持股份沖擊市場等問題,5月27日,證監會發布修改后的《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若干規定》),明確完善大宗交易制度,防范“過橋減持”等4大漏洞。
昨日,一位接近證監會的知情人士對新京報記者表示,2016年1月證監會發布《若干規定》后限制了集合競價交易減持、協議轉讓減持,不過,仍留有大宗交易減持的“口子”,上市公司大股東和董監高依然可以通過大宗交易減持。為此,隨著減持亂象頻發,證監會耗時半年調查研究梳理,于近期研究修改減持新政,主要堵住大宗交易減持的漏洞,同時,進一步完善集合競價交易減持、協議轉讓減持等,絕非一時之功,更談不上“突擊作業”。
李大霄稱四大超級漏洞被堵
同花順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共有523家上市公司大股東出現減持行為,這占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家數的1/6;上述公司累計減持金額為711.49億元。與此同時,“清倉式”、“斷崖式”減持頻現。
針對上述減持亂象,5月27日,證監會發布修改后的《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在微博指出,新政細則堵住了四個超級大漏洞:90天內集中競價減持不超1%;大宗交易減持不超2%;離職半年不準減持,每年不超過25%;減持前后要公告使大股東再也不能偷偷摸摸地減持。
證監會表示,大股東集中減持規范不夠完善;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份解禁后的減持數量沒有限制,導致短期內大量減持股份;雖然不是大股東但持有首次公開發行前的股份和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的股份的股東,在鎖定期屆滿后大幅減持缺乏有針對性的制度規范;有關股東減持的信息披露要求不夠完備,一些大股東、董監高利用信息優勢“精準減持”;市場上還存在董監高通過辭職方式,人為規避減持規則等“惡意減持”行為。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表示,隨著市場情況的不斷變化,現行減持制度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一些上市公司股東集中減持套現問題比較突出,市場反映強烈。上市公司股東和相關主體利用“高送轉”推高股價配合減持、以及利用大宗交易規則空白過橋減持等行為時有發生等等。
鄧舸稱,這些無序減持、違規減持等問題,不但嚴重影響中小股東對公司經營的預期,也對二級市場尤其是對投資者信心造成了非常負面的影響。
“此次修改完善減持制度,著眼于堵塞現有制度的漏洞,避免集中、大幅、無序減持擾亂二級市場秩序、沖擊市場信心”。鄧舸說。
大宗交易首次被納入監管
相比2016年1月7日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修訂后的新規去掉了“大”字,證監會對于大股東減持范疇進行了修改,除了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和持股5%以上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外,股東減持其持有的公司首次公開發行前發行的股份、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的股份也受新規影響。
與此同時,在減持方式方面,大宗交易減持首次被納入監管。上市公司大股東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股份,或者股東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其持有的公司首次公開發行前發行的股份、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的股份,股份出讓方、受讓方應當遵守證券交易所關于減持數量、持有時間等規定。
滬深交易所發布《實施細則》,第五條明確規定大股東減持或者特定股東減持,采取大宗交易方式的,在任意連續90日內,減持股份的總數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2%。
交易所要求,大宗交易的出讓方與受讓方,應當明確其所買賣股份的數量、性質、種類、價格,并遵守本細則的相關規定。受讓方在受讓后6個月內,不得轉讓所受讓的股份。
同時,交易所嚴格減持罰則。即對違反《實施細則》、規避減持限制或者構成異常交易的減持行為,上交所、深交所可以采取書面警示、通報批評、公開譴責、限制交易等監管措施或者紀律處分。
此外,協議轉讓、集中競價兩種方式中,新規新增應當在首次賣出的15個交易日前向證券交易所報告并預先披露減持計劃,由證券交易所予以備案;上市公司大股東在3個月內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的總數,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1%等多種限制。
■ 個股
減持潮放緩 中小創個股最受益
天風證券策略分析師徐彪認為,本次新規同2016年1月發布減持規定背景類似,都是處在IPO加速,以及市場情緒較為悲觀的時候。限制減持短期來看,有救市維穩之意。
徐彪稱,此次《減持規定》的出臺短期內能起到一定穩定情緒的作用,并且從5月至今的數據來看,產業資本已經開始出現大幅增持,市場或在節后逐漸企穩;但中期來說,盈利回落和流動性邊際收緊仍是市場難以向上突破的制約因素。另外,市場對于次新股密集解禁的擔憂將得到緩解,次新股可能迎來反彈契機。
他認為,減持限制會降低股份的流動性從而倒逼二級市場標的、乃至一級市場項目的重新估值。但好處是可以緩解和分散解禁壓力,另外從全局和長遠看,有助于市場健康運行、估值回歸理性。
海通證券認為,減持新規和IPO規模縮減短期對小票刺激更明顯。今年以來中小創明顯跑輸主板,除了盈利估值匹配問題,微觀供求關系也是重要影響變量。
海通證券稱,減持新規整體上放緩了大股東和特定股東的減持節奏,對中小創的微觀供求改善更加明顯。減持新規和IPO規模減小對中小創的供需改善更明顯,加上前期中小創股價回調幅度更大,短期以中小創為代表的小票受政策刺激更明顯。
據海通證券統計,2017年1月至4月,從產業資本凈減持數據看,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凈減持額占它們流通市值比例分別為-0.05%、0.6%、1%,中小創減持壓力較大。今年3月末以來的市場調整,中小創也成為重災區。3月末以來,上證50、上證綜指、中小板指、萬德全A、創業板指漲跌幅分別為4%、-5%、-6%、-8%、-10%,中小板指、創業板指跌幅居前。 (記者 金彧)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